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城市风光分析(凤凰涅槃的摩登都市)
城市一景。遭遇过全面轰炸的鹿特丹浴火重生,市内已经很难见到老建筑了。
撰文:锐尺
摄影:艳丽、公子小白
鹿特丹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尽管这并不是它自己想要的:1940年5月14日,纳粹德国的炸弹横扫鹿特丹,在炽热的火光中,36000多幢建筑被毁,一夜之间,鹿特丹的老城区就这样消失殆尽。
荷兰新地标, Markthal
壁面的超大绘画灵感来自于市场上的产品,以及在荷兰的绘画艺术史当中,佔据极大比例的花卉和昆虫。
鹿特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当时人们为了分隔开新马斯河与鹿特河(Rotter),在这里造了一座大坝,鹿特丹(鹿特河上的堤坝)的名字由此诞生。数百年来,虽几经兴衰,但鹿特丹一直延续着作为一座港口城市的繁荣,如果不是194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空袭,它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著名的鹿特丹博物馆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从中世纪至今的艺术品。
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地面艺术
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一角
作为一座重建的城市,它的天际线已经被完全改变。战后,鹿特丹重新规划了现代商业街、居民区和摩天大楼,有如浴火凤凰一般,重新屹立在亚欧大陆桥的西桥头堡上。但鹿特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距离中央车站仅有几步之遥的Schielandhuis博物馆是鹿特丹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它收藏了许多记录鹿特丹旧时风貌的摄影作品,供人们凭吊追忆。而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教堂圣劳伦斯教堂也依然还是15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战后人们根据它的原貌进行了修复。同样重建的还有建于1898年的新艺术派风格建筑白屋(White House),共有十层,它一度是欧洲的最高建筑,如今是荷兰的国家遗产。
范内尔工厂,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受国家保护的纪念物,并列入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当中。
老港口德夫哈芬(Delfshaven)也完整保留着17世纪的风貌,就像纳粹的炸弹从未降临这座幽静的港口。这里有着与市区截然不同的舒缓节奏,古董店、艺术画廊、工艺品店一家挨着一家,一点儿也找不到重建与修复的痕迹。当你漫步在这些古老的街衢,仿佛又回到了荷兰的黄金时代。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来荷兰避难的英国清教徒,在动身前往美洲之前,曾在德夫哈芬的一座教堂里祈祷。他们原本打算搭乘“Speedwell号”出海,到达英国后与更大的五月花号会合,一起驶往新世界。不幸的是,“Speedwell号”在北海上航行的时候开始出现严重渗水问题,最后“荷兰小分队”不得不全部挤到了五月花号上。这座清教徒们离开前祈祷过的教堂被完好地保存着,教堂里还保留着大量那次航行的文件资料,以及不少展现此地400年前旧容的绘画。
立体方块屋建筑群就像是城市中的一个独立小镇。小广场、咖啡馆、小吃店、服装店以及学校等等,五脏俱全。屋内的空间利用的很合理,家具也都是特别定制的。
市民集资修建的木栈道被粉刷成明亮的黄色。
那些或者经过修复,或者幸运躲过空袭的古老建筑零星地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今日这座城市的主角已经换成了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新兴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座座前卫独特的高楼在新马斯河畔拔地而起,天际线不停地变化着,鹿特丹又被称作“马斯河畔的曼哈顿”,如今这个称号越来越名副其实。岸边的许多建筑都出自当代最顶级的建筑设计师之手,几乎每幢建筑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立方屋,它的顶层就像一个斜放的魔方,共50座,连缀在一起就像一片黄色的都市丛林,即使是在众多标新立异的新建筑中也绝对称得上异类。不过,它们其实并不大适合居住,有不少人觉得它们怪异而逼仄的内部构造容易让人患上幽闭恐惧症。
作为设计之国,荷兰的现代建筑也极富特色。
城市建筑大多都是一种明快的色调。
港口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主角。在2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港区面积就占了差不多一半,其中最大的港口是被誉为“欧洲门户”的欧洲港。你可以在鹿特丹的标志伊拉斯谟大桥下乘坐游轮,花上75分钟,沿途不仅能看到无数巨大的船只,连绵不绝的码头与仓库也会映入眼帘。你也可以登上279英尺高的“欧洲之桅”(Euromast),从高处俯瞰整个港口与城市,感受这个世界最繁忙港口的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