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唐·韩偓·冬至夜作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1)


初衣解诗:我们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可以看到写冬至的诗和葭灰联系在一起。

这时候是韩偓的《冬至夜做》,想起古代人一般都很老实,而且他是写的在冬至的晚上。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他晚上半夜里在冬至的节日到来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那笛子中的葭灰,自动的飞了出来。这就是冬至啊,那么这个时间梅花树的南枝一定会开放早梅花。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2)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这个时候的荒野上应该枯草转绿,天上一定冬云渐渐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说的是那些,冰凌不要阻塞河流,因为从这一天开始起,大地冬至阳生,这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我看到这句真是觉得,韩偓的思维太跳跃了,这是,春天已经快到了,夏天还会远吗的节奏。这可是仅仅只是冬至,小寒大寒未过,寒冬还有一个腊月,真正的春天尚远,他已经担心夏天的蚊子了。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3)


不过这首诗有一个非常乐观的就是,冬至这一天太阳将会重新的有南回归线,慢慢的向北方每日回归,这阳气是天上的,但韩偓已经兴高采烈的说成是地下的。用现代的气象观点,大地还在冬天里没玩够呢。

因为这首诗写了一个在唐宋诗词中极其常用的词语,叫做“葭灰”,而且葭灰往往和冬至联系在一起。冬至则葭灰动,这是一个怎样的现象呢?

原来葭灰占律,是古代汉族人测量节气中的中气到来的一种行为。通常是测量冬天的中气,这个中气不是指人的呼吸和肺腑之气,一个专门的节气用语,比如一个月开头的节气,我们叫做节气,一个月中间的节气却叫中气。通常冬至时间在月的中间,所以冬至也叫做冬天的中气冬至。

在中国的古代,出什么来感知冬至的到来呢?就是在冬至前的三天,在一个封闭良好的小房间内,摆上12根律管,律管是什么?就是音乐的笛管,并在每根管内填上葭灰,就是用芦苇的膜烧成的灰烬。如果哪一根律管,飘出了葭灰,就证明这个节气到了。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4)


那么在冬至节,这12根律管中间一定有一根律管,是吹奏冬天乐曲的。那么葭灰必然会从这样一个管子里飘了出来。

你相信吗?反正我半信半疑。因为,竹子做的律管,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死的。除非有外力,让竹子的内部产生震动,使那些灰飘出来。

但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居然流行了2000年,一本《律谱》中说,这种做法,出现气候到了,而葭灰不吹的现象,隋文帝亲自展开了这一科研项目,居然能够让这一套律管,每个月的中气之时,必有一个管子,葭灰飞出。真是神奇。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5)


那么我们回到唐朝,为什么韩偓可以看见这种现象?而且你看见这首诗写得很分明,他是在冬至的晚上亲自看到的葭灰飞出来的。

一种可能是,这种很轻浮的灰,有人靠近它就会飞扬。而通常古代的冬至是一种比较郑重的节气,看葭灰一定是有一个特别的时间,时间一到,震动一响,那些灰就自然飞出来。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唐朝的商品经济还是蛮发达的,大家应景,冬至节的时候买一个魔术笛子,就为了看吹灰。

第三种可能,是在目前的科学证实为不可能的,就是真有葭灰占律这样的现象。因为这不符合目前的物理科学原理。

这个就像张衡的地震仪一样,就算是有过这种伟大的发明,只能遥想了。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中宵忽见动葭灰(6)


不过在唐朝,冬至的左右笛子里面飞出灰来,也许类似于现在我们习惯的彩纸小礼花,是冬至节的必备项目吧,手里拿着笛子,里面飘出香灰,这个时节早梅正开,是庆贺太阳回归,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吧。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