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持续时间(上海书展㉑以)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上海报道
在中国文史的花园里,“掌故”堪称是一朵清丽的奇葩。它上承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延续着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2016年中华书局推出《掌故》第一集,至今四年来,已经出版了七集。该系列以不俗的文笔、可靠的史料,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掌故以特别的文章体式,打通文史,传达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满足人们对历史馨香的好奇和热情。
“为近现代史书写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向”
8月15日晚,在上海书展上,《掌故》杂志第六集、第七集联袂问世,并举行新书发布会。著名学者陈子善、虞云国,中华书局执行董事、《掌故》主编徐俊,古琴史研究学者、《掌故》执行主编严晓星,刘永翔等人,在上海书展的“掌故”发布会上,围绕新刊两集《掌故》中感兴趣的文字进行了发言与交流,并就近世学人掌故、《掌故》与近代史、掌故学与历史学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诸位嘉宾一致认为,《掌故》“为近现代史书写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向。”
在此前几集中,有人写“走出疑古时代”的背后——从《日记》看顾颉刚与李学勤的交往”,有人写钱钟书“收女弟子”的来龙去脉,还有人写齐白石“演电影”是怎么回事,有人写张爱玲曾经多次提到的上海女作家苏青小说里的人物原型…… 《掌故》聘请锺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作者都是在文史研究领域内拥有不俗成就的资深学者、文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的人文教授。作者们以写人和叙事为主,梳理、考证旧史,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多用罕见材料,道人所未道,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
既有陈寅恪笔下的“新名词”,也有圣贤难免的“风月”
2020年是上海著名老字号“朵云轩”创办120周年,也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诞辰130周年、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诞辰110周年。《掌故》第六集、第七集特刊发了茅子良《1973-1979:上海书画社的木版书》、胡文辉《陈寅恪论著中的新名词》、瞿泽方《大伯瞿同祖的一生》以为纪念,另还有《罗孚日记中的北京生活》、《有关瞿蜕园先生的片纸零拾》等三十多篇值得期待的掌故之作。
第六集以茅子良《1973-1979:上海书画社的木版书》一篇开场,相信足以“令人目明”。传统的雕版印刷在特殊历史环境下重放异彩,如今岂可再得。茅子良以参与者的身份,翻检档案,摩挲实物,寻访故旧,完整重构这一过程,堪为当代出版史的重要文献。雪克先生回忆一个甲子前为学校买书的经历,有故事,有人情,有时代氛围,韵味十足。艾俊川先生从自己珍藏的画册《养寿园图》说开去,揭出养寿园在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意义,挖掘极深。胡文辉谈陈寅恪笔下的“新名词”,许礼平谈高伯雨的一篇集外文,也无不是从书中来,眼光见识,各擅胜场。
记述人物,一向是“掌故”以及《掌故》的重点。第六集七位新作者,专注人物的倒有六位:虞云国、高林、沈慧瑛、苟世建、谭苦盦、陈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谭苦盦与另三位老作者刘永翔、刘聪、宋希於,这次的题材皆“事关风月”。饮食男女,人皆有份,圣贤难免,其中自有掌故,但讲什么、怎么讲,仍然关乎情怀,关乎趣味。马一浮的隐痛,梅贻琦的心事,吴湖帆、周鍊霞的纠结,总是加深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与人物的理解;陈白尘的那一段情感风波,作者也未尝津津于事件本身,而是有悲悯,有哀矜。
三十多年前,章品镇先生以一篇《花木丛中人常在》,回忆《花木丛中》的作者周瘦鹃先生,后来他将追记前辈的文章结集,即以之冠名。如今严锋拿出同题之作,写的是父亲辛丰年与章品镇长达七十年的君子之交。在疫情尚未平息之际,“花木丛中人常在”这七个字让人感触良深。春夏如约来去,世间不复旧时,人与花木同盛,果真是最美好的心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