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脊山的传说故事(千年赭山故事多)
芜湖境内山峦众多,有着“半城山,半城水”的美誉。从今天开始,小编将定期给大家详述芜湖名山的前世今生、人文掌故。
(赭)山左乔榦蓊郁,松涛历落;右控大江,望舳舻云连,水天碧彻。诸峰远近呈影,如屏障然。 ——乾隆版《太平府志》
丹阳郡:因山而名
赭山之名,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康熙版《芜湖县志》云:“《江南志》:汉丹阳郡北,有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乾隆版、嘉庆版、民国版《芜湖县志》及乾隆版《太平府志》均作以上记载,但书名记作《江南地理志》。明《一统志》卷十五记载与康熙版《芜湖县志》同。笔者也曾千方百计寻找所谓《江南志》(或《江南地理志》),然遍寻无果。后在安师大图书馆查阅《江南通志》,其中记载:“《江南地理志》云: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事实证明,《江南通志》并不是《江南志》或《江南地理志》。《史记》《后汉书》无“地理志”,《汉书·地理志》中也无记载。看来,这是一个无头公案了。
清朱筠(1729-1781)在《过赭山》诗中有“丹阳名所成”句。然而对于为何因“赭山丹赤”而名于郡,笔者不得其解。因为在芜湖境内,还有一座比赭山更有名的山,那就是神山。《太平府志》记其“山势逶迤,蟠结壘巚,曲径幽邃”,“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至赭塔、荆壁,东西夹辅。相传兹山为县之来冈。”其实,神山以及周边的赤铸山、破山等均与赭山一样,色呈“丹赤”,缘何取赭山而不是其他,愿有识者指正。
晋明帝:山下脱险
这个故事取材于“芜湖古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芜湖人对于这个故事的梗概已经耳熟能详。故事说的是东晋太宁二年(324),大都督王敦谋反,在进军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的途中,驻扎芜湖鸡毛山。晋明帝得知消息后,遂轻车简从来到芜湖,探察情况。后被军士发觉,王敦命部下飞骑追赶。晋明帝返回途中,将七宝马鞭交给“逆旅卖食妪”,诓过追兵,安全回到建康。此事《晋书》《世说新语》均有记载,但此事何以与赭山挂起钩来,这要与千年后的元代芜湖县令欧阳玄(1274-1357)有关。他在《赭塔晴岚》一首诗中就有“千古玩鞭亭下道,相传曾挂赭黄袍”。元末明初黄礼(生卒年不详)在《赭山》一诗中有“一带峰岳压巨鳌,古来云被赭黄袍。”明吴珍(生卒年不详)的《赭山》诗中也有“当日赭袍何处在,悠悠千载白云封。”至于晋明帝是在哪里遇到“逆旅卖食妪”的,是千古疑问。其实,从地理环境来分析,欧阳玄提出“赭山脚下”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建康在芜湖的北面,鸡毛山在今环城东路与环城北路交界之处,从建康到鸡毛山必经赭山,返回也应该经过赭山。
金地藏:山中结茅
金地藏在赭山结茅修持的故事是一个传说,但千年流传使得其成为历史事实,一些正版书籍也有记载。《安徽文化史》说:“金乔觉西行,一路到过沿江的一些寺庙,如芜湖的广济寺,相传金乔觉到九华山之前,曾在那里食宿过。”因为广济寺位于赭山,所以在芜湖有一个古老传说,金乔觉当年就在赭山结茅修持。其实广济寺是建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7),与传说中的金乔觉上九华山的年代相距甚远。
但广济寺内有地藏殿,供奉的就是金地藏,匾额为“九华行宫”。殿前楹联为“受汉封四郡承箕子遗风千古怀仁崇上同,慕唐兴三教遣亲王来学百年成佛拜行宫”,尤其是“宝若连城”的“世传金印”——“地藏利生宝印”落户该寺。“凡朝九华者,必先于此进香,以俗又称小九华故也”,这就给人们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千年以来,广济寺香火旺盛。《芜湖县志》记其“山寺自昔香烟最甚,故俗又称为小九华云。”《太平府志》云:“山之中有广济院,刹宇深广,飞甍层楹,列次以达,浮屠次临:地藏殿庄严,备设诸相。佛诞前夕,邑人即相率焚香,络绎登陟,谚呼‘小九华’者。”清代乡贤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亦有“七月晦日,俗传地藏王诞日,向赭山烧香者百十成群,夜则人持一灯,鱼贯而上,望之如烛龙然。”
张状元:游山一日
宋代的赭山故事多多,当然最多的应属黄庭坚、滴翠轩、宋塔和一览亭,这里不再赘述。宋代的林逋《过芜留咏》诗中“山掩县城当北起”一句,“山”即赭山,确定了芜湖城的大致方位。其实张孝祥与芜湖赭山的故事也是多多,这里取其一端。张孝祥(1132-1169)的《赭山分韵,得成,叶字》一诗就是其游山一日的日记:
昨日一尺雪,今朝十分晴。
杲日上积雪,光若虹气升。
江平磨新镜,地迥玉琢成。
赭山有佳色,令我白眼青。
借马至东家,唤客踏层冰。
帽貂扶裘茸,石路五里平……
全诗大白话,叙述了张状元与朋友冬日赭山一日游的经过,记录的赭山诸景,许多至今犹存。比如“杲日上积雪,光若虹气升”就是“赭塔晴岚”在宋朝时的景色。关于此诗,芜湖乡贤黄钺在其著名的《于湖竹枝词》中就有“于湖借马游”一说。
诗的下阕,张状元发出了“本是耕田农,饥寒实驱胁。须公语县吏,早与支米帖“的呼吁,体现了他的关爱民生之情。
欧阳玄:赭塔晴岚
欧阳玄(1274-1357)曾任芜湖县令,在任期间,政声卓著,然其最为芜湖人民传颂的是在他任内确定的“芜湖古八景”。“赭塔晴岚”则被列为第一,诗曰:“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压翠鳌。四壁白云僧不扫,一竿红日塔争高。龛灯未灭林鸦起,花雨初收野鹿嗥。千古玩鞭亭下道,相传曾挂赭黄袍。”其实,欧阳玄在“赭塔晴岚”诗里,并无如《芜湖县志》记载其“俯瞰城郭,历历如绘。每当雨后,岚光缥缈”的景色,而在他的另一首《登赭山》一诗中,则是清晰地记录了“赭塔晴岚”里的那个“岚”。“涌出沧溟外,孤高色更嘉。气通丹穴雾,光映赤城霞。”直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赭山林木葱茏,芳草萋萋,曲径通幽,流水叮咚。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赭山时,林中薄雾升腾,折射出淡青、灰白、墨蓝、殷红等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神奇罕见。从山顶远远望去,天晴景清,山岚蒸腾,水汽氤氲,缠云绕雾;远景近观,白茫茫水天一色,雾蒙蒙云气腾涌。那蒸腾的云气在斜阳的照射下,闪耀出奇异的光彩。透过这缥缈的岚光,隐约可见远方云天相接处,点点帆影在江面上缓缓移动。
黄得功:赭山护主
黄得功(?-1645),号虎山,明末开原卫人,军中号黄闯子。官至太傅、左柱国、靖难侯、靖国公。明末清初汤燕生题为《赭山怀古》:“赤铸山头鸟不飞,上皇曾此易青衣。无多侍从争投甲,有限生灵但掩扉。五国城西边月苦,景阳楼下夜钟微。伤心莫唱淋铃曲,未得生从蜀道归”。同时期的诗人钱澄之(1612-1693)所作的同名诗“春游无伴独跻攀,北狩曾闻驻此山。燕颔血凝芳草碧(谓黄靖南,即黄得功,原作者注),龙髯泪滴野花斑。”说的是明末发生在芜湖的一段历史:明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的煤山之后,凤阳都督马士英等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称为弘光帝,意欲保持明朝半壁江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自请督师,出镇淮扬,下辖四总兵,其中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高杰辖淮泗,驻泗水;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清兵攻陷扬州后,大举进攻南京。此时,刘泽清遁,高杰死,刘良佐降,仅剩一个黄得功苦苦支撑。弘光帝逃难至芜湖,黄得功来到芜湖救驾,勉效死力。在赭山,弘光帝青衣小帽,“上皇曾此易青衣”,随黄得功撤往荻港。谁知在督师迎战的过程中,黄得功被暗箭射死。弘光帝随之被俘,大明王朝至此灭亡。虽然后面还有唐王、桂王建立的南明小王朝,但那都是强弩之末了。
赤铸山即赭山,这在芜湖历代诗词中是一个通例。北宋黄庭坚有一首题为《赭山》的诗里,开门见山就是“读书在赤铸”。同样明末清初汤燕生题为《赭山怀古》第一句就是“赤铸山头鸟不飞”。
近代以来,在赭山发生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赭山公园的建成,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游览的胜地,围绕赭山的故事则依然在不断产生……
(来自芜湖传媒集团·大江晚报,秦建平 文/记者 郑远 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