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

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1)

为什么不明白

不得不说,王夫之这首词的流传度不广。为什么会这样呢?毕竟宋元明清词家作者高手频出,作品也异彩纷呈。这首《清平乐·咏雨》虽然文辞、内容兼备,但是相对于那些或高深、或浅白、或家国、或艳情的作品来说,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个人表达。这和时代动荡与个人经历有关,对王夫之来说,他的满腔志气,只能隐藏在笔墨之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不明白的原因。

就像李商隐的诗,为什么我们容易理解错误?因为他并不真正想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剖析给天下人看,他只是情到深处,叹个气,写首诗记录下来,给未来的自己回味。也就是说,像他们这类作品,创作的初衷就没有打算让读者读懂。或者说,读者的感受与他没有关系。

王夫之的情形与李商隐有些不同——他是反清的顽固派,在时代倾轧之下有很多东西不能明言。生于明末的王夫之经历了科举闻达、张献忠兵乱、李自成称帝、清兵入关、崇祯皇帝自杀、南明政权建立、农民军反攻、永历政权内斗、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三藩之乱、吴三桂自立一系列的家国之乱。作为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读书人,王夫之由于频繁参加抗清活动而被清廷通缉,不得不改名换姓、四处流离,直到晚年才著书立说、林下终老。但是也终身没有剃头易发,保存了汉人学者的最后一点尊严。

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2)

逐句赏析理解

了解清楚背景和人物,再来看他这首词,我们的领悟就会要深刻一些。也许是时代相对唐宋离今天要近一些的缘故,这首词在语言上相对并不难懂:

《清平乐·咏雨》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清平乐”是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词牌格式都是固体的,我们这里就不去仔细分析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下片的“儿”、“池”、“涯”在《词林正韵》中同属于第三部,也就是说当时这几个字的发音是接近的,并不是不押韵就行了。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没有记载,网上也没有相关资料,所以词的内容以个人理解为主,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3)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暝”,指暗灰色的天空,这一句从黄昏天边归鸟的声响写起,但是并非纯粹的写景和情境渲染,第二句就有所指了。“隔断南枝径”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昏暗天色中归鸟的鸣叫会隔断“南枝径”?“南枝”原指南方的树枝,后来指代南方温暖的地方,在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直接用来指代故土、故国。那么这么来理解的话,这第一句就有了些别的意味了。

夜色中的归鸟声声呼唤故土,却重重阻隔,无法回去。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这是从形和声方面描写雨,毕竟标题是《咏雨》。这两句虽然写得简单,但是并不好理解。“垂杨”就是柳树,细雨打湿柳叶,沿着柳枝往下滴落,正象人垂泪涟涟。可是雨并不在乎,依旧连绵不绝,雨声越来越大,逐渐压过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欧阳修有《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王夫之这两句正从这里化来。这里上半句将杨柳拟人化,下半句写雨声见长,并不怜惜杨柳泪垂。

按照双调词牌的普遍写法,一般上片写景,下片就要开始抒情。但是王夫之这里依旧在写景,不过同样是玄机重重,多有指代。

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4)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这是一个动态场景描写。我们大都在公园里买过鱼食投喂,一把扔下去,数不清的鱼儿涌上来争食,蔚为壮观。作者这里正是描写这个场景。雨水密集地没入波涛,让鱼儿以为是有人投喂,争着冒头,那些探出头来打破水面的涟漪圈和雨滴入水的波纹忽然就充满了池塘,像是大大小小的浮萍。

“赚杀”就是“赚煞”,也就是“逗煞”的意思。这里我们要清楚的是,王夫之写的“浮萍”肯定不是真正的浮萍,否则的话怎么可能“乍满清池”?他就是用浮萍来比喻雨滴入水和鱼儿冒头的水圈而已。

至于这两句的玄机,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将这些鱼儿的描写想成是王夫之对天下随波逐流之辈的嘲讽,单是读到这里,绝对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我们继续往下面看。

结句“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历来被人称颂,被认为是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更是对世态炎凉的深沉感喟。意思倒是简单,这里乌云密布、雨色苍茫,但是你们不知道在雨云后面,却依旧是阳光灿烂。

这种尾句对思想层次的拔高是很明显的,虽说题目是“咏雨”,前面几句也都是在写雨意深沉、清池混乱,但是作者的心中却是坚信背后的阳光。

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5)

时代碾压和个人信念

崇祯皇帝自杀后,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踊跃投身抗清运动。而在此时,朱由榔在广西肇庆称永历帝,朱聿鐭在广州称邵武帝,一时间,天下在战乱之中更加混乱。李自成战败后,农民军实力犹在,王夫之投奔永历帝,奔走在农民军和南明政权之中,希望借助起义军势力光复明朝。

但是南明政权内部争权夺势、互相掣肘,让清军得到喘息的机会,不断兴兵南下。而天下各家汉人势力却还在为了谁是皇室正统互相攻伐,即便在永历帝内部,李定国与孙可望也是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直到兵戎相见。

这时的王夫之,看着漫天压下的暴雨,想起那些在势力斗争中打破头的天下名臣,多像那些争相冒头、全没有智商的蠢鱼儿,如何不是一声叹息?不过南明皇庭犹在,正是那天涯之外的夕阳,留给他一点“碧云深处”的希望。

文征明落花诗十首译注 王夫之的清平乐(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