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

如瑞法师,一九五七年生于太原市,在本市读中学、大学,后任中学老师。又于北师大中文院进修研究生。八十年代初期出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 法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时代对僧伽教育的新要求,立足于普寿寺的实际情况,规划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爱心协会承办的一个慈善事业——清泰老人赡养园。此工程的总体框架是:五台山普寿寺——修道基地;榆次大乘寺(普寿寺的下院)——教育基地;菩提爱心协会——佛法弘扬基地;清泰安养园——爱心协会承办的慈善事业(养老院)。

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1)

向来慈悲 如瑞法师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老师,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来报答国家服务社会。后来得遇通愿老法师,在老法师的开示点悟下渐渐了解:世间老师的任务乃是为人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出世间的老师则不仅仅如此,是要学当人天之师、要弘范三界,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在有其不同的旨趣,那不仅是任务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要对一切人不分种族、国界、贫富……乃至一切众生,都能怀抱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相较而言,成为出世间的老师更有意义、更能利益广大的人群,那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气度,才是法师所要追求的理想事业,遂萌出家之念。

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2)

现今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佛教并不了解,更难以理解年纪轻轻,为什么要选择出家这条“不归路”?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是迷信、是没文化的老人晚年心灵的依托,是生命遇到了挫折或是生活不如意的人才会选择的一条无可奈何的路。当他们接触到法师的宽柔之教,闻到法师深悲大智的将佛法简略的开示,总会问:“您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要出家?”法师则会自豪的回答:“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是舍小家为大家,出家无家为国家。出家无家更能全心投入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服务……”。从法师的话中就可以体会到佛法的甚深博大,佛法是舍己为人教人觉悟,也可以体会到一位佛子济世利人的悲心与宏愿 。

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3)

养正修身 如瑞法师1981年出家之后,依止于上通下愿老法师修学,法师从出家以来得到许多大德的提携与教导。其中有本焕长老,梦参长老、圣一老和尚、宽霖老和尚、藏宝老和尚,隆莲老法师、通愿老法师…多而难以备载。每一位善知识都给予不同因缘的教诲。例如,香港的圣一老和尚对法师教导:“发菩提心先度自己”。梦参老和尚以其在厄难中常持诵的一偈“假使热铁轮,於我顶上悬,终不以此故,退失菩提心”……其中以愿老法师对法师的影响最大,法师依於愿老法师在陕西吉祥精舍钻研律教十年,为师日后兴办尼众律学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以师愿——“兴建十方尼众道场”为己行,随行愿老法师南下北上寻觅处所,为令十方尼众能有如法修学、安定行道之所依。普寿寺即是师为继承通老的遗愿而创办的。 1991年法师秉承通愿老法师遗命,来到普寿寺,当时寺中塑像在“文革”期间被毁,寺庙只剩下一座看去随时都可能倒塌的天王殿,几栋破烂不堪的危房……见此情景,法师在残存的黑板上挥笔写下几行字:“继承上通下愿老法师遗愿,爱国爱教,自己动手修建寺庙,阿弥陀佛!”法师本着对三宝的虔诚与不退转的信心,秉着一贯乐观的生活态度,拿着仅有的105元来重建普寿寺,带上几个同志的道友,其中之艰难外人实难以揣测,例如:捡砖头搭上木板就成了床板;破纸壳作箱子用来收纳法宝与衣物;到邻近寺院收取废弃的垃圾来烧火,以节省买煤等燃料费用的消耗。又五台山常有发心护法在各大寺院举办千僧斋法会,初期普寿寺师父们待法会之后,便到举办法会的寺庙挑回剩下的菜饭……。 105元的功德力真是“后来安知前者难”! 在法师勤勤恳恳的苦心经营之下,普寿寺由几间危房,至今已成为中国尼众修道入门的黉宫,法师始终本着一贯的谦虚与客观,常以“惭愧、忏悔、敢当、敢为”来自励,并以“以诚心供养三宝,以慈心奉献众生,以谦下严格律己,以佛行做为己行”为座右铭,作为自己待人处事的规戒,不难看出法师菩提心的修要。

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4)

普寿慈愿 普寿寺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市台怀镇东庄村南端,是台怀镇东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它北倚北台顶,南近大白塔,位于五峰怀抱之中。从菩萨顶俯瞰其形,状如莲花,颇具佛法道场的神韵。天气晴好时,登钟鼓二楼,凭栏远眺,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场面蔚为壮观。在五台山道场最鼎盛时期,这里曾是大华严寺的组成部分。后来,大华严寺更名为大显通寺,加之道场逐渐式微,大显通寺又分离出若干个小寺庙,普寿寺即为其中之一。“文革”中,寺庙被公社卫生院取用,殿宇佛像毁坏殆尽。五台山当代名尼通愿老法师,生前曾一再申请恢复重建普寿寺,兴办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但未能如愿。1991年通愿老法师圆寂后,其衣钵弟子如瑞法师、妙音法师秉承先师的遗愿,在原寺庙的废墟上,白手起家,本着建寺与办学并重的方针,卧薪藏胆,励精图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使普寿寺成为一个集修行道场与佛学教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 【普寿寺三加一工程教育总体规划】,最能代表如瑞法师的悲心愿力,“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 “一” 是指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清泰安养园。在法师的努力付出下,三加一工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大乘寺、爱心协会及清泰园的建设也在一直持续。法师不仅提出了三加一的理念,还一直在参与实际的操作。可以说每一个建筑的规划与实施,乃至图纸的审核修改,场地的清理,合同的签定,法师都身体力行地去做。甚至可以说一屋一角都注入了法师的汗水与心思。

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5)

清凉菩提 《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无上菩提。”法师在五台山普寿寺常年弘法利生,在清凉山,做清凉事,自然也就结缘清凉菩提山泉水。而法师也常向人说:“踏上五台山的土,生生世世不受苦。”可见法师对五台山水,文殊道德的信仰与践行。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上,法师作为佛教界比丘尼中的佼佼者,出现在讲经会主席台,与佛协会长学诚、副会长妙江等大和尚同台共营如来家业,让人为之感慨赞佩。 法师现在虽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佛协副会长及省政协委员等,并不是出家人耽着于世间的名利,而是因应时代的需求,感念国家对于宗教自由的反馈,尽一己之力报四重恩而已,希望藉由参与各种国家会议将佛教慈悲仁让的精神与特色,扭转一般人对于佛教徒隐世消极的概念,以特殊的身份为国家人民做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特殊的贡献。 新世纪讲和谐、尊道德,佛教中的教义,教人行五戒、修十善,最能和谐社会、遵纪守法,因此法师为培育僧才不遗余力,号召佛弟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结合众人之力救助贫困同胞,真正地竭尽全力为国家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而这样的精神境界,方是我佛慈悲的清凉菩提真境界。

五台山慈航寺慧清法师(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的清凉慧行)(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