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蒙古帝国的兴衰 蒙古国第一大片阿努可敦
2017年,蒙古人拍了一部史诗级大片——《阿努可敦》。
阿努可敦
在电影里,故事是这样的。
少年噶尔丹被选中去西藏学习,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努达喇,用歌词形容当时的场景那就是“当时你给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了一辈子”。
虽然两人一见钟情,但这个妹子是由主的,她正在出嫁的路上,她要嫁给的是噶尔丹的哥哥,僧格。
然后,噶尔丹就去西藏进修了,在进修的路上,他想到了让她心动的少女,轻声吟唱出“轻轻挥手间,白云已走远,带走我的思念,岁岁又年年”。
过了几年,阿努达喇已经由少女变为少妇,不断的战争让她也变得彪悍,蒙古人民特有的大盘脸也开始白里透红。
某天,在无耻的清帝国的暗中策划下,僧格被暗杀。接到这个消息后,噶尔丹紧急回国,
至此,有情人终成眷属,按照蒙古古老的收继婚习俗,噶尔丹娶了嫂子阿努达喇,是为阿努可敦。
婚后,两人恩爱无比,幸福的的小日子即将开始。噶尔丹是就像那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阿奴美眉则是彪悍的草原壮妞,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然后,邪恶的清帝国发动了对蒙古的侵略,噶尔丹率领部众英勇抵抗,被击败,噶尔丹身死。
整个部落陷入低落和混乱,大家毫无战心,一盘散沙。
这时候,阿努可敦站了出来,她救治伤员,安抚老弱,整顿士兵,准备迎接清帝国下一轮的侵略。
影片中的清军
果然,凶恶清朝侵略者又来了。
已经为数不多的蒙古军队列阵迎敌,他们用强弓硬弩射杀了大量清军,随后发起反冲锋,但是邪恶的清军推出了大炮,大量蒙古骑兵被炸死,这时候,在清军的侧翼,阿努可敦身着戎装,率领一队骑兵冲出,清军一时大乱。
然而,终究是寡不敌众,在混战中,阿努可敦死于一发流弹,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单以对战场还原真实度而言,该电影高度还原了当时清准双方的装束、装备和战场场景,战争场面十分震撼。
但是从历史还原而言,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
好啦,下面让我们来还原一下真实的阿努可敦。
这里先说明一下,清初的时候,蒙古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
清初形势图
其中,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已经归附清朝;漠北蒙古在当时被称为“喀尔喀蒙古”,与清朝的关系为附属国,称臣但不受管辖,漠西蒙古当时被称为“卫拉特蒙古”,在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就是图中的红色部分。
阿努可敦的准噶尔汗国,就是漠西蒙古的一部。而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的战争,则是由阿努可敦的小叔子兼老公,噶尔丹挑起的。
噶尔丹,全名绰罗斯·噶尔丹,准噶尔汗国第一任大汗巴图尔珲台吉之子,第二任大汗僧格之弟。其名取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兜率是佛家欲界的第四天,释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从天降生人间成佛。
1648年,4岁的噶尔丹被认定为三世尹咱呼图克图的转世。
1656年,12岁的噶尔丹赴西藏拉萨大昭寺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灌顶,此后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拜四世班禅喇嘛为师。
1662年,四世班禅去世,18岁的噶尔丹回到大昭寺追随五世达赖喇嘛,并深受器重,其间与桑结嘉措结为好友。噶尔丹在西藏期间留心军政事务,史载:“不甚学梵书(佛经),顾时时取短枪摩弄”。
1670年,准噶尔大汗僧格被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卓特巴巴图尔、车臣台吉杀害,26岁的噶尔丹闻讯秘密从西藏返回。
此时的噶尔丹虽然离开故土二十多年,但是支持者仍然很多。当然,大家之所以支持他,跟他自己的关系不大,而是看在他哥的面子上。因为当时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请记住这个名字)年纪尚幼,无力撑持大局。而僧格之前干的还不错,所以对于僧格的弟弟,大家还是颇有好感。
这样,噶尔丹在其叔楚琥尔乌巴什和僧格盟友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的支持下,继位大汗。这里要说明下,噶尔丹的叔叔支持他就不用说了,自己家人,这个鄂齐尔图汗之所以支持噶尔丹,是因为他的孙女嫁给了僧格。
1671年,在这两大部落的支持下,噶尔丹击败了击败了车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图尔,算是报了杀兄之仇。
当年,噶尔丹派遣使节向清帝国进贡。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厄鲁特噶尔丹台吉疏言,伊兄僧厄台吉在时,曾遣使进贡。今请亦准照常遣使进贡。应如所请。从之。”
自此之后,每隔一年噶尔丹就会遣使来贡,这样的惯例持续了三回。
之后,根据游牧民族收继婚的习俗,噶尔丹迎娶其兄僧格之妻阿努达喇为妻,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可敦(与可汗相对应,王后之意)。这个妹子不简单,她有黄金家族的血统,还是当时噶尔丹盟友兼恩人硕特部鄂齐尔图汗之孙女。
从1671年-1675年,噶尔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部落、提升自身地位和向强者示弱上,等他筹备完毕后,他开始亮出了屠刀。但是他挥刀的方向很有问题,因为他最先开刀的对象就是帮助他上位的盟友。
1676年,噶尔丹击败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杀死其子巴噶班第,这位老兄是噶尔丹回国时的重要支持者。
1677年2月26日至4月14日,噶尔丹突然围剿了鄂齐尔图汗的部族。应当说,噶尔丹这件事干的是相当无耻的。当时为该部族的大斋期,也就是禁欲禁食,很多人饿的受不了。而噶尔丹就瞅着这个机会突然发难,因此鄂齐尔图汗准备不足,只以三万人应战,最终被噶尔丹所杀。
注意,这个鄂齐尔图汗是噶尔丹回国初期鉴定的支持者,帮助他报杀兄之仇的盟友,他和他哥共用的老婆阿努可敦的爷爷。但是对噶尔丹而言,这些都无所谓,看好你的地盘,就要干死你吗,真不知道他跟着五世达赖都学了哪些佛法。
所以从感情角度讲,噶尔丹杀害他叔父和鄂齐尔图汗是毫无信义可言的。而噶尔丹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统一整个卫拉特蒙古做准备,因为吞并鄂齐尔图部使准噶尔部成为卫拉特地区强大的政权之一。
1678年,噶尔丹入侵甘肃南山地区,卫拉特蒙古内部基本完成了统一;
1679年,噶尔丹以3万军队占领北疆的哈密,并收取当地贡赋;
1680年,噶尔丹征服叶尔羌汗国及喀什噶利亚的吐鲁番地区;
1682—1683年,噶尔丹向西征讨哈萨克部族;
1683—1685年,噶尔丹征讨布鲁特人与乌兹别克人,甚至一度抵达萨雷阔里山。
至此,整个卫拉特蒙古基本完成了统一,并完成了对今天的新疆周边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征服。
在噶尔丹统治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中,西藏达赖喇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680年前后噶尔丹从西藏达赖喇嘛处获得“博硕克图汗”的称号。
达赖喇嘛之所以全力支持噶尔丹,除了关系铁,还为了扩大藏传佛教在卫拉特蒙古的影响力。因为当时的卫拉特境内,不仅仅有佛教势力,还有大量的伊斯兰教势力。像哈密、吐鲁番及南疆河中地区,伊斯兰教城镇遍布。且这些城镇大都位于东西方经济要道,以经贸和当地特产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军事实力较差,由卫拉特的整合来扩大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再适合不过,这也符合噶尔丹自身的利益。
到目前为止,噶尔丹的做法虽然有些不讲道义,但是大方向还是对的,完美契合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然后,他就开始昏招频出了。
噶尔丹使出的第一个昏招,是干预喀尔喀蒙古的内讧。
这个内讧过程懒得讲了,大致情况是,当时的喀尔喀蒙古因为互相之间的攻伐,分裂为两大派势力,一派是以准噶尔部为后台的阿勒坦部及多衮势力;另一派则是以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为后台的旺舒克及其子嗣的势力。其中前者靠近准部,在西边,而后者靠近东边。
准噶尔部之前在喀尔喀蒙古是没有啥影响力的,而噶尔丹同志又志存高远,所以在此次喀尔喀蒙古的内讧中,噶尔丹大力扶持靠近他的右翼。
然而当时喀尔喀诸部中势力最大的是土谢图汗,他对外人的干预当然是不乐意的,所以他自然而然地站到了噶尔丹的对立面。
而在此之前,他跟噶尔丹也是有点小矛盾的。早在1677年,土谢图汗就曾援助过被噶尔丹袭击的鄂齐尔图汗,也就是噶尔丹的老婆阿努可敦的爷爷。土谢图汗之所以这么卖力,也没有太深刻的民族大义,仅仅是因为土谢图汗将其女嫁与鄂齐尔图汗之甥罗卜藏衮布阿喇布坦为妻,两家算是亲家。
就这样,前有家恨,后有国仇,两个曾经的同盟开始慢慢反目,准噶尔汗国开始酝酿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
在挥刀之前,噶尔丹还做了一些必备的功课。
他先是在准噶尔汗国的辖区内进行了一些内政调整,比较重要的是宗教分治。当时的几乎整个南疆地区(就是塔里木盆地)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与准部信仰的藏传佛教不同。所以噶尔丹允许伊斯兰教地域采取类似自治区的管辖方式,由其本部落人出任首领,称之为“和卓”,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时期。而对其本部人马,则继续沿用部落制,有他委任部落首领管辖。
在外交方面,之前说过,噶尔丹的父兄对沙俄一直秉承着“采取平等且强硬”的外交政策,有理有据,不跟你大打,但是你要是欺负我我绝对反击。但是噶尔丹上台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政策,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因素,他对沙俄有着莫名的好感。
1671年夏,噶尔丹遣使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将军苏马洛科夫处转告沙俄当局,告知僧格被杀、其已经控制准噶尔局势的现状。
1672年,俄使卡尔瓦茨基来准,向噶尔丹赠送沙皇赏赐,噶尔丹欣然接受。
1672年,因为沙皇不允许之前逃到俄境内的卫拉特牧民返国,噶尔丹调动五千左右的军队至准俄争议地区强行征税。并派遣使者表示:如果不允许准噶尔汗国向沙俄境内的卫拉特牧民征税,噶尔丹将攻打克拉斯诺雅尔斯克以示主权。
客观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因为准噶尔连年征战,部落之间又互相征伐,大量牧民北逃至沙俄境内。在沙俄境内虽然会受到沙俄的剥削,但是至少生活安稳,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部落之间少了很多征伐。而现在,人家刚刚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噶尔丹就要求去沙俄境内向难民征税,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沙俄同意了。此时的沙皇是彼得一世,但是真正掌权的是彼得一世的姐姐,摄政王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
1673年,沙俄宣布:“拒绝收容从卫拉特王公处逃出的人们”。并允许逃民使用已被沙俄占领的南西伯利亚草原上的牧场。同时,沙俄允许准噶尔汗国向北逃至此的牧民征税。
长久以来,沙俄给大家的印象都是野蛮、粗暴、蛮不讲理,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纯粹靠蛮力是不可能征服两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狡猾的声明,体现了毛子的老道和精明。
一方面,沙俄方面对这个新兴的游牧帝国有多少能量并不是太了解,且西伯利亚也不是沙俄运营的重点,所以先退一步;另一方面,沙俄只是允许准噶尔汗国越境征税,也没说自己不征税,这样两方面同时向这些牧民征税,且沙俄征税在先,试想,这些牧民会认为谁是强盗呢?
在沙俄示好后,噶尔丹先后六次派遣使团赴俄,同时沙俄也派遣了不少于四个使团,双方关系迅速升温。自此,噶尔丹想当然的把沙俄看成盟友,而沙俄却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不满三十岁的统治者的下一步动向。
除了沙俄外,此时还有另一个王者在沉默的注视着噶尔丹的一举一动,它就是清帝国。
事实上,从噶尔丹攻击盟友、四面出击开始,清廷就密切着注意这个逐渐崛起的游牧帝国。
《清圣祖实录》记载如下:“厄鲁特济农等为噶尔丹所败,闻噶尔丹复逞兵未已,或来追我,或趋喀尔喀,俱未可知。臣等窃思噶尔丹乃北厄鲁特之酋长,兵马众多。如果兴兵,即内地亦宜严饬守汛官兵防护。”“闻厄鲁特喀尔喀交恶兴戎,虽虚实未确,当遣使评其曲直。”
其实此时的清廷对这个地处边陲的国家并无太大的戒备心理,因为准噶尔汗国跟清帝国接壤部分只有今天的甘肃西部,并非大患。且从明朝开始,东西方贸易日渐走海运,西域的地理位置不再如前朝那般重要,并无太多的战略价值。
在准噶尔真正对喀尔喀动手之前,康熙表现出了很大的容忍。用他的话说就是,念其“贡献本朝,往来不绝”,所以对靖逆将军侯张勇的守汛防护的提议,并未给出准确答复。
而噶尔丹的接下来的表现,就不是摸老虎屁股了,而是开始揪老虎尾巴了。
1677—1678年噶尔丹内侵青海肃州等地蒙古,诸部进一步被迫内附。这些内附蒙古诸部包括但不限于西海墨尔根阿喇奈多尔济台吉、济农布第巴图尔、厄尔德尼和硕齐、厄鲁特济农等等等等,他们都逃到了清朝西北边境,噶尔丹不允许他们放牧,他们就只好跑到清朝境内抢,这让本来没事的清朝边境民不聊生。
1679年8月,噶尔丹再侵青海玉回部地区,使得“近时入内地行劫者,皆系被噶尔丹击败来奔,贫无所依之人”。
1679年之后,噶尔丹给康熙写了封信,通常这种附属国写信的自我称呼都是臣某某等,而噶尔丹写信时,破天荒的使用了“博硕克图汗”的称号,大有与康熙平起平坐之意。
1682年,康熙下召噶尔丹,“尔承此宠赐,当益戴德意,弹心敬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我这么宠着你,你应当知道感激,知恩图报”,而实际意思是:“我这么宠着你,你却天天张牙舞爪,不知所谓,再这样下去,你要当心了。”其实跟“勿谓言之不预”也差不多了。但是,噶尔丹明显没有这种觉悟,反而变本加厉。
1683年,噶尔丹无视清廷对其进贡遣使人数上的规定,一次性派出三千多人的使团。在准噶尔商团入关的过程中,出现了“践食田禾,抢掠食物”的状况。这种情况用当下的话说就是组团抢劫了。
康熙听闻大怒,以“任意放牧牲畜,捆缚平民,抢掠财物”为由,发布限至多遣200人入关的敕责。
综上,在噶尔丹日趋过分的情况下,老道的康熙并没有立刻翻脸。
这其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当时的清廷正处在三藩之乱的后期,比起噶尔丹,三藩的威胁性要更大,所以先平内乱;二是当时沙俄已经在雅克萨筑城,而康熙一时摸不准沙俄跟噶尔丹的关系,如果同时与这两方开战,并非上策,所以暂且忍耐,先跟沙俄了结了再说。如果用四个字评价康熙此时的表现,那就是“老谋深算”,而此时的康熙,只有29岁。
顺道说一句,噶尔丹比康熙大十岁,可见心眼这种东西,并不是岁数越大越多的。
至此,噶尔丹终于跟清帝国翻脸,准备出兵喀尔喀蒙古。且慢,差点忘了介绍他出兵前的一个重要举动,他想杀掉策妄阿拉布坦,未遂。
希望读者朋友们并没有忘记这个名字,策妄阿拉布坦是他哥哥僧格的儿子,法理上他才应该继承汗位,噶尔丹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想干掉他。1688年,噶尔丹寻衅杀死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弟弟索诺布阿喇布坦,策妄阿拉布坦闻讯,是撒腿就跑,连夜率领5000部众逃出,逃至博尔塔拉河游牧。
好啦,至此,在噶尔丹看来,该干掉的干掉了,该拉拢的拉拢的,该示威的示威了,该赶跑的赶跑了,下一步,开始杀吧。
1688年,噶尔丹发起了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应当说,他于此时发动进攻是经过周密思虑的,因为同年清俄双方正在雅克萨激战。
第一战是特木尔战役,在此战中土谢图汗次子噶尔旦台吉(注意与噶尔丹的区别)率五千人迎击噶尔丹,战败,“溃卒布满山谷”,噶尔旦台吉只身逃脱。
同年第二战,土谢图汗亲自率军与噶尔丹汗会战于鄂罗会诺尔,土谢图汗惨败,向南转移到了临近科尔沁的地区。
第三战是察珲多尔济,他与噶尔丹激战于土拉河,大败,率部逃往内蒙古苏尼特地界。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科尔沁地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东侧,属于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其部落一直与清高层联姻,属于清帝国在关外统治的重要区域。
而噶尔丹并没有打算收手,继续向科尔沁进发。为了震慑清廷和给自己壮胆,他沿路宣传沙俄军队也将与自己并肩作战,并支援鸟枪六万。
此时的沙俄确实有行动,但并非援助噶尔丹。此时的俄军在色楞格斯克(今天贝加尔湖旁的乌兰乌德)暂住,其目的是声援正被围困在雅克萨的俄军。
对清帝国而言,此时的形势已经很严峻了。
康熙帝是一个目光十分长远的决策者,早在1年前的雅克萨之战中,清军重重围困雅克萨城,城内粮食断绝,死伤殆尽,根据清军之前的作风,全歼这伙入侵者问题并不大,但是在清军攻城前,康熙命令停止攻城,允许城内的沙俄残部撤出。这个举动十分明智,因为这相当于给了沙俄摄政王索菲亚一个面子,允许他们体面的撤军,防止双方彻底撕破脸。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沙俄意识到清帝国并非普通游牧帝国,而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对手,对自己的行动有所收敛;另一方面清俄双方通过互相试探,都知道了对方的实力,明白了和平解决问题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而噶尔丹并不知道这一切。
他大肆宣扬自己得到沙俄的支持,实际上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喀尔喀蒙古诸部本来就对沙俄心怀不满,又遭受噶尔丹的侵略,噶尔丹又宣称自己有沙俄支持,所以喀尔喀蒙古诸部此时除了一心一意投靠清帝国,别无选择,甚至一开始支持噶尔丹的喀尔喀蒙古部落也开始反水。原因无他,在大家心里,这个同族是个认贼为友的叛徒。
这就导致得噶尔丹的“大蒙古国”设想彻底破灭,同族之争,你引仇敌为援,完全抛弃了你爹之前设立的《卫拉特法典》精神。即便是战争胜利,准噶尔部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也缺乏法理依据。
而噶尔丹的这一系列神操作,将康熙帝推上了救世主的神坛。
因为本来的盟友噶尔丹在打他们,本来的仇敌沙俄跟噶尔丹是一伙儿的,自己打又打不过人家, 眼看着亡国灭种,除了抱住清帝国的大腿,别无他法。
而噶尔丹明显没过瘾,同年他给康熙帝写了一封信,声言“倘折卜尊丹巴(之前被噶尔丹击败的部落头领)往投皇上,或拒而不纳,或擒之畀我。”
这就是赤果果的挑衅了,这已经不像是追求两国之间的平等待遇了,更像是命令康熙怎么做。康熙当然是果断拒绝。
1688年9月,走投无路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喀尔喀三部众首领盟会,正式请求归附清朝。康熙皇帝准其内附,并派人为之安插牧地、发粮赈济。
至此,喀尔喀蒙古全境法理上归附了清朝,清朝此时出兵征讨噶尔丹,用“反击”和“平叛”等字眼毫不过分。
但是,还没等康熙动手,噶尔丹同志的报应就来了。
1689年,策妄阿拉布坦反了。他趁噶尔丹远征,内部空虚,率部反叛。由于噶尔丹将大军调出,叛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天山南北。此时身在东蒙古的噶尔丹被迫回师,然而数战不克,被阻于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
策妄阿拉布坦占据准噶尔本土后,切断了噶尔丹军队的兵源及粮饷。而此时噶尔丹所占据的喀尔喀蒙古,已被他杀的是人去楼空,根本无法补给。情急之下,噶尔丹病急乱投医,再次向北出击劫掠,他的目标是贝加尔湖附近的蒙古诸部。而此时这个地区已经是沙俄的领地。这样,噶尔丹一年之内得罪了两大帝国。
为了更加孤立噶尔丹,同年清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双方各让渡一部分利益,清朝得到了他们之前从未染指过的黑龙江以北地区,沙俄得到了尼布楚地区,彻底解决了清俄东部的边境纠纷。
这样,康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噶尔丹了。
然而动手前,总要先做做姿态,毕竟我们是礼仪之邦嘛。于是,康熙帝派出使者,提出在清廷的主持下,准噶尔与喀尔喀诸部和解。噶尔丹退出喀尔喀蒙古,让喀尔喀诸部回去继续放牧。
但是,噶尔丹拒绝了。他没法不拒绝,如果他答应了,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他的西边是刚刚抄了自己后路的大侄子,东边是刚刚被他欺负的喀尔喀蒙古诸部,他自己占着科布多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活脱脱的仇恨肉夹馍啊,他是必死无疑。所以他只能占着外蒙古,不能退出。
于是乎,1690年,康熙决定,征讨噶尔丹。
这里说一下,清准双方虽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但是双方都大量装备了火器。
清朝不必说,从清军入关前,就大量铸造各型火炮,相信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都知道,由于当时的带路党大力支援,清军从投诚明军那里获得了火炮铸造的方法,开始大批量制造。
在之后的统一战争、平叛三藩、雅克萨之战中,清军的重炮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清朝开始剑走偏锋,非常重视火炮的发展。康熙十五年(1676)制“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1975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现,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口径11厘米,全长2.48米,重1000千克。用满、汉文铭:“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神威无敌大将军”。此炮曾参加过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雅克萨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立有战功。战后清政府在齐齐哈尔专门修建炮库收藏。
而准噶尔的情况又略有不同,他们比较重视火枪。
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朝派祁塔特出使准噶尔,次年回京,携带噶尔丹贡物中包括“厄鲁特鸟枪四杆”。官书将“厄鲁特鸟枪”单独开列,以区别于本国鸟枪和“俄罗斯鸟枪”,可见其形制独特。
以《西域图志》的形容说,准噶尔的军工业十分发达,比如“其铁最良”,发达的冶铁业,也让准噶尔有雄厚底气铸造枪炮。准噶尔的枪炮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不但能够自主制造各类枪支弹药,且专门从事制造枪炮的工匠,就多达六七千户。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准噶尔汗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其境内不但有肥美的水草地和繁荣的商业,西部毗邻的中亚地区,也正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6世纪起,中亚列国就纷纷更新火器装备,火器贸易更是红红火火。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安集延等城市,都是知名的“军火重镇”。
而准噶尔汗国毗邻沙俄,所以受沙俄火器影响很深。沙俄军队在东进过程中,人数少,以据点为主,且作战对象是高度机动的游牧民族,火炮使用很受限制,反倒是火枪很好用,且火炮运输十分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军队也大批量装备了各式火枪。
其作战模式是,火器兵在前,弓箭手次之,近战部队最后。敌人接近,火枪手先射击,大多数人匍匐射击;而后弓箭手放箭;待敌人逼上来,骑兵或骑马步兵便使用马刀、长矛等武器,冲出去与敌人搏杀。
这种对不同火器种类的重视,导致双方的作战思维有很大差异。
清军比较适合团战模式,双方摆开阵势,或是清军攻城,大炮开始轰,轰完了大军再冲上去肉搏。而准部比较适合运动作战模式,利用骑兵和火枪的优势,冲击对方阵型,制造混乱,然后射杀敌人。
1690年8月,康熙帝命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率5万大军分兵左右两路出古北口、喜峰口,七月二十四日亲自进驻博洛河屯节制全军。不久康熙帝得疟疾回宫,也就是说,这一仗不是康熙亲自指挥打的。噶尔丹则在同年8月31日率2万军队到达乌兰布通布阵。
这一仗噶尔丹是怎么打的呢?他将军中的万余骆驼放倒,把蹄子绑上,让它们趴在地上。在骆驼背上放上箱子,蒙上用水打湿的棉被,围着他的大营摆了一拳,名为“驼城”。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在野外没有掩护的情况下给自己的火枪兵形成一个掩护的基地。这是不是一种好办法呢?答案是蠢的无可救药。
给火枪兵设掩护无可厚非,但是你完全可以挖出战壕,你让他们躲在骆驼后面,骆驼能抗住大炮轰?
战局也跟分析的差不多。佟国维(辫子戏主角隆科多他爸爸)由山腰冲入,炮击驼城,驼惊,准军大败。噶尔丹兵奔往山顶大营,当夜逃遁,同时派人议和。福全中计,令各路领兵大臣“暂止追击”。噶尔丹仅率数千人得以逃回科布多。唯一的战果是射杀了康熙的舅舅、都统佟国纲。
纵观这一站,噶尔丹先是放弃了自己骑兵的机动性,选择布阵御敌,然后又愚蠢的让骆驼去挡炮弹,临阵指挥到如此地步,也是十分无语。
通常而言,游牧民族跟中原王朝的战争,都以骑兵机动性为长,像当年卫青远征漠北,为了防止匈奴的骑兵突击,组成车阵御敌。而噶尔丹同学却弃长取短,结阵应敌,如此不败,没有天理。
此战之后,噶尔丹的势力彻底退出了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退回到喀尔喀蒙古的西北部。
1692年,噶尔丹贼心不死,秘密遣使联络科尔沁蒙古首领沙津反清。这是一个相当愚蠢的决定,如果他稍微熟悉清廷内部架构就应该明白,康熙的奶奶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大玉儿)就出身科尔沁部。太皇太后出身的部落,怎么可能反清?
多说一句,这个“博尔济吉特”其实就是“孛儿只斤氏”,只是不同朝代翻译不同,当然它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称呼,“黄金家族”。
沙津收到消息后迅速报告清廷,康熙授意其假意应允,并将噶尔丹的计划偷偷汇报,每当读到此处,我就发自内心的感叹,真他妈坏!
1695年,经过数年的休养,噶尔丹在第巴桑结嘉措的支持下,再次进军喀尔喀。
1696年,康熙帝亲自率军与其决战于昭莫多,获决定性胜利,噶尔丹妻子阿努可敦战死。1697年,康熙帝前往宁夏,组织对噶尔丹的包围,费扬古擒获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
至此,军队没了,老婆没了,孩子没了,噶尔丹可以gg了。
1697年,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死于科布多布彦图河畔的阿察阿穆塔台。
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为了示好清朝,劫取了噶尔丹之女锺齐海及噶尔丹的骨灰,并将其献给康熙。
所以,电视剧真的不是历史,康熙没有和亲嫁女,反而是弄到了人家噶尔丹的女儿。
所以,电影也不是历史,阿努可敦并不是外蒙古人的救星,反而是曾经侵略过他们的仇敌。
而那个曾经救外蒙古于水火的大国,反而成了侵略者。
有时候,历史真的是任人摆布的小姑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