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1)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本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功,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一篇文章,把格物致知理解为探究事物获得知识,和物理学上的实验精神相似,所以丁肇中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实验精神。

明朝王阳明用格竹子的方式求证格物是否能致知,结果格竹子失败,从而否定了格物致知,认为天下之物不可格,只有身心才能格。

深究《大学》原文,其实格物致知,不是实验精神,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天下有万物,如果需要把所有物都格一遍才能致知的话,人生苦短,格物致知就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没有希望了。格物致知是一种方法论,掌握这种方法论,看待事物时,要探究物的本末,和事的终始,所获得的知识也就是事物的本末终始,《大学》称之为“知本”。王阳明在格竹子时,是否在找竹子的本末呢?不得而知。

王阳明亭前格竹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2)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亭前格竹的故事,王阳明和好友钱子讨论:按朱熹的说法,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何其多,哪有那么大的能力,能格尽天下之物呢?于是他们准备实践一番,格亭前的竹子。钱子先格竹子三天三夜,结果劳神成疾而失败了。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3)

王阳明认为是钱子精力不足,导致失败,亲自去格竹,王阳明的精力的确比钱子强,王阳明格竹子七天七夜,最后还是劳思致疾,失败告终。于是王阳明承认自己做不了圣贤,没有能力去格物。

不过后来王阳明否定了格物致知,认为物不可格,可以格的是身心,这样人人都可以格物,都有希望成为圣贤了。王阳明实践精神可嘉,但求真精神不足,为什么没有去研读《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原文呢?

二、什么是明明德?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4)

《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明明德,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汉学会议上,中外很多学者共同研读《大学》,在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各抒己见,很久也没达成一致结论。最后有一位学者说,把“明明德”去掉一个“明”字,就非常明白了。全场人听了,为之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大学》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可以根据上下文推论出来,第二段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第三段说:“国治而后天下平。”结合这两句话,可以推断出来,“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之意。所以,这个”明明德“的作用范围是天下,作用效果是平天下,那么就不是普通人的德,是天子的德。为什么用“明明德”来形容“平天下”呢?是像太阳那样,普照天下,让天下都明亮,天子的职责是向太阳那样普照天下。从这里就能理解那句歌词:“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山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毛主席是真正实现了明明德于天下。

《大学》没有给“明明德”下定义,需要综合上下文才能理解,“格物致知”也一样需要上下文来找到答案。“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在说如何格物,需要在后面讲格物致知时,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明白这是格物致知。

三、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5)

明明德于天下这种伟大的事业,当然是非常难的,需要先治其国,治其国需要先齐其家,齐其家需要先修其身,......最后是要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先反推了如何能明明德于天下,最基本一步是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6)

第三段又从最基本的格物开始,格物而后知至......到最高目标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由此推论出了明明德是平天下的意思。在从正反两个过程讲明了如何明明德于天下后,《大学》开始讲如何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德正心(讲透格物致知)(7)

第四段最后一句说:“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意思是知至是知本,再联系前面说的“物格而后知至”,可以推断出格物是知本。什么是知本呢?“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乱不会有末治,明明德于天下这样伟大的事业,其本在哪里呢?在“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知本,再联系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就是知本的真正含义,是认知事物的方法论,要知道物的本末和事的始终,不能颠倒,不能本末倒置,这就是格物致知。

对于王阳明亭前格竹来说,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不需要七天七夜,劳思致疾。竹子的本是竹子的根,在土里,竹子的末是竹子的枝叶,在天上。

四、对“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方法论,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本末倒置,文化是有生命的,自诞生开始,就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有其本也有其末,其末端肯定有些许残枝败叶,不能因为末端的一些残枝败叶来否定其本。

有学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终极目标是治国平天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不纯,心术不正,其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这显然是用“格物致知”的残枝败叶的末,来否定了“格物致知”伟大的“明明德于天下”的本。

对“格物致知”,我们同样需要用格物致知的精神,知其本,知其末,不能本末倒置,误解其含义,错误地对其作批判,矮化我们的文化。对于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用格物致知的精神,知其本,知其末,客观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和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有底气的文化自信,民族复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