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道德经悟透这句话)

《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我们紧接着上一篇文章,继续讲述自然规律对于人的制约,为什么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该怎么样去顺从呢?

道德经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道德经悟透这句话)(1)

老子在《道德经》中刚开始就举了两个特别矛盾的现象,轻重和动静,老子认为很多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扶持存在。

在《道德经》中静为躁君,这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稳重是轻率的一个控制者,静定是躁动的一个制服者。

道德经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道德经悟透这句话)(2)

在小的时候我们学过论语,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再三之后才要去行动。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人,存在于生活中,不光是行动,包括言语举止上,都应该做到思考之后才去行动去说话,三思而后行,也包括三思而后言。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但凡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事情基本上是没有对的。等到心情平静之后,一定会后悔。在最刚开始,大部分年轻人都容易犯这种错误。

情绪激动说出来很多话,但是一个人往往年龄大了之后,慢慢的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因为他尝试过这种错误带来的一个恶果。很多人在一个地方上栽跟头不会在这个地方上摔两次,大多都是因为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

道德经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道德经悟透这句话)(3)

所以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也是吸取教训之后得来的一个结果,悟到的一个人生总结。

那么这一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是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或者是焦躁的时候去作出决定。

圣人所说的合道而行,就是说在行事做事的时候不会轻举妄动,而是慎重考虑之后再去做每一个行动,说每一句话,这样就是顺应了自然规律,顺应了道。

道德经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道德经悟透这句话)(4)

而不是肆意妄为,大多数比较有才能能做大事的人,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一副怡然自得。当他们面对着,荣华富贵生活的时候,也没有心理浮躁和焦躁,更没有妄自尊大,而是用一种特别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去成大事,才是真正的圣人悟道的人。

有一句话叫做宠辱不惊,就是无论宠辱,都能做到心平气和,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比如说遇到宠辱的时候,在自己的内心不要有太多的波澜,也不要有太多的焦虑,或者是焦躁。

道德经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道德经悟透这句话)(5)

成熟就是一种面对事情,仍然能够稳重,慎重的去考虑去对待,从来不会让情绪去左右自己的思想。这大概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修行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穷其一生活了一辈子,大概也做不到这一个境界,而很多人在年轻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种境界。这种人普遍都能够成事,即便没有荣华富贵,但是在人生漫长的一个旅途中,也能做到悠闲自得,幸福指数也会比其他人要高一点。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