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 原型(水浒传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张苏君
小说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源于现实是指素材来源,在生活中能找到人物的原型;高于现实则是指艺术性,经过加工润色具备更强的可读性。
探究小说人物的原型,就显得极为有趣。正如《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主要原型为中将王近山将军,性格特点、主要事迹高度重合。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解放军指战员形象,彰显了我军战无不胜的军魂——“亮剑”精神。
经典名著《水浒传》亦不例外。主人公宋江是农民起义者,历史上确有其人。然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宋江原型更多源自于一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
一、故事情节
从主要故事情节来看,小说宋江与历史的宋江不同,反而与张士诚相似。
《水浒传》中的宋江,皇帝采取征讨和招降两手政策,大体工作流程:先招降(不成)—后征讨(失败)—再招降(成功)。
历史上的宋江,是战败而降,再反被杀。
1119年他揭竿而起,规模不大,英勇善战。1120年侯蒙建言招降,遂被委以招安重任,却发病而死。宋徽宗下诏张叔夜接着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张知府周密策划,设计包围义军,宋江只得投降。事实证明,这只是缓兵之计。不久宋江重举义旗,被镇压杀害。
张士诚起义后,元朝也是采取“剿”“抚” 两手策略。工作流程:高邮知府招降(不成)—派兵征讨(失败)—再招降(不成)—再征讨(又败)—又招降(成功)。元顺帝官封其为太尉,赐御酒、龙衣。
《水游传》中的宋江接受招安,被派去征讨方腊,历史并无宋江征方腊之事。反倒是张士诚降元后,被元朝安排攻打红巾军,杀了刘福通。还客串后勤部长角色,承担起供给粮草的重任,每年给元大都运送粮米十一万担。
二、义军构成
《水浒传》故事发生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十三个山头。
宋江之梁山,史进之少华山,李忠之桃花山,鲁智深之二龙山,燕顺之清风山,吕方、郭盛之对影山,欧鹏之黄门山,邹渊之登云山,孔明之白虎山,裴宣之饮马川,樊瑞之芒砀山,鲍旭之枯树山,王江(假冒宋江)之牛头山。
《宋史》提及宋江的记载寥寥数行,在《侯蒙传》、《张叔夜传》中。大体可知宋江的作战特点,是转战各地,没有建立根据地,未提及梁山泊。
而张士诚起义前后,地方共有十多路大军。如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徐寿辉在蕲州,郭子兴在濠州,方国珍在温台等。尤其是朱元璋部,麾下徐达、常遇春,与少华山支队,朱武(朱元璋 洪武)、陈达、杨春,名字都有雷同痕迹。
小说中祝家庄、曾头市等地方豪强,组织乡兵对抗梁山。无独有偶,张士诚白驹场起义时,附近丁溪的大地主刘义仁,就曾与张士诚武装对抗,而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义,就在此次战役中,中箭身亡。
这个场面很熟悉吧?《水浒传》中,晁天王便是在曾头市中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三、地貌特征
《水浒传》中,宋江的根据地梁山泊,纵深极大,四面环水。
柴进曾向林冲介绍: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戴宗在饮马川,也向裴宣描绘梁山的大好形势:八百里梁山如此雄壮,中间宛子城、蓼儿洼,四下里都是茫茫烟水。
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内,由四主峰七支脉组成,实际面积仅3.5平方公里,外加一个大水泊,远远没有八百里的纵深。这与小说的描述,相去太远。
1353年,张士诚与弟弟士义、士德及李伯升等18人,白驹场起义,十八条扁担闹革命,攻打兴化,在得胜湖畔的小阳山结寨。书中梁山泊几乎就是此地的翻版。
得胜湖四周河港上千条,方圆超过八百里。今虽大都淤浅,改成平田,但烟水浩渺,芦苇茂密,依稀见昔年风貌。
《水浒传》中最后一回,写得再明白不过。“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四周港汊,前后湖荡,俨然梁山水泊一般”。
楚州,即今日之淮安。兴化就位于其南,相聚仅百余里。大体可推断,书中的梁山泊,是以得胜胡为原型创造出来的。本就是原装,自然比俨然还要俨然。
四、人物形象
《水浒传》的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梁山军队很讲军纪,大体能做到秋毫无犯,攻打青州便可见一斑。计点在城百姓被火烧之家,给散粮米救济,所过州县,分毫不扰。乡村百姓,扶老挈幼,烧香罗拜迎接。
《明史·张士诚传》记载,张士诚聚众造反前,为人仗义,结交了许多盐民、贫户,他“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他在高邮称王之后,攻打官府,每到一地,都出榜安民:不得伤害百姓。甚得民心。
小说中有打虎武松,张士诚部下亦有卞元亨。《古盐卞氏谱》记载,东海常出猛虎,路绝往来,卞元亨说道:昔年周处射虎杀蛟,以除民害, 我要效仿他。于是一人独往,手无寸铁。看到老虎后,他从容走近,一脚踢死。
正如武松曾希望招安,又竭力反对招安,最后在六和塔隐居。卞元亨也曾希望报效朝廷,后见元朝腐败不堪,遂竭力反对降元。屡谏张士诚不从,便归隐海滨。
张士诚部将熊天瑞善作飞炮,《平吴录》记载:熊天瑞在城中作飞炮以击吴师。这不就是轰天雷凌振吗?
部将潘元明箭法高超,《明太祖实录》记载:元明将兵过吴江华严寺,夜漏下二刻,月中见浮屠上矢影,取弓矢一发,正中其颠,举军皆贺。这不就是小李广花荣吗?
五、作者原因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江苏兴化人。
红巾军彭莹玉1338年起兵,他见证了;韩山童1351年颍州起义,群雄四起,他也见证了。他亲身经历了元朝的政治腐败,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
在各路农民起义军中,施耐庵最熟悉的就是张士诚。一是住得近,比邻而居。施家在兴化白驹镇,距离张士诚驻地很近。二是走得近,曾为上下级关系。1353年,张士诚在高邮称王后,聘施耐庵为参军。1355年张士诚渡江南征,施耐庵屡谏不从,归隐白驹施家桥。
打虎英雄卞元亨,据说是施耐庵的表弟。可见,施耐庵与张士诚起义军,具有极紧密的关系,所以他对起义的整个过程了如指掌。其创作《水浒传》时,在民间广泛传播的“水浒”故事的基础上,结合亲见亲闻,将张士诚的故事糅合到其中,完全在情理之中。
考究人物原型,并非要论证《水浒传》就是写张士诚起义,而是让读者知道,经典巨著的创作,离不开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这既凸显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又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客观的阅读维度。
参考资料:《水浒传》、《〈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
武松与宋江,为何关系越来越差?
古代战场上,真有“免战牌”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