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行为特点(项羽最正确的决策)

项羽的行为特点(项羽最正确的决策)(1)

项羽这一生中最正确的决策就是辞退亚父范增。只可惜该决策虽然正确但出台太晚,作出决策之时项氏集团已经失去了获得成功的最佳条件和时机。范增可谓是项氏集团中最水货的人才,从他加盟项氏集团伊始,就为项氏集团的失败奠定了格局和基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我们来看范增主动前往项氏集团应聘时提交的“隆中对”:“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范增“隆中对”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把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归因于陈胜起义后没有拥立楚国旧贵族后裔为王,而是自立为王,所以陈胜的势力长久不了,一定会失败。第二,建议项梁扶植楚王后裔为王。范增“隆中对”被项梁全面采纳,结果就是项氏集团拥立了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当了新任的楚怀王。

如果范增提出此“隆中对”是为了借用项氏集团的实力恢复原楚国旧贵族的天下,那这个“隆中对”还说得过去,可以理解为“曲线复国”。但是从后面范增的实际行为来看,其本人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是真心实意为其雇主项氏集团打天下。如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走了刘邦,范增就曾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从这里可以看出,范增是想帮项羽夺天下,而不是帮新楚怀王熊心夺天下。所以,范增让项梁拥立熊心为王,是想让项氏集团借用楚国旧贵族的实力和凭借宗法制的影响力帮助项氏集团获得天下。只是范增的智慧很有限,认知很差劲。他的“隆中对”并没有对项氏集团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反而是为项氏集团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范增的“隆中对”错在认知上的“错误归因”及由“错误归因”导致的作茧自缚。我们先来说一下范增的“错误归因”。

陈胜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拥立楚王后裔而自立为王。从《史记·陈涉世家》中我们可以得知,陈胜起义后是一呼百应,各路群雄并未反对陈胜称王,正因为陈胜打响了造反的第一枪,敢于第一个称王,大家都推崇他,称他为“陈王”。对于陈胜真正失败的原因,司马迁的认知显然高于范增,他总结到:“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一言以蔽之,就是陈王缺乏政治经验,在自我膨胀中迷失了自己,最后众叛亲离落得失败。自陈胜在大泽乡打响了第一枪之后,各路豪杰的认知基本已经上升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层面,人性的欲望在乱世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而范增的认知却还停留在利用楚国旧贵族宗法合法性的影响力上面。即使此策略在楚地得到了效果,但是战国时期其他几国旧贵族又怎么会单买楚国旧贵族的账,项氏集团又如何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天下共主呢?

高明的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有更高级的认知。刘邦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隆中对”。公元前204年,项羽急攻刘邦并把刘邦围困在了荥阳。刘邦对此十分忧虑,有一个叫郦食其的谋士给刘邦策划了一个谋略。这个谋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建议刘邦要拥立六国王室的后代,让刘邦授予六国王室后裔印绥,让六国王室后裔对刘邦感恩戴德,这样刘邦就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拥有了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那么天下投奔刘邦的人就多,楚国就必然势孤

郦食其的谋略和范增的“隆中对”本质上完全相同,就是利用周朝封建宗法制为自己赢得政治的合法性和扩大政治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势力跟随发展其实力。相比之下,郦食其的谋略可谓是范增“隆中对”的加强版。范增只是要求项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而郦食其要求刘邦拥立六国王室后裔。范增没有考虑拥立楚国王室后裔能不能影响和调动其他各国王室旧贵族,但是郦食其在整体设计上就把刘邦设为了六国旧贵族的共主。他要求的是刘邦对六国王室后裔授印。郦食其的谋略加大了范增“隆中对”的剂量并在系统设计上弥补了范增“隆中对”的缺陷。但就是这样一个加强版的“隆中对”被张良紧急喊停了。张良的原话是:“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意思是这是那个人为你筹划的这个计策。如果你按照这个计策去落地实施,你的王图霸业就完蛋了。接着张良向刘邦发出了灵魂八大拷问,完全从认知上颠覆了郦食其的认知。其中第八大拷问是最精华的核心内容,此内容可谓是洞察了那个乱世的底层逻辑,张良原话是这样说的:“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这段话核心意思有两个:(一)当下这些平民、游士为什么告别家乡,舍弃祖坟,把脑袋撇在裤腰上跟着汉王四处打天下,那是日夜盼着能在某天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封地,成为新兴贵族,因为大家都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今汉王你要恢复了六国旧贵族,那这些人岂能在汉王你这里获得立锥之地和翻身的机会。他们会分崩离析,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各自去追随这些旧贵族,去侍奉这些旧君主,会挤破头在旧贵族和旧君主那里去争取他们想要获得的东西。这个计划一实施,汉氏集团很快就会土崩瓦解。(二)目前楚国强大,汉王你处于劣势,根据人性和强权法则,汉王你拥立的这六国旧贵族只会臣服于楚国的项氏集团,怎么会臣服于你。你采用此计策不仅不会扩大影响力和增强实力,反而是为对手输送实力和帮对手扩大影响力。张良的分析一出,刘邦马上就醒悟了。司马迁生动地记下了刘邦的反应:“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刘邦瞬间吐出了口中的和食物,大骂郦食其:“这个瓜娃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刘邦的认知并不见得比项梁高,但是刘邦幸运在他的团队成员不仅有郦食其,更有张良。而项梁的团队只有范增,没有张良。

项羽的行为特点(项羽最正确的决策)(2)

范增“隆中对”实施的后果就是让项氏集团“作茧自缚”。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熊心,所以项羽在项梁战死被楚怀王派往了最为险恶的河北战场,去面对秦帝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和悍将章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熊心,项羽被楚怀王剥夺了兵权,宋义成为了“卿子冠军”。 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熊心,项羽不得不采取极端冒险的做法去重新掌控兵权,君臣矛盾直接显像化。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熊心,先入关的刘邦和项氏集团产生了矛盾和嫌隙。因为“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先入关的刘邦有想法,后凭巨大军功入关的项羽也有想法,项羽想违背楚怀王的约定,楚汉的分裂和对抗就此开始,“不义”的标签贴在了项羽的身上。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熊心,后面想当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项羽不得不想办法除去“义帝”楚怀王熊心这个拦路石。从此“不忠”的标签又贴在了项羽的身上。刘邦就曾拿“义帝”楚怀王之死大做文章,瞬间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一个不忠不义的西楚霸王又如何能为天下共主,所以刘邦一发难,又有各路诸侯的呼应和配合。这些都是范增“隆中对”为项氏集团最终失败打下的坚实基础。设想当时张良没能及时劝阻刘邦,依据项氏集团所遭受过的困境史实,对于比项羽实力弱很多的刘邦,面对比范增“隆中对”更大剂量的郦食其谋略,刘邦集团逻辑推演的结果一定是内部土崩瓦解,外部被西楚彻底碾压,不选择投降就只能选择覆灭。认知和底层逻辑决定了策略正确与否,策略的正确与否决定了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范增之所以会想出如此的“隆中对”完全是因为其水平不够,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范增的“水货”本色。第一,范增主动出山去应聘项氏集团时已经七十岁。一个七十岁的人,如果有本事早就应该显露出来了,但是在这之前范增一直毫无半点名气,连信陵君门客张耳的名气都不如。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轴,范增应聘项氏集团时是公元前208年,范增70岁,即范增出生于公元前278年。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这一年范增已经18岁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范增57岁。从18岁到57岁这段岁月,是战国最为精彩的岁月,人才辈出,纵横捭阖。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均在人世并活跃于历史舞台。但凡是个人才,在那段岁月必将留名于青史或扬名于江湖。而范增却一直默默无闻,或许应该是他的“才华”在那个人才涌现的年代无人问津。见过什么是好的,才知道什么是差的,眼界很重要。那时的诸侯王见过,战国四君子见过,但是刘邦和项梁没见过。那么剩下的就只能靠运气和自己的眼力了。第二,从范增加盟项氏集团以来,项羽错过了原属于项氏集团的张良、陈平和韩信。不知道是范增不识人,还是范增排挤人。反正刘邦那边除了张良,又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老板眼拙没关系,HR负责人得有眼力劲。第三,自范增当上“亚父”以来,我们看见的是项羽的过激或错误行为从来没有人制止。例如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又例如项羽诛杀秦王子婴,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再例如项羽弑杀义帝,这是范增“隆中对”策略存在的致命缺陷,由项羽用“不忠”的手段进行了解决。如果项羽的脾气就是刚愎自用,结果无法改变。但是整个过程,不见范增有任何只言片语的劝谏。其实也不能怪范增没有作为,因为范增本身会的东西也不多。

项羽叫范增一声“亚父”,那是对老同志的尊重。就像在很多单位里面,我们喊“范哥”“老范”“范老师”那是对范老同志的尊敬和尊重,就是一个单纯的“敬老”,但并不代表范老同志就很有贡献,或者就很有能力。作为老同志,特别是花架子大于实力的老同志更是要在组织里面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才干,在一言一行上起个精神和风貌方面的带头作用,不逾矩,不倚老卖,那就是合格的老同志。

但是范增却不是这样。首先,他逾矩。鸿门宴上项羽并未决定一定要在此时此刻斩杀刘邦。项羽作为诸侯盟军的统帅,他有自己的全局观认识和系统性认知,领导有领导的想法和领导的视角。但是范增不经请示,不打报告,擅自就做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决定。这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高估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其次,范增脾气大,气量小。项羽作为领导没有按照他的意图实施计划,他就“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就好比在公司上班,领导没有采取你的方案,那就当着领导面把方案撕碎扔在地上,还骂领导说:“你这个青沟子娃儿,你做不成大事,不听我的,你公司迟早要关门。”这应该不像一个七十岁老人应该有的样子和脾气。项羽作为枭雄,其实早就看透了范增的“注水”,在鸿门宴后项羽开始收回范增的一些权力,史载“稍夺之权”。范增的反应是大怒,并吵着要离职。这又是范增的一次错误估计自己的分量和地位。他或许设想的场景是项羽极力挽留他,其实项羽早就想辞退他了,但碍于老同志的脸面一直没有机会实施。既然老同志吵着要辞职,那么做为领导的项羽就顺水推舟地同意了他的辞职申请。现实的打脸让范增感到羞愤,气量狭隘的他最后把自己身上的毒疮气到恶化,最后再归途中一命呼呜。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是假,而范增被自己气死却是真。

所以陈平用一顿不同的饭菜来施行离间计成功挑拨项羽和范增产生嫌隙,让项羽认为范增和汉私通,从而不再信任范增,这是明显经不起推敲的一段“戏文”,是胜利者对失败者智商与形象的抹黑。项羽辞退范增最真实的原因就是范增“德才不配位”“行为逾矩”“倚老卖老”,以及由于他注水的才干和注水的“隆中对”,让“项氏集团”失去了夺取天下最佳的条件和时机。

后世很多名人也看得明白,也有自己对范增的见解,苏轼在《范增论》中说到:“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蔡东潘说得更直接:“夫范增事项数年,于项王之残暴不仁,未闻谏止,而且老犹恋栈,可去不去,安知非天之假手陈平,使之用谋毙增乎?鄛人之立祠致祭,实为无名,死而有知,恐亦愧享庙食矣!”

因此,辞退范增是项羽最正确的决策,只是这个决策应该更早些:拒绝让范增入职

项羽的行为特点(项羽最正确的决策)(3)

渊渊读史记”头条号:“读的是《史记》,品的是人生”。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请关注“渊海杂谈”原创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