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学记中的礼记有什么感受(学记中的师道尊严与进学之道)

教师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做为君王就要对他们善加尊崇,这就产生出师道尊严的问题而做为君王的教师,则要充分认清自己的重要责任,不敢荒废其学问,于是如何推进其学问的水平也就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所谓的进学之道便由此而提出《学记》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学了学记中的礼记有什么感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了学记中的礼记有什么感受(学记中的师道尊严与进学之道)

学了学记中的礼记有什么感受

师道尊严与进学之道

教师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做为君王就要对他们善加尊崇,这就产生出师道尊严的问题。而做为君王的教师,则要充分认清自己的重要责任,不敢荒废其学问,于是如何推进其学问的水平也就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所谓的进学之道便由此而提出。《学记》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师道尊严,首先是师严的问题,然后才是道尊的问题。严师,就是尊敬教师。尊师实质上就是尊道。道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根本理论,不由师教不从师学则无从知道。所以《学记》开章明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人不学,不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论述到现在,又回到了这个问题。由此表明《学记》所论之学、教、师、道等等,均是为最高统治阶层所发。

严师尊师,就是不把师放在臣子的地位上。周武王登基,向尚父姜子牙请教帝王之道,姜子牙奉书南面而立,声称:“先王之道不北面。”周武王也就只好走到南面向北而立,这样帝王之师就处于尊位了。这一事实在中国古代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教育帝王懂得师道尊严的传统教材,因而被儒家经典大加阐发,成为儒家思想的一根不倒的支柱。

师是道的化身和代表,所以要首先严师,师严然后道才能得到尊崇。帝王对师和道都大加尊崇,这又不仅仅是帝王尊师尊道的问题,此种行为本身又能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所以《学记》说:“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帝王用他自身的行动来教化人民,让全国全民都能严师尊道,这就是所谓的化民成俗,其于天下的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个思想,在古代的礼制中就有了如下的规定:帝王对于两种人不以臣子视之,一是主持仪礼活动的“尸”,一则是他们的“师”。尸是主的意思,他在仪礼之时就是天、神、祖先的化身和代表,所以具有至尊的地位,现任的帝王不能视之为臣子。再就是帝王的教师,他之所以具有尊高地位已如上述。《学记》最后总结一句说:“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其中的含意,确是非常丰富,怎可忽视不顾?

帝王既已尊师重道,做为其师,就要以进学之道从事其学问,施展其教学。所谓进学之道又何谓也?《学记》告诉我们,善于学习的人,要让老师轻松,而学习的功效却要成倍地体现出来,并且使学生深知,收到这种功效的原因就在于师之高明。与之相反,不善于学习的人,其师辛苦,而功效不到别人的一半,而且还对其师充满怨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老师。也说是说,老师没有尽到他的责任,来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记》言教多于言学,正表明它主要的对象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这又告诉我们一点,《学记》的写作,完全是从帝王的角度出发,而对其师提出种种要求。也可以说是帝王之师或者要做帝王之师者,为了做好帝王之师而写出的一篇总结性文章。不管怎么说,其重点都是针对着帝王之师的,而绝不是为了普通人民中的老师而写作的。

至于进学之道中的善问与善待问之要则,其意甚明。善于提问题的人,他提问题好比剖解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处开始,然后再来对付木头的节骨点,亦即难于理清的问题。如此持续既久,则可顺利而轻松地加以解决,那时心中的喜悦自不待言。不善于提问题的人则正相反。而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象撞钟,撞叩的力小则小鸣,大则大鸣,亦即根据所提问题的大小而给于相应的回答,此外就不多言。等他从容不急之时再来相机诱导,以尽其意。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正相反。以上就是所谓的进学之道。

此外还要注意,高明的老师不是靠记问之学来教诲学生的。所谓记问之学,就是那种掉书袋式的博闻强记。此种学问不过是知道得多而已,但无什么思想,也不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更不会培养出什么高明的人才。老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一定要听其语而知其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来回答。也就是在学生再也无力提出更要紧的问题时才来回答。因为此时学生的提问才算真正问到了点子上,对此再做回答也就不会多费口舌,可以一语道破天机。如果这时的回答仍不能让学生明白,那也用不着再为之解说了。因为可知这个学生实在是不可造就之才,又何必白白费力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