万箭穿心真实结局(万箭穿心:一个悲情的母亲)
电影《万箭穿心》是根据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普通武汉女人李宝莉艰难而辛酸的人生故事。影片通过底层人物的悲剧,表现作者对婚姻和生命不易的感慨。
在影视艺术里,镜头语言是创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途径。我们今天就从镜头语言的角度去分析电影《万箭穿心》的艺术效果。
镜头:几何构图的运用
影片开头,城市里,阴沉沉的天空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鳞次栉比。
阴沉沉的天气给故事奠定了深沉压抑的感情基调,暗示了主人公艰辛的一生,也自然而然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与这个镜头相呼应的地方在影片中也随处可见。刚搬进新家时,宝莉的儿子小宝坐在书桌前做作业,而当时的宝莉却在另一个房间悄悄地偷看,一边是儿子的背影,一边是母亲的偷窥的眼神,让观众感受到来自于母子之间的一种深深的寒意,也暗示着这个普通家庭即将面临的悲剧。
新家中,马学武的母亲和李宝莉矛盾的对立也用了如此镜头。镜头中,马学武无奈地站在中间,他生命中的俩个女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这样的画面让观众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男人左右为难的内心煎熬。
这样的镜头采用的是几何形体构图,让观众从深度和广度上去感受主人公生活的压抑,使得对艰辛生活的感觉更加直观形象。
镜头:中镜头的运用
剧中有一个镜头,主人公李宝莉形单影只地面对着浩瀚的江水。
这个镜头体现了李宝莉内心世界和环境的紧密结合。宽阔的江水让宝莉内心的孤独更加的鲜明,给人一种沉重压抑感,让人瞬间想到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郁闷。
除此之外,天台上儿子小宝和宝莉的聊天也采用这种镜头。
在这场人物对话中,影片没有采用传统的人物特写镜头,而是慢慢将镜头拉远,把这对母子同置于一个水平画面中,儿子的高大但不屑,母亲的瘦弱却卑微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母子之间的由来已久的怨恨和隔膜展现的一览无余。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曾经痛恨过刁蛮刻薄的宝莉的观众又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之时,影片又用了一个中镜头。镜头下的宝莉顶着一头斑白的发丝,发出深深的感叹,因为自己的一念之过,让儿子背负着父母婚姻失败带来的伤害,难以融进同龄人的快乐。宝莉的白发与内疚带来的孤独感和苍凉感,与镜头里周边的车水马龙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过,快乐是他们的,和我无关。这应该也是宝莉内心的写照。在如此喧嚣的背景下,宝莉的艰辛无以言表。
镜头:俯拍镜头的运用
俯拍镜头,指影视作品里从上方向下方俯视角度的表现镜头场景。它们,可以表现画面的辽阔、交代影片环境等作用。。
影片中,那条破败不堪却空旷得让人心惊的小院子里,一辆载着宝莉和她全部家当的破车,走走停停,车辆位于画面的中央,周边的所有的事物都成了衬托。车上载着的不仅仅是宝莉和她的用品,承载的更是她半辈子的艰辛。但通过这样的镜头,观众能够感受到,如此艰难之下宝莉对于生活的希望,就如那辆破车,千疮百孔,但依然行走于路上。
白色的车在宽阔大地的怀抱里就如同风中摇曳的树叶,好像不经意间就会被风吹散。整个画面让人心生怜悯。
俯视本身就是居高临下,给被俯视人一种卑微之感,这个镜头让我们看到那个普通的武汉妇女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与悲凉。
影片最后,宝莉有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无比坚定的语气说了一句极为普通的话“还有半辈子要过,先搬出来再说呗。平淡的语气却又让人生出无限的悲凉之感。
宝莉的后半辈子会怎么度过,是一如既往地悲凉,就如万箭穿心的前半生,还是会苦尽甘来?
宝莉用一副扁担负重前行,她扛起了生活的重担,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却没能换来一丝的慰藉,她的悲情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出让我们千千万万个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活着是生活唯一的方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