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的好书(中信出版7月值得读的书)
阿信带着每月的重点新书推荐栏目来啦!
照例,我们从本月出版的百余种新书中,精挑细选出4本最值得读的好书!
如果你对中信出版每月出的书有选择困难症,如果你时间有限,只想读几本最值得看的书,就照着这个书单来挑吧~
《毫无意义的工作》
[美] 大卫·格雷伯 著
这是一本还没有正式出版就火了的书,2013年,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网站上发表了一篇《谈谈“狗屁工作”现象》文章,几周内收获了超百万次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随后格雷伯教授将文章的议题写成了书“Bullshit Jobs”,引发全球讨论,输出17种语言,迅速成为《卫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的热议好书。而中文版还未上市就有读者在后台问阿信出版信息,微博的一条新书预告得到了刘擎、李松蔚等国内学者老师的纷纷转发,阅读量超百万。
阿信只能说,全球范围内,大家都苦这种工作久矣(虽然阿信更喜欢原文书名,但用了可能大家就看不到这本书了)。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意味着一天只用工作3-4小时。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科技的进步却让我们更忙碌,工作时间更长。
各种各样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工作应运而生。似乎有人专门发明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只是为了让大家一直一直工作。
这让阿信想起有人说过,一堆人天天想着发明表格,又创造了五倍的人来填表,加两倍的人来审表。大家都很忙,却没人敢问:“没这些表,又能怎么样呢?”
一项面向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1/3的人(37%)表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没有贡献。同时,50%的人表示有,13%的人说拿不准。
究其原因,格雷伯说,毫无意义工作的功能不在于提高效率和产出,而在于维持现有的秩序、维持既定的权力关系。
那么,什么是“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的?为何还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正常的,甚至是可取的?
在书中,格雷伯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以社会学、经济学和大历史视角,对劳动价值进行讨论,揭示效率和不公平的根源性问题,帮助社会和个人回归价值, 他说:
人们只有掌控自我时间,才能发挥天赋和创造力,迈入追寻精神价值的生活,这才是社会和文明的真正进步。
不妨用这本书,给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按一下暂停键,重新打量一下自己的工作,在要么继续忍受不喜欢的工作要么失业之外,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失落之城》
[美] 安娜丽·纽伊茨 著
这本书的副书名叫“四座世界古城的生与死”,书如其名,这本书探访了四座一度辉煌的古城,并揭开了它们的兴衰史。
这四座古城分别是:恰塔霍裕克、吴哥、庞贝、卡霍基亚,它们分别是世界最早的城市、中世纪南亚密林掩映中的巨型城市、欧洲文明的精神伊甸园、美洲密西西比文化之心。
它们曾是文明的心脏,将活力辐射向四方——然而人们终究抛弃了它们。曾经的文明心脏不再跳动,变成了传说之中的“失落之城”。
这些城市的居民曾经如何生活,创造了怎样的文化?城市因何而兴,又因何而没落?离开之后,居民去了哪里?陨落的城市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又如何塑造了历史?
作者安娜丽·纽伊茨在过去数年间,四处寻访废弃的城市,拜访考古学家,亲身参与考古发掘,带回关于这四座城市的前沿资料,试图去探寻一座座辉煌的城市为何竟沦为死寂的废墟,小说般刻画千百年前的城市生活与它们戏剧性的衰落,揭开四座伟大城市尘封的秘密。
有趣的是,这本书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平民大众,于是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大势,还能看到一个石器时代妇女的日常生活、一对庞贝兄弟的商业浮沉……透过劳工、妇女、奴隶、移民等支撑着城市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让我们以平视的角度重新审视文明古城。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瓦解了辉煌的城市?是政治动荡,或是自然灾害?这本书将带我们透视压垮一个城市的种种原因。
阿信读这本书时,也一直在想:我们如今生活的繁华都市也会有“失落”的一天吗?
在不安定的时代,《失落之城》将给我们带来看待城市、看待文明、看待我们自身的全新视角。
《长寿》
[美] 大卫·辛克莱 [美] 马修·拉普兰特著
人类能长生不老吗?这个想法貌似疯狂,却一直是科学家进行严肃科学研究的课题。
这本书便是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抗老教父”大卫·辛克莱关于“长寿”的研究成果。
- 细胞与身体为什么会衰老?做对哪几件事就可以轻松延长寿命?
- 当退休年龄不是60岁,而是65岁甚至更高时,每个人该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职业路径?
- “大健康板块”,普通人如何抓住投资风口?
- 世界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将发生怎样的巨大改变?又为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本书全面揭示长寿时代的经济、投资、健康、教育、技术新生态。从“衰老的科学原理”“如何实现长寿”“长寿时代的人生规划”三个角度出发,颠覆我们的认知,并重塑我们的行为轨迹。
对决策者来说,如何逐渐摒弃现有人均寿命80岁的框架,而用人均寿命100甚至120岁的框架,重新思考社会保障、政治体制、医疗研发、资源重组。谁能够提前布局、合理规划,谁就走在世界的前列。
对普通人来说,书中也提供了可执行的健康指南:减少DNA的人为破坏,如不抽烟(二手烟)、注意防晒、少照X光、少吃烟熏食品;提升细胞活性需要我们改变生活习惯,适当“自虐”,不定期给自己造点“苦头”,如间歇性断食、多吃植物蛋白、定期高强度锻炼等。
最后,阿信想说,长寿不仅仅是延长生命,还要活得更健康,在老年时期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是王道。
《用点心1:中国点心太棒了》
李舒 主编
国潮点心文化MOOK创刊号,一本还原中式点心魅力和生命力之书。
曾几何时,国内的点心似乎越来越“和风化”,样子越来越小,颜色越来越鲜艳,真正的中式点心却慢慢失去了市场。
可是,中式点心是多么迷人、多么有生命力、多么有消费认知基础的食物啊。
1972年10月,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考古人员发现的陶碗里盛放着各式保存十分完好的点心。这些点心造型华美,有圆形、三角形,有的甚至有着宝相花纹,距今至少已有1000多年。
而今天,当我们走在洛阳街头,吃着金麻枣、甜咸饼等“老八件”时,大概想不到,这些点心,恰恰是几百年前的古人流传下来的。
从这个角度看,点心也是另一种唐诗,另一种宋词,另一种元曲,在那些香甜的碎屑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传承千年的文化。
这本小书将追根溯源,纵览、盘点、反复审视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点心。
从色、形、味、艺入手,带我们快速熟悉中国点心的方方面面,并借此一窥中国各地的口味、风情乃至街头巷闻,亲手展开一张妙不可言的点心长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