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行业分析 BCG与极飞科技联合发布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

新民晚报讯(记者 金志刚)7月20日,BCG(波士顿咨询公司)与极飞科技召开《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发布会,带来了智慧农业减排和净零转型方面的前瞻洞察、先进经验以及解决方案。报告整合了大量数字化农场管理经验,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场景的实证研究,核算出不同科技实践在农业减排固碳方面的效用。

碳中和行业分析 BCG与极飞科技联合发布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1)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报告聚焦农业面临的独特碳中和挑战和发展机遇,梳理了农业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七大主要排放源、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四大关键步骤、助力农业净零转型的四大举措以及农业科技未来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农业减排迫在眉睫

农业既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减排刻不容缓。农业和林业活动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如果考虑到食品生产价值链中储存、运输、包装、加工、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则该比例会进一步上升至21%-37%。

相比于其他行业,跟踪、测量以及计算农业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更具挑战。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项活动不仅可能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有可能导致温室气体的“消除”。此外,农业系统中的排放部分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反应,同时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天气、地理位置、种植/养殖的品种、土地类型以及土壤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紧迫,各国也开始加快净零转型的行动步伐,给予农业减排更多关注。其中,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由国务院印发的《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包括推进农村用能低碳转型,推广电动环保农业机械,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农业处于新科技革命路口

过去五十年中,农业生产的规模、速度与效率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提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1961年到2011年间,全球农业产出至少翻了三倍。迅速增长的粮食需求及气候变化也向农业提出了新挑战。农业需要拥抱更多创新,借助更复杂和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农业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路口,这次科技革命将主要由大数据分析、万物互联以及自动化三种底层技术力量推动。在这三项技术支撑下,如农业无人机与机器人、卫星图像工具、土壤传感器以及其他新兴农业技术解决方案正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提升产量、提高效率并帮助建立可持续和高韧性的农业。今天,在整个农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看到科技创新,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帮助农户减少资源消耗。

报告作者之一,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亚太区及中国区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阮芳表示:“受到快速增长的市场潜力的吸引,以传统农业巨头、农业科技企业与IT公司等为代表的行业玩家开始入局农业科技市场,开发自己的科技解决方案,未来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

四大举措助力农业净零转型

根据BCG在碳中和领域长期积累的洞察,结合来自极飞科技所搭建的融合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智能农业设备和AI平台技术的规模化实践经验和数据,以及当地农户访谈的第一手资料,本报告总结了科技助力农业净零转型的四大举措: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推动秸秆科学还田、帮助优化农事决策。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四大举措,并分享了国内外企业利用这四大举措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成功案例。

碳中和行业分析 BCG与极飞科技联合发布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2)

农业科技未来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农业已走过漫长的发展之路,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机遇尚待探索。借助科技实现高效与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将是人类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抓手之一。无人机、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等尖端科技的应用将极大改变未来农业的生产方式,助其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对环境更加友好。与此同时,要加速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速度,仍需要解决农业科技应用条件、农民积极性与政策环境三大挑战。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龚槚钦表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业低碳转型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挑战,单靠技术手段难以解决。政府、科技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形成合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自动化设备,并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推进农场数字化管理。”

农业的科技转型需要各市场参与者做出巨大的努力,同时需要稳定和大量的资本及精力投入。那些能够抓住时机,快速拥抱转型的国家或企业必将在未来科技驱动的农业新时代中占据先机,蓬勃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