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之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1)

最近几年,荧屏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这给广大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很多人看来,清朝除了服装、发式之外,与之前的中原王朝并没有什么不同,很多制度都与灭亡的明朝相似,比如: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国家机构设置等。然而,清朝却与之前的王朝有着一个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清朝有其视为朝廷根基的“八旗制度”。

与元朝一样,清朝也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元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不到一百年。那么,为什么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寿命比满族人建立的清朝短呢?

也许有人会说:“元朝之所以快速灭亡是因为没有进行彻底的汉化,没有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导致元朝水土不服,最终,被朱元璋等人给推翻了。而清朝呢?它的汉化程度很深,且很好的吸收了中原文化,所以,清朝才能够统治中原这么久。”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2)

其实,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朝的成功。清朝并没有完全汉化,“八旗制度”的存在,就是最重要的证据,这是中原文化中所没有的。甚至可以说,清朝的建立与巩固,是“八旗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如果,没有“八旗制度”的话,就没有清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在清朝建立前,就存在于满族人生活之中的制度,“八旗”最初是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能够使人数较少的满族人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之后,这种制度成为努尔哈赤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将满族社会中所涉及的军事、财政、司法、军事等社会职能全部融入一起的严密组织。依靠着这个组织,清朝由弱到强,成为国祚近三百年的帝国。以至于,历朝历代的清朝皇帝都特别强调:八旗制度是国家的根本。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3)

可以说,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好似老生常谈一样,但却偏偏没有被一些史学家所注意,他们总是强调满族人的汉化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却忽略了八旗制度在这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免让人叹息。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一直到清军入关这段时间一共只有短短的28年,其崛起速度令人惊诧。以至于,这件事情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

很多人都将满族人的成功归结于满族人的骁勇善战和明朝的腐朽不堪。可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当时比满族人更骁勇善战的人是同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蒙古的大汗林丹汗,甚至在马上就能统一蒙古各部,可谓是力量最为强大的部落。

但是,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皇太极仅仅依靠八旗制度这一组织优势就将蒙古各部逐步收服,连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个最为骁勇的林丹汗也被击败,全部都臣服于后金。所以,“骁勇善战”只是成功的一个因素,而“八旗制度”的组织优势才是满族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4)

其实,“八旗制度”也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制度,由于,满族在改民族名字之前被称为女真,在历史上就有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当时的女真人就有一个制度叫做“猛安谋克”制度。后来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就参照了“猛安谋克”制度,发明了“八旗制度”,将所属的部族归于八旗管理,使其成为一个紧密的社会军事组织。

并且,在这个组织里,所有的人亦兵亦民,外出打仗就是军人,归来种田就成为了农民,可以说是打仗生活两不误。同时,在八旗之中,所有的人都要自备粮食和武器,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提高了作战效率。到了后来,随着满族人建立的后金节节胜利,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也俘获了大量的人口,原有的八旗制度下的人口过少,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了。

所以,即位后的皇太极就进一步革新了八旗制度,相继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并且,将部分投降的明朝士兵编入到了八旗汉军里。八旗汉军擅长使用火器,八旗蒙古擅长马上作战,这对于后金来说绝对是如虎添翼。不出几年,清朝(后金改的国号)就统一了全国。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5)

而此时的八旗制度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它已经成为可以吸收各族精英的组织,这就有效的降低了其他各族精英的抵触情绪,也迅速提高了清朝中枢机构的决策质量。

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制度作为曾经融合一切的组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了。面对一个新兴的国家,平定各方反叛势力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至此,八旗制度的军事属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因为,此时的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原来兵民合一的形式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中原的大量财富完全可以支撑起八旗士兵的衣食住用,完全可以让八旗官兵成为职业的军事力量的存在,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率的提升清朝的统治力量。

所以,清朝统治者就对所有八旗兵丁的一切用度全部承包了下来,八旗兵的收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同时,清朝统治者十分注意降低民族矛盾对政治的影响,所以,八旗士兵并不直接参与控制各地,而是由绿营兵直接控制地方。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6)

所谓的“绿营兵”也就是以汉人为主的职业军人,他们也是国家的正规军。清朝统治者并不十分信任这些绿营兵,同时,也吸取历朝历代地方割据势力的教训,在全国的重要中枢地点上驻扎八旗兵,以监视、威慑这些绿营兵。驻防八旗兵有专门的城池与营地,平时完全不与地方来往,以至于,很少有人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也是驻防八旗的高明之处。

站在前台的是绿营兵,八旗兵仅仅只在非常之时才出现,这样就降低了民族矛盾的摩擦,可谓十分高明。

对于入关后八旗的驻防制度,雍正帝对此有着很高的评价,说:“八旗驻防的武装力量,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八旗兵这样可以控制绿营兵,而绿营兵又可以控制地方,可谓是以臂使手,以手使指... ...”全国皆在清朝统治者的掌控之中。而清朝统治者对于驻防八旗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他们骚扰当地,完全被隔离在“满城”里生活。

这样,就使得驻防八旗只听命于朝廷,既不与地方百姓争利益,也杜绝了地方与八旗士兵的相互勾结,真可谓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最明显标志。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7)

清军入关后,驻防八旗实际上包括了关内和关外两个体系:

在关外(东三省、蒙古等地)的八旗兵仍然保持着较为朴素的兵民合一的传统,拥有着最为朴素的战斗力。他们对于旗人所谓的“铁杆庄稼”依赖性较小,也较为自由。

关内的八旗兵则完全依靠国家的粮饷这一“铁杆庄稼”,逐渐就变得贪图享受,战斗力也有所削弱,慵懒无为之辈频出。以至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这些驻防八旗不堪一击,太平天国势力所至的地方这些八旗军几乎全部覆灭殆尽。

可以说,关外的的驻防八旗与关内的驻防八旗,是同一个政权之下、同一八旗驻防制度中的一体两面,二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在新疆设伊犁驻防,又建了立军府制度,其所凭借的主要兵力,就是从关外调拨的名闻天下的索伦、锡伯和察哈尔等族的士兵。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8)

任何事物都有兴盛和衰亡的命运,“八旗制度”自然也不例外,清朝的盛衰几乎和八旗制度的盛衰保持了一致性。

八旗制度的特点就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也就是说:“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乾隆五十五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全国共驻防有817个佐领,兵力达12万人左右... ...

由于,早期八旗组织内人口较少,国家负担旗人的生计根本不成问题。但是,随着后来八旗人口越来越多,八旗兵又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能依靠国家的粮饷维持一家生计。而国家统治区越来越大,开支也是天文数字,致使八旗粮饷的发放变得十分困难。至此,旗人生计问题开始出现,且在驻防八旗中十分常见。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9)

清朝统治者对此十分头疼,其内心的“首崇满洲”思想,使统治者决心将八旗汉军中的一些人排除出去,成为民人,不再享受“铁杆庄稼”的待遇,从而保证大部分满洲人的生计。这种方式则伤害了被排除出的人心,从而也降低了八旗内部的团结,动摇了八旗的根基。毕竟,八旗汉军中的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已经与满洲人无异,这其实就是内部撕裂受的也是内伤。

之后,为了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朝廷还开放了“口子”,让原本属于绿营兵的编制开放给了旗人,使得旗人侵占了绿营兵的利益。因为,在清朝统治者眼里,绿营兵虽然也是国家依靠的重要力量,但是,八旗兵才是亲儿子,好事肯定要先想着亲儿子。统治者的这种态度,致使两支国家正规军事力量之间开始离心离德。

与此同时,绿营兵也在一些品德败坏的八旗兵的影响下,风气变得越来越腐败,从而,这支军队也成为了国家的寄生虫。最终,八旗制度的毁坏成为了多米诺骨牌,国家的军事力量全部成为了不堪一击的存在,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都重新验证了现今的八旗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

现在的满族为什么只有一千多万人(满族人口那么少)(10)

但是,历史没有给八旗制度这个机会,地方军事力量湘军、淮军撑起了清朝的政权大厦,连清朝统治者也对八旗制度失望透顶。

以至于最后,八旗制度几乎是先于清朝灭亡而覆灭的。

参考资料:

【《八旗制度》、《八旗旗主考实》、《八旗制度兴衰始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