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

文/黄宁

《餐花的孩子》,身体里住着纯真的心灵和倔强的灵魂。

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1)

他睁着如婴孩一般澄澈的眼眸,他以“九死不悔”的倔强对抗尘世的平庸与灰暗,给你我尘世的安慰。

我想这是景龙先生以此为书题的原因,也是我读景龙先生诗作的感受。

景龙先生写诗,自少年时期始,迄今已45年有余,笔耕不辍,却深潜龙隐,不欲以诗谋名谋利,实在是现世难得的深静。诗集在师朋文友间传阅,良有年矣,广受赞叹,诚所宜也。这部诗集,也是在诗友们的极力“撺掇”下,才成印的。我们既不忍先生心血寂寂无痕,也不忍真好诗默默无闻,共同期愿这部集子对于寥落的当代诗坛起一些启示与振动的作用,并同时引发写诗者与爱诗者共同的信心。

诗集经先生自行择选,煌煌六万余字,洋洋近600行,含英咀华,烛照晨昏,陪着先生走过45年的读书生涯、30余年的治学闲暇、近半数人生的风雨。

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2)

以景龙先生之淡泊,故耐得住寂寞,始得在45年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灵魂的清净和独立。由此,诗集中没有一己私利的叫嚣,也没有物欲的狂躁,有的是对故乡的眷恋,对母亲的牵挂,对精神的执着,对雅正的坚守。作为文学教授,景龙先生以研究诗词为主业,成果丰硕,他对诗词的形式及创作规律、创作手法颇为熟稔,绝非仅凭感觉写诗之人,这就戒了急躁、了无章法。同时,景龙先生又以高逸的才情避免了困坐书斋、闭门造车的迂腐,始终保持着如汩汩清泉一般的情感细流和精神的鲜活涌动。文质彬彬是最难做到的,对于现代诗,形式与表达兼善又属难上之难。

现代诗在脱离了古典诗词格律的束缚之后,一度获得了形制上的充分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构造建筑美的基础;语言上脱落了文言的整饬,也失去了其丰盈的想象力和意境美,嫌平白浅直。以徐志摩为代表的唯美诗人找到了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对接的密码,即用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语言表达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意蕴,使得现代诗歌从全盘学习西方诗歌的生硬,和半文半白食古不化的僵化中找到正确的路径,迎来了现代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至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峰,诗人辈出,流派纷呈,呈现群星辉耀的局面。其中皎皎者如北岛、舒婷、海子、顾城,莫不是既具现代化的思想,又具古典情思,这种交融是自然而妥帖的,恰如今时的国人,穿T恤喝咖啡,并不妨碍我们见月思亲、感花溅泪,属意田园和香茗带来的归属感。

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3)

《餐花的孩子》承传了这种有益的书写,既有当代现实,又有古典情思,现代语言里包裹着古典灵魂,现世场景里安插着传统的美和价值观。这种对传统的承继非生硬的形式主义的,而是精神内涵上的和谐接洽。并非如今人曳着宽袍大袖在路上行走,也并非要以作揖打躬代替公行的握手拥抱。这种现代是语言层面的,也有形式上的表征,传统却也就不离不弃,圆融的渗透在字里行间,如轻云遮月,增加了月的风致,如惠风薰木,添涂了山川的写意。

景龙先生是常穿西装的,你却不会在意他为甚不着长衫。景龙先生是谦和严谨的,你却能在他的诗中读到恣肆汪洋。这种交融是出自性灵而非容表,故俯仰得所,畅行无碍。

第一章《餐花的孩子》大致描摹少年心性,但不止于童心。最有童趣者当属《月亮河》,最有自况意味的当属《小时候》,最具诗人气质的当属《小名》。

“楚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认识赤豹和文狸/认识山林里的珍禽异卉”,熟悉楚辞的读者当心头一亮,这是写屈原,写儿时的屈原,更是写始终保持着赤子童心的屈原,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的三闾大夫,在诗中还原为天真的少年,一派天然,不受拘谨和委屈。这是文学的救赎功能在温暖人心。至于“赤豹、文狸”这样极古雅的用语,以及其借代用典的修辞手法,是对古典诗词的致敬。

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4)

《月亮河》一组十章,相应成趣,前后呼应,成为完整的叙事。以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为线索,1-5章写乡间童年童趣,捉鱼摸虾,看月亮数星星,听故事追流萤, 做过这些事才是完美的童年 。但童年的结束往往也是猝不及防的,或许是一场事故,或许是一个故事,“一个伶仃的寒噤/像流星的扫帚尾巴/划过孩子的心/留下一道长长的/印痕”。从此,没心没肺的童年隐去,淡淡哀愁的少年出世,他们开始有了隐秘的心事,对生命有了朦胧的知觉。“趁着月亮还没有落山。孩子们/朝家的方向/不约而同地扭过脸/今晚月亮真好。河水里的童年像小鱼小蟹,清晰可辨/月光下平展的沙滩。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成长的特殊时刻,如石破天惊醍醐灌顶,又如静夜花开雪落无痕。多少人走过便忘了,但是仔细回味,会有蓦然心惊心领神会之叹。这一节值得反复涵咏。写法上,这一节亦是灵活使用了比喻、拟人多种手法,在句式上则短句与长句交叠使用,且错落安排,营造出一种简白纯净的意境,与童趣乡间的情调十分贴合。如第二、三节:

2

梦中。一群喜欢洗澡的白条鱼

游出翡翠的凉意

仰卧在雪白的沙滩上,晒月亮

3

数星星。趁着今夜,月明星稀

一,二,三,四,五……

哎呀!快看,那颗流星

最末一句模仿儿童口吻,声情毕肖。

最能体现景龙教授做为文人、文学教授的实力与功力的,当属《与经典互文》,有缱眷,如《挚鸟》,有激越,如《端午祈愿》、《端午,写给屈原》,有沉思,如《菊隐》,《雪夜读陶》,有嘲骚,如《戏填履历》。喷薄的才思,跨越今古的思想的洪流滔滔汩汩,在诗中抒发对人类生存历史的感悟,对人间壮烈绝美的仰止婉叹。这种情绪是很难得的,因为深沉而有力量,因为真实而具感染力。以词藻之美动人者,须臾即忘,唯有以风力动人者,才得读者再三涵咏,心意倘佯而不忍释卷。能得此成效者,盖必先情动于中,才能出言感人。这本是诗经的传统,也是历代文士的传统。因为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各代约略有些变化,但传承不废。当知识分子逐渐演变为知识型员工或技术技能型人才时,这一具特殊精神气质的阶层逐渐消弱,使得文士精神的存续和保持就显得弥足珍贵。

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5)

物质条件逐渐丰富,精神负累逐渐轻松,人们更趋向享受现实的欢乐。但诗歌不可也不会消失,正如书籍不会被彻底取代。冲击却是巨大的,对诗歌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真挚的情感,深沉的思考,优美的抒情。这些审美要求在一组以人文地理为主题的诗歌里得到了满足,如《江城》、《洛阳》、《诗佛》、《我就是岑参》、《江雪》、《惠州》、《影响之焦虑》、《汴京词事》。在文化旅游兴起之前,诗人在诗歌里得以畅游大好山河,与古贤对话。这种愉悦不是以打卡自拍为目的的所谓旅游能比拟的,也绝非附庸风雅的解读能追攀的。这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回顾,对伟大精神的膜拜,对苦难人生的重温,对刚肠正义的执守。其余一组人物图谱,如《李老师》、《孔老师》、《庄老师》、《韩老师》,是这种追慕温习的延展。

我私心以为,《岁时与月令》一辑大概是最贴合景龙教授诗教观点的,诗风更趋成熟,现实与历史的融合更圆融恰契,可看作是《诗经:诗和世界的初遇》的续集回响和升级版,把传统文化的浪漫、结结实实的信仰与今日节仪逐渐消歇凋零的现状进行对比,哀而不伤,怨而不怒,颇得诗家之旨。如《修禊》,以传统的“春沐”为题,既有对上古暮春时节“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向往,也有对后世污浊日重,“洗不去肉身和灵魂的痼疾”的慨叹。“草木渺远的清香/鲍鱼之肆顾客拥挤/他们面带喜色/顺畅呼吸”,不无嘲讽之意,“溱水与洧水/流觞曲水/依旧日夜流淌/洁净的水性,早已去向成谜”,颇多无奈的感慨。“洗净万物的流水/如今无法洗净自身/修禊之事/不知从何说起”,则是世事洞明之后的无奈。用典写事层层铺叠,却顺畅无碍,对经典运用纯熟,信手拈来,恰切无比,彰显了极高的学力。怨而不怒,张弛有度,显示了诗教传统对诗人的滋养。其余如《重阳》与《重阳结构》一组,前者写乡思乡愁,后者反其意写今人对节令的漠视,构成强烈对比,十分醒目有趣,对重阳的解构中又包含着对于传统文化渐渐失落的痛惜之情。庆幸的是,“振兴传统文化”的提出,令现今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背后的文化密码,堪值得欣幸。

诗人嘛,总是渴望远游,纵使身不能,神也要不受拘禁。但现实与彼岸,今生与来世,心灵与目见,总是牵牵连连,彼此推排抗拒而又牵扯不断。这种矛盾充斥人的一生,恰如黛玉的喜散不喜聚,又如宝玉身在欢乐之中总感觉到一丝莫名的惶恐。这是诗人的敏感,也是诗人的福气和负累。因为敏感,可以感受到常人不能感知的美好,因为敏感,常于繁花似锦时就惊觉春光短暂和必然流逝的忧惧。这种感悟没有实际的用途,却可令心灵和人生一起丰润起来。

世界读书日适合老师读的书(推荐杨景龙教授的餐花的孩子)(6)

诗人在《挥别》中淋漓展示了这种敏感。“挥别敦煌/挥别一个梦想/走得近了/看得清了/反倒限制了想象。”这真是十分坦白诚恳的话。常人或许一句“看景不如听景”便消解了不安,打消了热望,但诗人的“听来的景”并非只是简单的形神风貌,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和悠长的典故,所以必会“来了又去,去而复来”,唯此才能使“梦想便有了方向”,从此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是精神找到了安定之所。也是文化旅游的本质和皈依。《远行》须揣《山海经》,《远游》须携杜甫同游。若无精神契合,虽百侣同游,甚觉落寞,如精神契合,虽相隔千古,甚觉会心。诗人之游,上及碧落,思通古今,无不可到之境,无不可说之情,只有一样,要有深厚的学养做积淀,以方正的品格做定锚,才能如纸鸢腾飞,扶摇千里而不失坠于芜草泥淖。

景龙先生写诗讲诗,深谙形式重于表达的真谛。故在手法上颇多慧心巧思,又自然纯熟。比如化用古人诗句诗意,比如拟人、倒装,以及语序的有意打乱次序。

如《车过渭南》,“家乡近吗远在天边/天涯远吗近在眼前/窑洞探出一张皱脸/奶奶喊你回家吃饭”。在对比之中揭示出人生永远的困境:家乡与梦想,总是在拉扯着你的身心,并使之分裂。而能够终结这一哲学难题的,就是亲人的抚慰和故乡的收留。

瑶池宴

为了这次宴请

我已翘首三生

我的乘骑,过昆仑丘

比穆王八骏还快

你的宴席,托三青鸟

备办得可还丰盛

……

我一眼认出可爱的虎牙

如见故人,你一笑相迎

长发新沐,晚云蓬松

头戴昆玉琢成的人胜

豹尾装点的皮草洋溢迷人的异域风情

……

这一首,起句便是夸张,极言思慕之深之久。中间几节频繁使用夸张、比

喻、拟人种种修辞,竭力夸饰盛宴之丰美。但高潮是虎牙之喻。《山海经》描绘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分明是冥顽凶悍的半人兽,在诗人笔下却成了山鬼一样可爱的长着虎牙的女子,连那粗野蛮荒的潦草装束也变得风姿绰约起来。虽然通篇借用了西王母、蟠桃会、董永与七仙女等传说故事,却又赋予新意,使得诗歌意象翻新,充满奇趣妙想,文采斐然,使得想象的空间赡富华丽,获得思想与精神的愉悦。

热爱生活的人,有在表皮,如那物欲的享受;有在精神,如内心的恬静愉悦。诗人大约是没有不爱花木山水的,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万物如人一样具备喜怒怨怅诸般灵性,却又免了人类的烦恼牵挂,岂不让凡人羡慕。所以《花朵与流水》一组,写夏日荷塘、走动的睡莲,皆是水边生物,还有流动的溪水,河海、沟渠、桃花汛,关于水的各种形态,无论哪一种姿态,都令人迷醉欣悦。又写雪、写山、写飞鸟、写禅坐,一概喻之为“天降的圣徒”,大约那份纯净与天然相接。此外又有母爱、亲情、地理、风物诸般散珠遗珍,悉数被作者穿缀起来,成为美丽的颈环手串,蔚为可爱。

诗作非成于一时,初时未必有分章分韵的意识,但却能够阵列俨然,天然成态,除了作品涵盖广阔,累积深厚之外,还有作者的思想追求在里面,即通过诗歌来反映思感情致,融汇古典诗词,接结先贤经典,所以有一以贯之的脉络。虽然纵横旁逸,却不离根本,自成峨峨嘉木。

作为一个讲授诗歌长达15年的文学爱好者,我不揣陋质,以传播好诗为己任,对景龙先生的诗歌是敬服的。也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代诗坛的寂寥应该由谁负责?

电子产品对纸质书籍的冲击,自然是客观原因;写作者们脱离生活,远离基层的民众,不再与时代同呼吸,与大众共命运,只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怨自艾,也是重要原因。不投入心力,却抱怨没有知己赏识,一心欲以诗歌搏名博利,先就矮了心性;抱怨现实,不欲为普通民众鼓与呼,不深耕美好,不愿力行真挚,以这样的心绪,怎么可能静得下心来?怎么可能听得到灵魂的呼吸?怎么可能写得出直击人心灵的好诗来?

诗歌,可以为诗人换来声名,但首先你得认真的生活,你得保持心灵的纯净,你得保持直面现实的勇气。景龙先生是做到了的。

谨以此礼敬。

作者简介:黄宁,广州一高校老师,出版多部作品。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