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焦虑症的礼物(新品使用焦虑症)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来聊一个和产品使用相关的一个话题,叫做“新品使用焦虑症”。
新品买回来本来挺高兴的,结果自己把自己给整焦虑了
呃……好吧,其实这个词是我自己起的,主要想表达一下有些朋友在买回新的数码产品之后那种不太正常的使用方式和心情。当然,这里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对产品进行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我这里想要说的,是那些没有太必要的使用方式和其他的一些反而会影响我们使用心情的操作。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来看看在我眼里,那些可以算得上是新品使用焦虑症的一些例子,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中招呢?
外观检查时必须要做的,但有些方法不一定可取
首先,就是过分地对新品的外观进行检查。我们都知道,只要是产品,那么有瑕疵存在的几率,所以我们在拿到新产品的时候对它的外观进行细致的检查是没有错的,但是过分的对产品的外观进行检查则是不太可取的。比如,前段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十分流行用一张A4纸去检查手机屏幕和边框之间的密封情况,如果你用a4纸能够插入这个缝隙里,则说明你买到的手机不太行,需要进行退换货处理。
其实这样的测试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从手机的制造工艺和防摔设计来说,很多的手机产品在这两者之间都采用的是用胶水或者胶条来进行固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手机跌落的时候借助胶水或者胶条的韧性来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因为这两个部件根本就不是一个整体,所以不管怎么做,在理论上他们之间是一定有缝隙存在的。而用A4纸插进这个缝隙里,不但不能说明产品本身有问题,而且还极有可能导致对胶条的损坏,反而对手机的结构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摄像头进灰?可能只是反光
另外就是摄像头了。因为现在手机的摄像头越来越大,加上镜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很多朋友就会发现镜头内部有一个像是泡泡一样的东西,他们就会以为完了,又买到瑕疵品了,但实际上这只是正常的反光而已。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能发现,如果大家在对手机的外观进行检查的时候,过分地去依赖那些网上所谓的“验机教程”,实际上在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吓自己而已。
手机充电也是重灾区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有些朋友还喜欢在电池的保养上下功夫,因为从几年前开始苹果的手机增加了电池健康度查询这个功能之后,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对自己电池的保养下功夫了。其实就其本身来说,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比如在20年前我刚开始用手机的时候,卖手机给你的商家还会刻意提醒你手机前几次充电要持续冲24小时,当然现在因为基本上都采用锂电池了,也就没有这么严格的充电限制了,大家只要尽量不要把手机电量用到20%以下再充电就行了。
你会长期开启省电模式吗?
但是有些朋友却在电池的保养方面做得太过于仔细了,比如一直开着手机的省电模式,根据手机系统的不同,省电模式的策略也不太一样,有的会限制cpu的运行速度,有的则是直接对后台的app进行类似于睡死的操作,只有当它切换到前台的时候才会进行联网的操作,所以我们一直开着省电模式去使用的话,轻则变得卡顿,重则错过重要消息的推送。所以,这个省电模式其实从某方面来说只是厂商提供给大家的一个应急选项,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随时随地都开着。
99和100,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或者说,为什么你的电池就会那么快的到99?
另外有些朋友在看到自己的手机电池的健康度在用了一两个月之后就变成99%了也不是太能接受,事实上并不是每一块电池在出厂的时候它们的实际容量都是一样的,只要电池在出厂的时候容量大于规定的容量,就是合格的。比如说某款产品的电池,其设计容量是2000毫安时,但有的电池是2050毫安时,你拿到的可能只有2001毫安时,它们都是合格的电池 ,但是结果就是你手里的电池在同样的使用条件下就是没有别人的经用。而且这还是在理想条件下,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实际容量比别人的大,但是你经常用它来跑大型游戏,也经常在手机电量快见底的时候才进行充电,这样下来你的电池健康度也比别人只用来打打电话收收微信消息并且随时都在充电,但是电池实际容量比你小的要掉得快得多。
适当的保护可以,但不要太过
所以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想要表达的是,电子产品使用是买回来用的,只要你对他进行使用,那么他就会产生损耗,甚至是损坏,我们在合理的对新产品进行保护和保养的同时,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过分的对你手里才买回来的产品产生过多的担忧。我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人,新东西到手里一改都是拆开就用,从不贴膜也不用保护壳,因为贴膜我认为会影响透光率,保护壳我认为会影响手感,在夏天也影响散热,但即便是这样用,这么多年来我的手机屏幕也从来没有碎过。划痕是有的,但是也只是很细微的那种。所以,与其过分地对数码产品进行养护,还不如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来得重要。
好了,这期就聊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在平时使用数码产品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保养措施,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你觉得我做得还不错,那么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请随便来一个,你们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我们下篇文章再见,拜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