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怎么被秦国灭亡的(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霸主)
说起战国时代的变法,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确实,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整个战国时代里最为完整也最为彻底的变法,但是,商鞅变法却并不是战国时代里第一场变法,战国时代的第一场变法发生在魏国,是为李悝变法。
李悝是战国时代法家的名士,由他所主持的变法,也可归结到法治变法的行列,就连商鞅变法都在很多方面借鉴过李悝变法,由此足以见识到李悝变法的先进性。
而这场变法带给魏国的好处也是极大的,变法之后,建国时间不到半个世纪的魏国,便迅速崛起,实力超越了很多老牌诸侯国,诸如楚国、齐国等,成为整个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也是中原地区战国七雄中唯一的超级大国。
可以说,那个时代的魏国就是一家独大的,其他任何国家都要看它的脸色行事,而它也是中原地区格局的引导者。在魏国如此辉煌的时候,秦国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了。
那时的秦国,靠着以战养战的政策发展,所谓的“以战养战”,就是通过战争来发展国家生产,但是,这种政策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如果国家长时间的无仗可以打,或者无法打胜仗,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会滞缓甚至倒退。
而随着秦国周边国家的相继崛起,秦国在战争中获利越来越少,后来,它竟然成为了战国时代最为弱小的国家,就连实力公认比较弱小的燕国都不如,就更别提对抗进行过变法的魏国了。
因此,在那个时代,魏国要对抗秦国可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毕竟,当时秦国连函谷关这样易守难攻的地方都保不住。但是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是,魏国和秦国的攻守之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魏国更是被这个曾经远不及它所消灭。
那么,为什么魏国率先进行变法,却没有从根本上击垮秦国呢?为什么秦国在其后变法,在没有时间优势的情况下还能超越魏国呢?本篇文章重点讲述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国为什么可以在后来的发展中后来居上。
首先,我们来看那个时代的外部环境和人们认知。其实,在战国初期,周天子虽然对各大诸侯国已经没有了实际的控制权,但是他依旧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下人对于统一这件事情的认知是模糊的。
或者说,对于一统天下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制度是没有概念的,对于当时的诸侯国君来讲,他们的目标更多的是做一个霸主,做诸侯国当中实力最为强的一个,以此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让国家有更多可以划分的利益,并未认知到可以越过周王朝做新的“天下共主”。
而且,当时周天子的象征意义依旧存在,如果有诸侯国在这样的条件下,敢于与周天子正面冲突,那么,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共同攻打,所以,当时的诸侯王更多的想法是“做霸主”而不是“共主”。
既然如此,对于战争来讲,掠夺利益是最重要的,吞并一个国家,摧毁其宗庙社稷就在其次了,毕竟,在周天子那里还要面子上过得去,不能做的太过分。
所以,战国初期的魏国,更多的国家精力都放在了掠夺财富和土地上,对一个国家整体的打击并没有太多的规划,因此,秦国虽然饱受欺凌,却并没有被魏国消灭。
实际上,这种以单纯的掠夺利益而非国家统一的观念,直到秦国王翦带兵的时候才得到改善,其他的诸如白起等人,都是以单纯的拉开发展差距为目的的,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那就是,前者在战争时更注重于臣服,只要国家臣服就达到了目的,有的时候还会注重对于城池和人口的保护。但是,后者更多的则是破坏,比如火烧夷陵,一战聚歼等,因为,给其他国家造成的破坏越大,那么,这个国家与自己的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也就越大,更有利于自身霸主地位的形成。
战国初期的魏国就处在一个这样的阶段,因此,其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土地财富上而不是吞并国家上,就没有那么的难以理解了。
再者,当时天下格局不稳,各个国家对于外部格局的变换,本来就十分的敏感,加上魏国变法强盛起来之后吸引了很多的目光,当此之时,魏国更不可能直接吞并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位于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大国。
因为,魏国的国家发展本来就比较强大了,如果再吞并一个诸侯国,那么,其他的国家与其的发展差距就会更大,自然生存发展就会更难,所以,就算魏国有心想要吞并秦国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和胆量。
实际上,就是到了战国中期,齐国私自吞并了一个中小型诸侯国宋国,都引来了多个国家的联合征讨,所以,魏国在战国初期刚刚进行过变法,根基尚不稳定时,是不敢图谋其他国家的宗庙社稷的。
其次,两个国家的变法本质也不尽相同。相比于秦国的变法,魏国的变法并没有那么完美。李悝虽然是法家的名士,但他的变法更加倾向于经济方面,对于土地开垦,商业、农业等方面的改善比较细致,而对于其他的方面就没有用心了。
更重要的是,魏国的经济变法和军事变法是分开的,经济政治等由李悝主持,而在军事方面更多的则是吴起主持,这就容易产生裂痕,让国家不能真正的融为一体。
此外,魏国的变法更多的注重发展形势,而不是国家制度,要知道,当时的历史社会已经到了制度变革的时代了,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涉及到制度的变法改革只不过是蜻蜓点水。
秦国则不一样,它的变法很是彻底,在经济、军事、行政各个方面都有改善,最重要的是秦国在制度方面的创新改良。法治政策的实施让秦国的国家体系更加的完备,也让秦国基本上革除了贵族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阻碍,整个国家统一到一种发展方向上,人民的生活既有了保证也有了约束,发展的阻碍自然比魏国要好很多。
其实不仅仅是魏国,其他的国家变法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这也是为什么其他的国家也都进行过变法,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变法效益比得上秦国的原因。
像是燕国的燕昭王变法,变法之后一改往日的颓废,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这样的局面却没有持续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变法改革并没有真正地改善国家的发展方向,燕国的内政制度依旧是老一套,只不过改变了部分发展形势,内政依旧迂腐,长此以往必定没法延续发展成果。因此,不改变根本政治制度的变法很难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魏国的变法只是阶段性的,到了魏惠王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后来的发展更是坐吃山空,在经历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大战失败后,魏国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从霸主地位跌落神坛,从霸主国家变成一个普通的强国。
可秦国有制度的支撑,各方面的运作都有据可循,于是,秦国的变法就在一直推进,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
再者,两个国家对于人才的态度。我们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每个国家、每个朝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秦国和魏国对待人才的态度就是两个极端。
魏国的用人历史非常的僵直黑暗,国君的疑心重,国家不能容纳真正有能力的人为国家效力,发展自然就停滞不前。其实,魏国的崛起就是建立在容纳了不同国家的人才的基础上的,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吴起,吴起是鲁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得到赏识,后来,吴起前往魏国,魏文侯赏识他,支持他在魏国进行军事变法,由此而打造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魏武卒。
之后,吴起带领着魏武卒南征北战,接连打下了其他国家百十座城池,极大地拓宽了魏国的领土疆域面积,增加了它的常住人口数量,为魏国的经济变革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也让魏国的国家地位更加稳定。
但是,到了魏武侯之时,文侯时期的礼贤下士之风却几近消磨殆尽,魏武侯执政后期,其对于吴起等人的猜疑越来越重,后来,吴起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往楚国,自此,魏国对人才的排斥越来越重,商鞅在魏国不受重视,范雎、孙膑在魏国饱受折磨,张仪、尉缭等人也因为魏国的排斥前往秦国。
不仅这些人,燕国名将乐毅的祖先也是为魏国效力的,当时,魏国名将乐羊为魏国打下了中山国,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后来,魏国对乐毅等名将之后却是放任出走,让魏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像信陵君这样的王族大才,也被魏国王室排挤,将其遗留在赵国十年之久,后来,信陵君不得已回国也是被束之高阁。由此可见,魏国的用人历史有多么黑暗了。
而秦国却不一样,它对于人才的态度是十分宽容的,魏国容纳不下的人,秦国都加以重用,商鞅受到秦孝公赏识在秦国进行变法,之后直接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格局。
张仪的连横破除了六国的合纵,为秦国解除了危机,范雎的远交近攻更是让秦国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奠定了其一家独大的发展根基……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
可是,魏国却从来没有重视过人才的培养,更可笑的是,魏国作为战国时代第一个强盛起来的诸侯国,它的都城大梁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各方面的发展的都十分先进,可以说,魏都大梁是一个天然的人才输出地,当时,很少有人在不游历魏国的情况下成名的。
所以,魏国在这一方面本来拥有着天然的优势,可是,其却没有好好把握,最终只能成为历史中的一抹风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魏国之所以高开低走,绝大部分是其自身的原因,是它自己断送了大好的前途。
首先,魏国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在战国时期争斗刚开始的时候,魏国是最有机会成功的一个,毕竟它在其他国家都还没有认清局势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变法,改良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军事结构,成为了战国前期唯一的超级大国。
它本可以借此机会继续高歌猛进,但是,魏国在魏武侯之后的君主,却没有对于历史发展的敏感度,没有认识到统一的必然趋势,浪费了战国前期的大好优势。
其次,魏国没有将给它带去巨大利益的变法坚持下去,对于魏国来讲,它的就大部分成就都是来源于自身的变法,可是,魏国的变法在魏惠王时期就终止了,可以说是功亏一篑,如果魏国能够将变法坚持下去,或许就没有秦国什么事了。
而话说回来,秦国的成功就与坚持二字脱不开关系,如果没有秦国六世君主的变法图强,恐怕秦王嬴政想要一统天下也是极其困难的。
再者,魏国对于人才的态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根本没有新鲜的血液和动力,要知道,有人才的存在,国家各个方面才有更新的基础,可是,魏国不仅仅是对其他国家到来的人才不屑一顾,极端排斥,对于自己王族内部所产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赶走,赶不走的就束之高阁,就算国家无人可用也绝不启用。
信陵君就是个例子,最后,对魏国政治失望的他选择酒色自毁而死,魏国也失去了最后的顶梁柱。
所以,魏国的问题更多的是自身的问题,其实,魏国的制度虽然没有很先进,但也不像楚国、燕国那样迂腐。
在楚国,因为制度上的横加阻拦,国内贵族几乎垄断了国内的权利,让楚国国君与臣民脱节,也让楚国外部的人才无法在楚国大展身手。
燕国因为历史底蕴深厚,对于政治太过于刻板教条,不愿意进行改善,最终到了一种迂腐的状态。
可是比起两个这两个国家,魏国的政治环境要好很多,这也意味着魏国要做改革就没有极端的阻碍,但魏国却自己放弃了这样改革机会,任由自己堕落下去,也确实是让人们感到惋惜的。
不过话说回来,魏国这样的问题他们自己并非没有意识到,相反,魏惠王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了,只是不想去改善而已,不然魏惠王也不会向儒家、阴阳家求贤了。如此,魏国的结局其实就早已注定了,它与秦国对待国家政治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也成为了秦国反超魏国并最终将其灭亡的根本。
所以,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地执行自身的政策,对改革的措施也要深入地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更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保证国家的发展一直有新鲜血液,如此,才能让国家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也才能够让国家在历史进程中一直繁荣昌盛。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魏国的遭遇也是不值得我们可惜的,毕竟也是它自己放弃了崛起的机会,最终让对手抓住了机遇,最终后来居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