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爱情故事的书(巾帼史诗与大爱乐章)

来源:威海新闻网众所周知,对于二十世纪中期那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我们始终难以忘怀战后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时至今日,作家艺术家们依然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这一题材,以此铭记历史,警示后人比如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抗日战争》,从战争的各个维度进行全景式扫描,其宏阔的历史视角、深邃的历史意识、浓厚的民族情结,让非虚构文学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尽显魅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唐朝爱情故事的书?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唐朝爱情故事的书(巾帼史诗与大爱乐章)

关于唐朝爱情故事的书

来源:威海新闻网

众所周知,对于二十世纪中期那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我们始终难以忘怀。战后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时至今日,作家艺术家们依然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这一题材,以此铭记历史,警示后人。比如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抗日战争》,从战争的各个维度进行全景式扫描,其宏阔的历史视角、深邃的历史意识、浓厚的民族情结,让非虚构文学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尽显魅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大地,抚育了许多党政军子女的胶东育儿所,与沂蒙战时托儿所一样,均可称之为罕为人知的红色堡垒。作家唐明华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乳娘》,讲述的正是这一传奇故事。作品挖掘和梳理了胶东半岛乳娘故事的来龙去脉,形象地再现了乳娘们的大爱情怀。同诸多血与火的战争文学相比,此作别开生面,字里行间散发着灼人的情感温度。作家将身心融入那段艰困岁月的历史情境,循声进入乳娘彼时的情感轨迹,谛听她们的心音,以历史穿越者的身份,钩沉史实,还原人物,上演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乳娘》的人物长廊,处处充满泪点,时时令人悲咽。

战争与瘟疫一样,是人类最深重的灾难。乳娘故事发端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段,这一背景和题材在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中曾有所表现。《乳娘》的独特贡献,首先是塑造了相同背景下一系列为党育儿的年轻母亲的群像;而其对历史的崭新发现,以及现代视野下的重新解读,为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补写了新的章回,添加了动人的历史细节。

令人难忘的巾帼群像

故事的发生地在山东乳山,这里被称之为“红色热土、母爱圣地”。故事的背景,在作品的序幕中即有呈现。1941年,正值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预言的“战略的相持阶段”,“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战事频发、部队辗转,诸多将士子女难以得到照料,中共胶东区委指示妇女抗日救国会筹办一个战时育儿所”。

胶东半岛是抗日敌后根据地,为了照顾八路军党政军将士的后代,胶东育儿所在党的领导下,直面残酷的战争环境,先后动员、团结了当地三百多位年轻的乳娘,参与到这种没有血缘的育儿事业中。乳娘如女娲,哺育了从出生几天到几个月的革命者的乳儿,经受了说不尽的磨难与考验。她们担负了重大使命,以真挚深厚的母爱,滋养着前线将士后代的生命,让浴血奋战的革命者免除了后顾之忧,其事迹感天动地,其功劳不可磨灭。

“我需要的不是泛泛的颂歌,而是击透灵魂的真实。”作家以记者身份深入实地采访,从乳娘群体中挖掘出十几位个性鲜明的形象。作家叙述和描绘了乳娘们的身世,通过大量细节,再现了她们经受的种种考验。物质的匮乏,战争的危险,磨难中的勇气与智慧,无不彰显了乳娘们的善良与坚强,一系列极富个性的乳娘形象在作品中脱颖而出。

《乳娘》的每个篇章都充满了深情。乳娘肖国英精心喂养乳儿“小远落”,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挨饿;乳娘王志兰毅然给自己几个月大的儿子断奶,全力喂养乳儿“小冬妮”;乳娘矫月志在养育了三年的乳儿冬明被接走后,又连续十几次献血,让无药可医、患有严重贫血症的女孩“生儿”完全康复;为了给妻子催奶喂养乳儿“永胜”,乳娘佟玉英的丈夫深冬时节到水塘破冰求鱼;家境困难的乳娘沙春梅,一家人挖野菜、吃粗粮,省下细粮给乳儿“春莲”包饺子,不让自己的小女儿翠芝看见……

如果说肖国英、王志兰、矫月志等乳娘是全力抚养乳儿的代表,那么,更让人动容的是面对日寇扫荡,有的乳娘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上演了现代版“赵氏孤儿”传奇。在“滴血的乳汁”中,乳娘姜玉英一家为了躲避日寇大扫荡,带着乳儿“仙儿”躲进深山,把乳汁全都喂给了乳儿,而自己的女儿挨饿受冻,三天后夭折。在“殇情北大沟”中,面临同样抉择的乳娘姜明真,全力呵护乳儿“福星”,让婆婆将断奶不久的二儿子“锁儿”藏在另外一个山洞里,四天后二儿子早殇。在“泪光里的微笑”中,乳娘姜翠芝在被服厂连续喂养几个乳儿,自己不到一岁的女儿因为挨饿而夭折。不久,毅然从军的丈夫英勇牺牲,巨大的悲伤让她一夜间牙齿几尽脱落,成了一个牙床空洞的“老太婆”。乳娘李青芝在乳儿梁恒心与四岁的女儿罹患天花病毒时,全力拯救乳儿,自己的女儿却命丧黄泉……当作家探求胶东乳娘超乎常理的大爱之源时,乳娘们及家人的理由只有一个——八路军是为咱老百姓打天下,人家连死都不怕,咱帮人家抚养孩子是应该的;宁肯让自己的孩子遭点罪,也不能让八路军的孩子受委屈。正是这种朴实坚定的信念,让三百多位乳娘在那个婴儿早亡率极高的年代,创造了哺育1223名乳儿无一死亡的人间奇迹。

在塑造乳娘形象时,作家没有忽略人群中的三六九等,对那些顾小家重于顾大家的人,也有表现。乳娘姜翠芝在被服厂车间里一边工作一边喂养八路军的孩子,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乳汁;而处于同一车间的妇女,有人顾及自己孩子,不愿喂养八路军的孩子。对比之下,乳娘的人格魅力得以凸显,其形象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在展现大爱亲情的诸多细节中,乳娘们教诲乳儿的情节同样感人。乳娘戚永江救助讨饭的母子、救助遇车祸的父子时的古道热肠,给乳儿宫剑英(后随父姓改称李剑英)的心灵烙下深深印记。乳娘通过言传身教,将礼义诚信、助人为乐等高尚情操传递给乳儿及子女,体现了胶东百姓的淳朴善良。

生命亲情的大爱乐章

《乳娘》的故事,是民族解放背景下胶东人民以不同声部合奏的生命交响。在此,作家扮演了两个身份——指挥和导演。他引入大型交响史诗的叙事结构,在序幕、六大乐章、尾声的组合中,以恢弘的气势将大爱大美作为叙事核心,以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叙事节奏,夹叙夹议,为历史写真,为人物立传。

第一章“大爱如天”与第二章“生死抉择”,集中讲述乳娘姜玉英、姜翠芝、宫元花、姜明真、李淑真舍身保护乳儿的英勇事迹。如泣如诉的悲怆旋律,将乐曲第一次推向高潮,令人热泪盈眶,悲愤不已。

第三章“寸草春晖”,以浓烈的抒情笔调,讲述了乳娘与乳儿至死不渝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大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后,迎来了新生的共和国,中华民族结束了被欺凌、被侮辱的历史。乳娘们的艰辛付出,为新中国保存了红色种子。哺育的故事仍在继续。爱的接力中,乳儿“正子”被两任养母邓素云、邓素珍接力照顾19年,成为一个大姑娘,其童年、少年、成年记忆中均有不可磨灭的温暖存留。长大后,“正子”随养父姓宋,名连芳,为回馈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放弃了大城市里的工作,守在养父母身边,不离不弃。另一位乳儿李剑英(乳名金枝),一生不忘乳娘戚永江的养育呵护,先后给养父养母送终,以坚定的报恩信念,诠释了中华孝文化的内涵。

第四章至第六章,围绕感恩主题讲述乳娘与乳儿生死相依的深情。乳娘王月芝收养了八路军的孩子小胜,两岁时被接走,因思念过度病倒了;乳娘沙春梅至死保存着乳儿“春莲”在离别挣扎中拽掉的一缕头发,期盼着能与春莲再见一面;乳娘王桂芝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连军”,以寄托对乳儿“小军”的思念。同样,乳儿们成年后苦苦寻找乳娘,有的人因最终也没有见到乳娘而抱憾终生。浓墨真情再现于“漫漫寻亲路”、“梁恒力返乡记”和“我的母亲是人民”等篇章中,悲情哀婉,令人慨叹。

尾声部分,作家详述了乳山市通过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兴建“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的现实,让人们在重温历史记忆的过程中,感念乳娘大爱,敬仰乳娘精神。2016年6月29日,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乳儿们纷纷赶来看望乳娘,让在世的乳娘得到慰藉,为过世的乳娘送上祭礼。“生我的是父母,养我的是乳娘”,乳儿宋玉芳的真心话,为乳娘的历史功绩作了深切的解读。2019年清明节,六位乳儿相约回到乳山,祭奠乳娘,在胶东育儿所旧址附近联手种下了“敬母林”,“小树苗惬意地舒展腰肢,那翠生生的挺立分明是乳儿点燃的一炷心香;而日后的婆娑绿荫无疑是乳儿书写于天地间的祭母诗文”。

在胶东育儿所纪念馆,作家浮想联翩,脑海里浮现的是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涌现出的一代代巾帼英雄。“母亲之河丰盈了高山,壮阔了大海,最终,昔日的画幅被装订成册,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巾帼群英谱’面世了”。看着纪念馆里那一幅幅乳娘的照片,作家揭示了乳娘目光里蕴含的深刻含义:“七十多年前,她们和共产党人目光交汇的一瞬间,彼此已经形成了精神上的契约关系。她们的想法很朴素,跟定共产党,将来有望过上好日子。这,就是老百姓与共产党心意相通的契合点——乳娘们的期盼,正是共产党人的初衷。”

多维视角的情感画卷

胶东育儿所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创立,到新中国成立后由当地政府接管,前后长达十余年,而乳娘与乳儿的情感红线跨越70余年,绵延至今。

一个好的故事如果找不到最恰当的讲述方式,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叙事效果;换言之,作家的叙事视角,对创作成功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乳娘》打破常规,舍弃单一人称叙事,采用你、我、他三个维度的全方位复合人称讲述方式,在我看来是新颖的。作品通过不同的人称视角,把传统的独唱,变成了多声部的合唱。70多年的历史由此串联:有对健在乳娘的探访,有对逝去的乳娘的追忆,有乳娘后代儿女的补充回忆。多维视角的文学叙述,回望了主人公们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与真实情感,填补了历史留下的叙事空白,深度再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情感画卷。

在叙述乳儿思念寻找乳娘的章节中,作家匠心独运地设计出一种对话叙事方式:采访者“我”与作为主人公的乳儿“你”进行对话交流,乳娘作为被叙述对象,以第三人称呈现。围绕乳娘故事的主线,讲述了乳儿思念乳娘、寻找乳娘、感恩乳娘的至真情感。乳儿宋连芳一生重情重义的感恩故事,令人叹惋。乳儿李剑英(乳名金枝)为了报答乳娘一家的恩情,在济南上大学后第一个春节回到乳娘家,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分一半给乳娘。当年迈的养父身患重病住院、乳娘年事已高身体不能自理时,她全力守护照料,让养父母体会到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乳儿的温暖,从而安然上路。乳儿司晓星(乳名福星)经历了漫漫寻亲路,最后只见到舍子救己的乳娘姜明真的照片,令人唏嘘;乳儿梁恒力一生感恩、倾力寻亲,最终没能见到两位乳娘李青芝和王殿英。作家感慨道:“情感之路你走了几十年,到头来,你终于领悟到,爱,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一生一世。”

然而,更多的乳娘一生也没有见到那些年幼时离开的乳儿,情感无处寄托,思念无法排遣。在“深情的呼唤”一节中,先后抚养了“仙儿”和“妞妞”的乳娘姜玉英,在89岁那年一病不起,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作家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众多乳儿杳无音信?无语的现实让乳娘们心思百结,也逼着作者在采访过程中痴痴地寻找答案。

2016年6月29日,“胶东育儿所纪念馆”落成之时,由16名乳儿组成的“八路军胶东军区遗孤寻亲团”发起了“寻找胶东育儿所小伙伴”倡议活动,为那些抱憾九泉的乳娘们的在天之灵送去了慰藉。

特色鲜明的叙事语言

阅读《乳娘》,能感受到作品具有超常的语言表现力。作家大量运用拟人、比喻、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对历史场景、人物心境等进行描绘,语言富于动感、情感与触感。如“滴血的乳汁”中,开门见山即运用了拟人手法:“命运的敲门声是在1942年那个冬日突然响起的”,“一弯冷月把空气冻得硬邦邦的”。主人公姜玉英听到村妇救会主任矫凤珍夸赞自己,心情喜悦,作家在此写道:“姜玉英心里一震,最后这句话太关键,也太重要的了,就像一簇火星划过堆积在心底的干草,转瞬间,惊喜的火苗开始摇曳”。写到乳娘姜翠芝听到丈夫同意去八路军的兵工厂工作时,有通感式的比喻:“女人喜出望外,发自内心的笑容一股脑地从眸子里涌出来,绽成窗外一树热闹的槐花。”作家对语言情境的奇特想象,令人印象深刻。同样是姜翠芝,闻听丈夫牺牲的消息后,一夜间牙齿脱落大半,脸庞瞬间似乎缩小了尺寸,作家写道:“她的眼眶大极了,看上去两个眼球像是漂浮在大海上,而且,眼神凄清,犹如冬天的旷野,苍凉、空洞。”这种极富画面、动感与通感的修辞手法,被作家运用得十分娴熟,成为艺术风格的显著特征。

其次,作品充分运用人物的对话与心里话,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捕捉人物的内在世界,借以描写和塑造人物。《乳娘》的每个章节,如同一幅幅地域风情画与风俗画,而生动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链接了浓郁的生活化场景,也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乳娘姜翠芝的描写,特别具有画面感和生活质感。作家写道:“姜翠芝之所以成为乳娘,起因和乳儿没有任何瓜葛。那天,她去挑水,在街上同村支书打了个照面,对方突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招呼了一声,‘方印家的,跟你商量个事,’她停下脚步,神情有些困惑。‘啥事呀?’。随后的对话,自然过渡到希望她到八路军的被服厂工作的情节。这种对话,是作家有意为之的,旨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而对人物的内心话语,作家更是及时捕捉。姜翠芝答应村支书的要求到八路军的被服厂工作时,面对丈夫的质疑,心里不免打起鼓来:“她在心里悄悄数落自己:姜翠芝呀,姜翠芝,你真是猪脑子,这个家到底谁主事你不知道啊!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细小的声音从身体的某个角落冒出来:已经答应人家了,说话不算数,多丢人呐!”在呈现人物心理的同时,将胶东男主外、女主内的习俗展示出来。《乳娘》风情画式的叙事风格,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生活色彩,使之成为了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民俗性的人物传记。胶东的婚嫁民俗别具一格,出嫁的新娘只有在出嫁当天才能看到新郎的面孔,因此常常担忧嫁错郎。乳娘姜翠芝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的婚,不知新郎长啥样,提亲那天她向媒人问道:“他长得到底咋样?不会是歪瓜裂枣吧?”

第三,作家巧妙插入议论与感悟,借用民间谚语、古典诗句,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使得作品充满理性美。乳娘姜翠芝出嫁那天,看到“新郎个头挺拔,神情俊朗”,她“堵在胸口的那坨东西‘轰’地粉碎了”。作家议论到:“庆幸之余,她暗自嗟叹,所谓的美满婚姻,只能是机缘巧合才得以实现,进而言之,这种幸福只能来自上苍的恩赐”。乳娘姜玉英精心呵护乳儿“妞妞”,使她享受到慈母般的关怀,作家写到:“慈母的笑容屏蔽了烽火硝烟,给妞妞的童年留下温暖的记忆”,“童心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童趣像鸟儿一样在贫穷的天幕下展翅飞翔,而深深的母爱显然是贫困中唯一奢侈的东西”。恰当的议论,为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与理性高度。这样的感悟与议论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给人启示。作品中的谚语则增添了叙事的韵味,如讲述乳儿宋连芳找对象时引入一句“一家女,百家提”,言简意赅,说明这个女孩富有魅力。乳娘佟玉英儿时父亲被抓走,家庭遭逢重大变故,作品引入谚语“男人顶梁柱,家人一片天”,简约有力地写出了全家人面临的困境。

作家还时常引用古诗句,表达对动人事迹的感慨。在“殷红的情思”中,作家采访乳娘矫月志的女儿,问她是否还会像母亲当年那样去抚养共产党的孩子,在得到肯定答复时,为之深深感动,引用了唐代诗人胡皓的诗句“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在“照片背后的故事”一节中,乳娘王月芝带着乳儿“小胜”上山挑玉米,下陡坡时被杂草绊倒,不顾一切地护住乳儿,自己脸颊、手臂鲜血淋漓,在此,作家引用了元代诗人王冕的古诗:“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以之赞誉乳娘的爱子情怀。田家村村民沙典仁老两口,为筹建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无私奉献住宅,在盛夏时节搬进苹果收购大棚,忍受了四个多月的高温与蚊蝇叮咬,而从未叫苦。作家在感动之余,联想到杜甫的诗句:“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恰如其分地赞颂了主人公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

作家大胆探索语言陌生化效果,为非虚构文学的叙事语言注入了活力,其丰沛的文学性使这一文体显示出新的样貌。

结语

掩卷而思,感觉《乳娘》的魅力是多方面的,这源于故事本身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也源于作家呕心沥血的历史探求。感情浓郁的文学叙事,震撼人心的心灵拷问,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21万字的《乳娘》,塑造了一系列为党育儿的胶东乳娘的群像,谱写了一部由普通农村妇女作为主角的巾帼史诗。她们用青春的血泪和乳汁哺育了革命,她们的故事可谓寓伟大于平凡之中。而这一段感天动地的史实,也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乃是乳娘精神的催生土壤,是中国革命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 姜建政,男,1966年生,山东省栖霞人,吉林大学文学硕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威海市文联副主席。

本文来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