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类吃灭绝的动物只用了100年(为什么没有进化出以人类为食的动物)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存的本质就是维持自身高度有序的正常运转,如果哪一天无法抵抗身体趋于混乱,那么生命也就终结了。人类能给予动物的“有序”价值极低,以人类为食是一种吃力也讨不了太多好处的事情。
如果可以任意选择猎物的话,人类绝对是下下策。更直白的解释就是:从人类身上能获取的能量更接近于食草动物的腐肉,不是迫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吃腐肉。
人类是高度有序的生物
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从本质上讲,并非为了健康或者摄取营养,而是为了获得能量。生命是一个人类都无法利用化学元素制造出来的、高度有序的机器。在生命体内,数以百万亿的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自发地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高度分工协作。这个机器运转并不是依靠电能,而是需要葡萄糖来制造能量供应全身的细胞的代谢,组织器官的运转,系统的循环。
动物活着就是在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增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意思是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熵,即混乱的程度,负熵,即混乱程度的减少。
如果在一杯水里滴入一滴墨,然后把它封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形成一个新的孤立系统。一开始墨扩散的并不快,墨分子之间还是紧密的集中在一起,比较有序,甚至我们还可以把带着部分水的墨,从水中舀出来。慢慢水和墨分子会自发向对方的空间扩散开来,最终达到一个平衡,墨(分子原子)会和水完全混合在一起,混乱最大化,再也不会扩散了,此时要想把墨舀出来是不可能的。从有序到混乱的过程就是熵增定律。例如:石头会慢慢风化,铁会生锈,苹果和尸体会腐烂。
生命以负熵为食
对于动物来说,更高效的获取能量,更有利于生存。薛定谔在其《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有一句话:“生命以负熵为食”,即生命需要从外部攫取负熵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和秩序。如果你能理解这个定律那么就应该能想到,生命这么有序的结构本不该出现。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生命一直在大自然中朝着更有序、更复杂方向演化,这似乎与定律相违背。
生命之所以会逆熵增进化,因为它们并非孤立系统,一直在外界汲取“负熵”。任何生命都需要汲取高品质的负熵。
食物链
负熵主要来源于太阳,为了维持体内的秩序动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攫取负熵。植物则在阳光中攫取负熵。植物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到太阳能,动物通过摄取植物的负熵,更高一级的动物摄取低级动物的负熵,无数的生物组成了一个食物链,然而这个过程转化率极低。
- 能量转化,熵增大
从能量金字塔看,1000kg草能养100kg食草动物,最终只能养活1kg大型猫科动物。动物都会吃比自己熵小的生物,但一般动物没有吸收太阳能的能力,食肉动物也不能有效吸收植物中所含的能量。狮子无法直接去吃草,因为进化过程中狮子的胃无法消化大量纤维食物,狮子的味觉基因也无法让它适应植物,最主要的是它吃草没有兔子吃草转化效率高,对于它来说不如直接吃兔子或者狼来的划算。
- 例子:走上歧路的大熊猫
大熊猫是食肉动物,只是环境变化猎物的减少,导致它进化错了方向,味觉基因的变异和肠道的变异使得它可以适应竹子。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15个小时,吃掉18千克的竹子。
为什么不以人类为食
人类也是食肉动物,即使吃蔬菜,也不能有效的吸收蔬菜的营养。我们和狮子、老虎等动物同为顶级消费者,都是高度有序的物种,所以人类对于它们来说并非高品质负熵流。只有在极端的环境下,迫不得已才会以人类为食。
我们经常能听到老虎狮子吃人,甚至是食草的河马吃人。在远古时期,也有证据表明,当时的部分直立人并非顶级消费者,剑齿虎常常以他们为食物。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因为同为顶级消费者,吃人来对抗熵增的效率并不高。如果某个生物发生味觉基因变异,喜欢吃人。它就如同大熊猫,需要在捕猎和吸收能量花更多的时间。捕猎会产生能量损耗,因为效率低,所以要寻找和猎到足够的数量的人,产生更多的排泄物。而它的同类每天花很少的时间,猎捕一只食草动物就能完成当日所需食物。可见食人的个体会慢慢被淘汰掉,所以地球上很难出现专门以人为食的动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