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不好如何调节情绪(情绪总是不稳定)
大概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几个这样的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儿就大发雷霆,事后又总是觉得自己不该那样;因为其他人的一句“坏”话,就马上情绪低落,但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立刻恢复愉快的心情。每一天,他们都在情绪的跌宕起伏中度过,于是他们觉得这样很不好,又不知道无法解决。
情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只是在一部分人身上,情绪化确实更为严重。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
- 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很多,从一个人的基因、依恋类型,到早餐吃了什么、昨晚睡眠如何、上班路上发生了什么。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
- 我们没有办法界定情绪化到什么程度是“正常的”,比如,因为其他同事不配合自己的工作,于是非常不爽,有人直接忍了,有人则选择开撕。但是,我们可能无法判断,究竟是忍了的人情绪化程度比较重,还是开撕的人情绪受到的影响更大。
但即便情绪如此复杂,还是有一些国外的专业人士提到,许多人确实经历了比他们需要的更高、更持久的痛苦情绪。
情绪的失控或过度,有时是因为人们的确在某些情境下没控制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导致了人们过于情绪化。
比起基因或是无法改变的童年经历,我们的很多心理因素都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这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尝试去理解和调节情绪。今天就和你分享几条可能引起情绪过度的心理原因,如果你能够在生活中提高对这些因素的觉察度,就有可能利用好这些知识来有效调节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更加趋向平衡
更新期望期望,指的是对其他人或事物应该如何表现、进行或结果的信念。因为两个原因,期望可以导致情绪高涨:
1、它的更新迭代速度很慢
假设你对自己有个期望:你一直都能保持对理想工作的向往。当你刚刚大学毕业进入职场时,作为一个年轻气盛且精力足够的年轻人,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灵活的头脑。这时,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合理的。但当你年龄越来越大时,你结婚生子,开始有了房贷、养了两个娃,父母身体状态开始下降,如果还是以理想为驱动去定义工作,这可能就不那么合理了。
我不是说人一定要向现实低头,但是对一件事的执念,往往是完美主义背后的驱动力。这种完美主义,则可能会带来大量的压力、过度焦虑还有自我批评。
2、人们会把期望作为一种防御机制
当你相信某件事或某个人应该成为某种样子或做某种事时,它会给你一种确定性的错觉,让你对根本不在你控制之下的事情产生控制感,也因此会产生焦虑感。
比如当你期待孩子每次考试都能拿全班第一、年组第一时,这也许会让你感受到,自己作为父母是合格或是优秀的。但实际上,孩子是否能考第一,你也许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这种期待背后的含义就是:“孩子,你可一定要考第一,要不然可就暴露了我根本没时间照顾你的事实,我会内疚。”
不断地期待孩子学习越来越好,会让自己产生一种控制感:你看,我在孩子教育这块儿,拿捏得还不错。但这种以期待表现出来的防御,大概率会在某些重要场合崩塌,比如孩子使了半天劲没考上理想的初中,或是期末考试考砸了,于是你的焦虑涌上心头。
人还是要有些期待的,毕竟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那是我们生存的动力;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看,那是我们人生的意义所在。但如果对自己的期待不定期更新迭代的话,或是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那么它们就很容易导致许多不必要情绪问题,比如焦虑。
对于不合理期待的处理方法,是确保你对自己的期望是深思熟虑、有意为之以及能够掌控的。多花点时间检查你对生活中的他人及关系的期望,并调整它们,使之尽可能现实和有用。
停止担心担心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会引发焦虑。如果我们随便问几个身边的人,他们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通常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回答大概率会是焦虑或烦躁。而烦躁,也是焦虑的一种体现。
从本质上来讲,担心是一种思维方式,更精准一点来说,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对话。
担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地震、洪水、海啸等等,这些事物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另一种是本身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毫无理由地担心今天上班路上会不会有意外、老板会不会在会上cue自己发言等等。
情绪的一个特点是,你无法决定自己到底选择哪种情绪,你只能通过思维方式来间接地影响自己的情绪。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大名鼎鼎的“理性情绪疗法”,又称“ABC法则”。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继续焦虑下去,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更好地管理自己容易担心的习惯。
当我们再有担心的情形时,不妨多去问问自己:我担心这件事到底有多大概率发生?如果发生了,那我可以如何应对?这件事真的会发生吗?
当问得多了,我们的思维也就被激活了,逐渐从消极的自我对话中脱离出来,焦虑自然就会减轻。
不再纠结当我们担心一些事时,会利用我们的想象力进行毫无用处的思考,在头脑中解决未来的问题。就好像我们买了一张,然后就漫无目的地想象自己中了五百万之后的场景,以此来缓解现实中囊中略微羞涩的问题。
而当我们陷入纠结时,则是尝试在头脑中解决已经过去的问题,进行那些毫无益处的思考。
比如,当你带着一些负面情绪回到家,好不容易可以和另一半交流一会儿,或是陪孩子玩一会游戏的时候,却一直重复你在部门会议上被经理数落的事情。
不论你重复多少次,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不断吐槽只能让自己的情绪更加不稳定。当一个人经常纠结于过去的事情时,就非常容易助长自己的愤怒和羞耻情绪,即便是你在吐槽的时候,的确可以缓解焦虑并获得一定的掌控感。
与其一直重复被经理数落的情景,不如针对这场不愉快的体验做个深度分析,找出问题点,让自己下次能够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你也可以在压抑不住自己的怒火,就是想要一直纠结一件事的时候,让自己能停下来两分钟去思考:我如此纠结这件事情,究竟是在缓解我的焦虑、尴尬、羞耻,还是我希望下次更好?
这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让你在高速运转的情绪公路上暂停下来,复盘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如果
如果有时间,我就去跑跑步;
如果我有足够的灵感,我一定会接下那个项目;
如果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就会好好写文章……
我们中的多数人,会把做事的动力挂在嘴边上,只有动力十足,才会克服困难。但问题是,这样说的人,往往是永远都不具备那个动力。
但是如果有医生告诉你,如果你不跑步的话,身体将会迅速衰老然后死亡,那你一定不会等到“有时间”再跑步;如果有人说,这个项目做下来你可以得到100万,那么你的灵感是不是足够,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诸如此类。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困难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有那么一点不喜欢它。“如果……”的思维方式,会帮助我们缓解起伏的情绪,比如因为没有去跑步而产生的羞愧感;没有接下那个项目而产生的失落感等等。
于是我们就坐在那里等着做重要的事情,等着时机成熟,等到有一天我们心情好了再去做。
但是这种等待“时机成熟”的习惯会导致长期的羞愧感、悲伤和自我批评。因为这本质上是生活在一种长期的拖延状态里:拖延你很清楚的,你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做一些更容易的事情来代替。
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导致一种永久的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的状态,这会让你在困难的事件和负面情绪面前非常脆弱。
当你开始积极主动去做事的时候,也许你觉得困难和不适,但一定能缓冲压力和痛苦情绪的影响。比如当你开始跑步,虽然你累得气喘吁吁,但是你开始动了。你会发现身体逐渐变得轻盈。虽然你的体重没有变化,但似乎精力旺盛了一些,而坚持一段时间下来,改变就逐渐发生了。
总结有人说,被坏情绪控制,受坏情绪摆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弱者,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去克制坏脾气,只能任由它们牵拉着自己走向更糟糕的局面。
但我们对情绪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掌控它。从自身细微的事件出发,逐渐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可以掌控自己情绪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