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

皮影戏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皮影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地方的特色戏剧艺术的奇葩,作为中原文化产业当中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戏曲—桐柏皮影戏,在造型、表演等等方面都是独具特色。

一、秦朝时期遗存的民间传说故事而展开的皮影戏,随着发展演出剧目丰富多彩,集表演、音乐、美术等种元素为一体,有多个层次艺术内涵,颇具影响力

皮影戏的由来是依秦朝时期遗存的民间传说故事而进行展开的,说是因为秦始皇的儿子自打出生就日夜哭闹不停,但是自从有一天看到窗户上表演的人影就不再啼哭,秦始皇于是就派到民间去找艺人用纸剪成不同的人形在灯前窗户上进行表演,这也是皮影戏最初的雏形。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1)

随着发展,带有伴奏、声腔的皮影戏是出现在汉朝,皮影戏的繁荣时期是在宋代的时候,《清明上河图》当中,描绘了皮影戏在当时的繁荣景象,这一个时期的皮影戏的制作和演出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了,剧目和班社都比较的多。

根据《都城纪胜》当中的记载,皮影戏是宋仁宗犒赏当时在战场上杀敌取胜之后的勇士们的唯一的戏曲形式,并且以此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明末清初时,皮影戏艺人们的选材由纸张逐步地改为了驴皮,皮影戏的普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皮影戏的制作也更加精细复杂

在表演上增加了一些动物的动作,皮影戏的声腔音乐十分的丰富多彩,皮影戏戏班有120来个,根据神话、历史故事编写的上演的剧目像《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等在清朝的时候红极一时,慈禧太后过寿辰的时候,就会召有皮影戏班为其贺寿。

桐柏皮影戏开始于南宋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一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处于繁盛的时期,我国成立之前的皮影戏班仍然是百十个,在桐柏县以及周边的村子寨子里,布满了皮影戏班演出的足迹,非常热闹。

动乱时期的时候,桐柏皮影戏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摧残,影人、剧目、戏台都是被破坏,班社遭到被迫解散,但是一部分对皮影戏有着炙热情感的艺人开始隐姓埋名在城镇、山村的角落里面默默地为群众演出,对皮影戏进行传播和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2)

随着打开国门,时代在发展,皮影戏逐渐地获得了新的生机,艺人们重新装裱皮影、置办道具,纷纷奔走在桐柏各地进行演出,人民争相观看,集镇村落也活跃了起来,1983年7月河南群艺馆主办的《豫苑》杂志刊登桐柏皮影戏照片给予一定的宣传。

1984年年底桐柏皮影又去深圳、香港进行展示,深深地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赞赏,2001年8月20日,日本某大学博士为了书写中国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专程来桐柏进行采访,观看皮影戏的演出和影人的雕刻艺术,颇具影响力。

皮影戏是在音乐伴奏下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挥舞着影人,表演出生动感人戏剧故事,它的演出剧目非常的丰富多彩,集表演、音乐、美术等等各种元素为一体,有着多个层次的艺术内涵,就其表演来说,它包含唱、念、做、打几个方面。从音乐上来说,它涵盖了很多种的声腔、板式、乐器,从美术角度来看,它又是民间的造型图案、符号乃至观念的整体融合。

二、在大量台本剧目中,除了可以归结成故事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地域性特点较突出外,还有就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剧目结构框架形式。这些基本框架套路,戏路大体一致,具体情节却有很大差异

皮影戏根据影人造型和表演技术的不同,分为提线影人、掌中影人等等,表演者用右手进行操纵,拇指和食指夹住一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在一组,通过“拨、拉、提、抖”等等表演手法,以达到灵巧自由、随心所欲的境界。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3)

在表演武打的动作的时候,影人骑在马上,还要去携带兵器、马鞭等等,表演者的手中握着六七支杆,有时在表演几个影人的转身、奔跑、对脸等等动作的时候,操纵者要两只手操纵数条杆子或者线,皮影戏表演老艺人两只手十个指头操作的非常灵活自由。

皮影是用驴皮制作的,首先是精心去挑选驴皮浸泡三天以上,再用专门的刮刀把驴皮的两面刮干净,也就是“刮制”。之后分成薄、中、厚三个部分,经过绷直晾干之后再放入矾水缸子里面泡上个两三天才可以成为“浆皮”。浆好的皮子在上底色,也就是影皮,把影皮撑平进行绘画和雕刻,这是影人制作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施色和罩油,首先在影人的各个部件用非常浓重的颜色进行均匀的涂抹,使得造型更加的形象,这叫做“平涂”的工艺,在给影人染色的时候按照颜色的深浅层次均匀ID分别进行着色,我们把它称为“分染”,以此使得造型更加的具有立体感。

民间流传的“柳叶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揭示了桐柏皮影戏“生旦丑净,形容酷俏”造型艺术的真谛,桐柏皮影戏当中,生、旦的脸部造型是一样的,都是细弯弯的柳眉,额头和鼻梁连成一条直线,称为“通天鼻”。

皮影戏四周都可以供观众进行欣赏,在布置影人进行演出的时候设置观赏区和表演区,在表演区设一道帷幕以此来遮挡操纵皮影的演员,帷幕位于前面墙的正中间,平常多用木板并排封住,演出的时候取下中间的木板,装上演出用的帷幕。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4)

桐柏皮影戏的剧目多种多样、题材尤为广泛、产生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剧目,其历代相传的剧目有了一百多个,保留的剧目有《杨家将》、《隋唐演义》等等,取材于民间故事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直接取材于发生在民间的事情,以影戏的格式来编写,第二个是根据流传的神灵的故事或者其他的史事来进行编写。

在大量的台本剧目当中,除了可以归结成故事的曲折、人物个性的鲜明、地域性特点比较突出之外,还有就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剧目结构框架形式。这一些基本的框架套路,戏路大体上是一致的,具体的情节有很大的差异。

三、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载体,皮影戏历史悠久,蕴含着特定地域文化基因,彰显独特的精神特质,反映了人民时代相传的生活态度和娱乐方式,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

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的发展,多种音乐文化元素不断地充斥着整个市场,人民的生活娱乐的方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等等各种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皮影戏的对外传播。以桐柏县为例子,现在的桐柏县内只有几个皮影戏班,却也都日益饱和,艺人们不得不触角延伸到邻近的地区。

曾经繁盛一时的桐柏皮影戏,观众日益减少,前景令人十分的堪忧,如果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还需要新的故事剧本、新的人物形象、并且和现代的科技进行有效率的结合,融入时尚音乐和现代舞蹈艺术当中,尝试在影视、广告等等领域拓展舞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5)

皮影戏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载体,它蕴含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基因,彰显着独特的精神特质,反映了人民时代相传的生活态度和娱乐的方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时代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又是一项新兴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皮影戏演出等等的经济收入以及以此带来的旅游业等服务于行业的收入,在河南未来的经济发展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它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仅和群众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而且它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戏曲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和欣赏价值、文学价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桐柏皮影戏保留的大量艺术作品,是按照当代的审美标准进行创作的,反映了人们的艺术创作和才能。

其剧目当中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本,包含很多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是社会价值、民族凝聚力认可的能够促进社会核心的重要的载体,要实现桐柏皮影戏的对外传播,必须要逐步地加强对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并且制定切实可以实行的方案。

皮影戏部分资源的留存一方面是靠着延续的民间传统风俗习惯,另一个方面还要借助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才能够去实现皮影戏对外传播的具有可持续保护和传承和可能性,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一些老艺人正在朝着这一个方向在努力。

为了顺应新形势、新市场的需求和挑战,针对当今时事整编戏曲剧目、利用现代科技声响和舞台的设计,融入一些时尚的音乐等等,不断的对皮影戏进行整合和尝试,力求旧貌换新颜,根据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结合当地的多种戏曲表现形式,其操纵技术、结构装置、造型艺术也日益完善起来,经常带团进行巡回城乡传播和传承的演出和宣传。

非遗文化传承皮影戏讲解(传播道路上曲艺之花)(6)

桐柏皮影戏,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传播的道路上,只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定会让地方特色文化走出中原、走向世界,让中原地方特色曲艺之花更加的璀璨夺目。

文献:

《中国影戏和民俗》

《中国影戏探源》

《中国音乐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