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将皇帝斩首(于成龙黄州治盗的故事)

于成龙,字北溟,清初名臣、循吏,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其故事颇多。以下内容整理自王振川著《于成龙传》第十七章,原题目“青天于二府”。

于成龙将皇帝斩首(于成龙黄州治盗的故事)(1)

于清端公遗像

黄州捕盗,是于成龙平生最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同样带有强烈的于成龙风格:宽严相济,恩威并用。

黄州府盗案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这地方的山川风土,惯出英雄豪杰。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间,战争频繁,当地的官绅百姓,为了保卫家乡,也为了适应改朝换代的复杂形势,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组织,依托险要的山寨,时而帮着官兵打起义军,时而帮着起义军打官兵,时而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时而归顺清朝,情况十分复杂。这些武装,号称“蕲黄四十八寨”,势力范围远及邻近各省。到康熙初年,这些武装力量在名义上都已经归顺清朝,铸剑为犁,人员分散开来当老百姓去了。但实际上,仍存在大量的民间秘密组织,蓄势待发,伺机而动,这是盗案的最深根源。

于成龙在罗城时,就积累了不少缉捕经验,到黄州后,更是发挥特长,办理了大量的案件,很多破案过程都十分精彩,故事性极强。这里择要介绍几段:

盗匪册子

于成龙刚到黄州,面对复杂的盗案,一时无从下手。他就决心招募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以盗治盗”。著名的大盗彭百龄,“蕲黄四十八寨”首领之刘君孚, 都被他罗致到麾下,办理盗案。另外,还有个著名的盗匪头子叫汤卷,也投奔过来。并且利用于成龙的官方背景,继续为非作歹。于成龙知道汤卷的背景,但还是耐心说服教育他,并且经常请汤卷喝酒。

在酒席上,于成龙满面笑容地说:“本府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两杯,可惜一直找不到势均力敌的酒友。听说你酒量不错,咱们结为酒友如何?”

汤卷受宠若惊,连忙点头答应,表示愿意陪着人喝酒。两人于是推杯换盏,开怀畅饮。看看酒喝得差不多了,于成龙便说:“本府知道你精明强干,忠诚可靠,是个捕盗的能手。以后你要帮着本府破案,立了功,本府一定好好提拔你。”汤卷酒醉心不醉,连连点头答应,但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于成龙知道汤卷还有戒心,便故意放开酒量痛饮,不一会便醉得一塌糊涂。这样,几次之后,汤卷认为于成龙很信任自己,慢慢就放下了戒心,也常喝得酩酊大醉。于成龙借着酒劲向他打听盜案的事,汤卷仍然是不露口风,只说自己工作很认真,但没有捕到盗匪。看来,两个人都是酒中的高手。

有一天,汤卷在于成龙那儿喝醉了,踉踉跄跄离开。于成龙则换了便服,在后边尾随。看见汤卷被同伴请进了一家酒店,于成龙也跟了进去,精明的汤卷竟然没有发觉,汤卷和一伙来历不明的人继续喝酒,席间大声吹牛,从衣袋中掏出一本册子,指着册上的人名说:“某是会养爹娘的,我要好好照顾她……某某是爹娘指望不上的……”于成龙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知道所谓的“会养爹娘”是指向汤卷行贿,“不会养爹娘”是指不向他行贿。这本册子,正是汤卷制作的盗匪名册。

第二天,于成龙继续请汤卷喝酒。汤卷这次十分放肆。喝醉后大谈自己的犯罪往事,说自己以前做过强盗杀过人,当捕役后讹诈过别人钱财,奸淫过别人妻女。于成龙看他醉得差不多了,便问道:“听说你的衣袋中藏有盗匪名册,能不能拿出来给本府看看?”

汤卷立即就吓醒了,矢口否认。

于成龙命差役搜汤卷的身,果然搜到了一份名册。于成龙拿着名册看了看,确实详细记载了黄州的盗匪情况,是极其重要的档案资料。于成龙为人也算厚道,不准备和汤卷计较。但汤卷事后不思悔改,仍然有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于成龙不得已便把汤卷抓起来,对他说:“你这样的行事,不可能在人世立足了,不如早早回去。”

汤卷一边磕头求饶一-边不解地问:“小人一直跟随老爷办案,不知该回到哪里去?”

于成龙平静地对汤卷说:“回黄泉去呀!”

汤卷彻底崩溃了,哀告道:“小人虽然该死,但家里还有老母。请大人开恩,让我回家看看老母再死吧!”

于成龙哪里敢把这“地头蛇” 再放回去,知道汤卷确有老母,就发发慈悲,拿出一两俸银,让差役送到汤卷家中,以尽同衙共事之情。然后下令让汤卷自尽,算是给酒友留了一个全尸。

微服私访

于成龙掌握了盗匪册子,里面不但有盗匪姓名,还有居住地址,办案果然方便多了。

有次,于成龙出城办事,经过郊外某个村子。就对村里人说:“你们村,某某是大盗,某某是小偷,共有十八个罪犯。但因为最近比较守法,没有犯案,所以先饶了他们,一旦犯案,立即打死。”说完就扬长而去。这话在村里传开,大家都说于成龙简直是神明,那几罪驱犯,也吓得逃跑了。

但于成龙也不敢轻信汤卷这份册了,他对差役们说:“人命关天, 这种事绝对不敢鲁莽。一定要认真察访,掌握确凿证据。如果冤杀一个人,将来到阴曹地府里是要偿命的。”

为此,他经常骑一头驴子,化妆成外地客商、农民、算卦先生等各种角色,到田野村落里认真调查,和当地的各色人等交流,详细掌握各路盗匪的犯罪事实。于成龙本人认真了,其他奉命调查的差役也不敢马虎,不敢欺骗,所以,黄州府的盗案破获率提高了很多,冤假错案却极少极少。

于成龙在微服私访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件趣事。有一次,他装成算卦先生出去,中途在一家书馆休息.顺便听书馆先生给学生们讲书。坐了一会,书馆的主人端出点心来给先生吃,这教书先生又盛情邀请于成龙一起吃。于成龙吃了一点,就告辞走了。

第二天,于成龙派人把这教书先生传唤到衙门,说:“昨天承蒙你的盛情,请我吃点心,非常感谢。但是,你教小孩子读书,很多地方都教得不对。你自己心里都不通,怎么能教别人呢?还是散馆回家吧。”

教书先生磕头求饶:“我家里贫穷,如果散了这个馆,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于成龙说:“想过日子也不能误人子弟呀!”

说完,取了二两银子赠送给这位先生,让他过日子。又赏了他五大板,作为他误人子弟的教训。

这故事,也很典型地反映出于皮龙 “宽严相济,恩威并用”的办事风格。

罪犯互保

于成龙办案,也区分几种情况。对旧案的处罚力度是较轻的,破获以后,对罪犯痛加教训,然后让人保释。如果有人来保,就会释放,并对保人说:“这个人是真正的罪犯,你如果能保证他改过自新,不再犯案,那以前的案子就不再追究。如果再次犯案,你们保人是要连坐的。”如果过了三天都没有人来保,那这名罪犯仍然要从重处罚。

另外,在保释时,于成龙也会认真察看保人的情况。如果确实是忠厚良民,方才允许取保,如果形迹可疑,那自然逃不过于大人的法眼。

有一回,于成龙正在审理一名大盗,忽然来了十几个人,都要保释这名罪犯。于成龙是精细人,发现这十几个人面目陌生,神情诡秘,不像是良民百姓,便诈道:“本府看你们十 几个人,都不像是敦厚长者,莫非全是盗匪,以盗保盗?”这十几个人一听全慌了,于成龙立即命人把他们抓起来审问,果然全是盗匪,便每人赏了三十大板,暂时关在牢里。于成龙的保释政策是不变的,说:“给你们一天时间,如果有人来保,就释放。没人来保,从重处罚。”

三天过后,不仅那名大盗无人来保,这十几个人也没有人来保。于成龙先依法处理了大盗,然后对这十几个人从轻处理:“看你们确有悔过的意思,本府也不想多伤人命。既然无人来保,那你们就互相作保吧。今后若有一人犯罪,其他十几个人都是要连坐的。”这十几个人终于逃得了性命。

于成龙将皇帝斩首(于成龙黄州治盗的故事)(2)

化盗为民

有一次,于成龙派人把一名旧案在身的盗匪传唤到衙门,这名盗匪吓得瑟瑟发抖。

于成龙说:“你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准备改邪归正,今天传你来是要奖赏你的。你以前犯案时,官府不知道,那是官府的糊涂;你现在要改邪归正了,官府仍然不知道,还是官府的糊涂。本府知道你想做良民百姓,只是苦于没有户口。现在本府就赏给你户口,帮助你改恶从善。以后就做个好百姓吧。但本府也不能白白赏你,你必须替本府广为宣传:以前犯过盗案,现在能改邪归正的。本府既往不咎,还有奖赏;如果怙恶不悛,继续为非作歹,那本府定会捉拿归案,从重处罚的。”说完了,不仅赏给这名盗匪户籍,还赏了他一顿酒食才放回去。

有个年轻的小偷,被于成龙的差役捉住,送到了衙门。于成龙说:“你只是个小偷,对不对?而且你最近并没有犯过案子,对不对?其实用不着抓你的,你们村的某某,本来是个巨盗,但因为最近没有犯案,都被我饶过了。我的袋子里装着犯罪档案,如果一切陈年旧账都要审理,那不知道要杀多少人才行。算了。你还是回去吧。把我的意思告诉你那些同党,老实做良民就没有事。”这名小偷回乡以后,把于成龙的意思给大家宣传了,确实打消了很多人的疑虑,也震慑了很多人。

于成龙的理念是,强盗都来自于百姓,因生活无着、官府逼迫才挺而走险的。如果官府能体恤他们,给他们一条比较好的生路,强盗是能变成良民的。《从好录》 赞叹道:“人知擒一而民畏,不知纵一而愈畏;人知诛一而民畏,不知赏一而民愈畏。”

保甲治盗

干成见在罗城时,就曾经编制保甲,维护社会治安。在黄州,这个办法继续得到推行。在惩治犯罪时,保甲法往往也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新洲有一名姓喻的大盗,作案累累。于成龙在任的时候,这名喻姓大盗又犯案了,他听说某僧人靠做佛事积累了一些银子,就跑去抢劫。不仅抢了银子,还残忍地把僧人的腿骨打断,在肌肉里撑了根铁筋。事发之后,于成龙通过微服私访,认真调查,终于确定是这名喻姓大盗干的。

于成龙随后便到新洲编制保甲,喻姓大盗知道于成龙的威名,早早地就逃开了。于成龙在村里一个一个地点名,点到喻姓大盗时,问道:“这个人为什么不在?”又点到另个人,问:“这个人为什么也不在?”点完了,他对乡保说:“今天不在的,都给我召集起来,我还要重新点名。”

乡保是本乡本土人,找人抓人很容易,很快就把喻姓大盗找来了。于成龙审查一番,证据确凿,又让人做保。结果,没有人敢保这喻姓大盗。于成龙便下令,将其立毙杖下。

活埋巨盗

《从好录》没有记载“活埋巨盗”这件大事,但其他传记资料中都有提到,这也算是于成龙震慑犯罪的重要举动。

话说有次,于成龙抓捕了九名重犯。他进行了必要的审问,让这些人心服口服,供认不讳,接下来便该处决了。于成龙把九名重犯绑成一串,拉到歧亭镇的一处广场上示众, 在最后关头,于成龙仍然给罪犯们留了一条活路。他对在场的百姓们说:“这九名罪犯, 都是绿林巨盗,罪在不赦,但本府慈悲为怀,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若有本地官绅百姓为他们作保,保证他们以后再不为盗,本府可以当场释放。若保释后他们再次犯法,则罪犯与保户一同治罪。现在,谁愿意出来作保?”

这些罪犯应该都是本地人,有自己的亲或朋友,当场就有两名罪犯被人作保,松绑释放,于大人一向是说话算话的,剩了七个人,没有人肯保,可怜巴巴地等候处决。

于成龙为了震慑犯罪。扬刀立威,就用了一种比较极端的办法。他让人在大路旁边挖了一个大坑,将七名罪犯活埋在坑中,上边垒了一个大坟堆,这还不算,于成龙还在坟堆上竖了一块木牌,上边写着醒目的大字:“黄州府二府于成龙瘗盗处。”

杨二胡子

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也不见于《从好录》,而见于其他传记及民间故事。

有一伙巨盗,到处作案,杀人越货,其藏身地点却极为隐秘。于成龙经过长期的调查,终于查到强盗们平时藏身于某处深山的古庙之中。为了进一步摸清匪巢内部的情况,制定稳妥的抓捕方案,于成龙居然用上了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计谋。

他化装成乞丐,假名“杨二”。以乞讨为名,进入了古庙。正巧他自己生病了,真像个可怜的病乞丐,完全没有引起盗匪们的怀疑。那些啸聚山林的江湖好汉,都是很讲义气的,他们招待了于成龙,给他酒饭吃,还给他治病,真是很够义气。不几天,“杨二” 病好了,盗匪们见他有些膂力,可以充当“喽啰”,就吸纳他入伙,送给他一个匪号叫“杨二胡子”。于成龙当然是假戏真唱,在匪巢中住了下来。

过了一阵子,于成龙摸清了古庙的地理环境,盗匪的人数、实力,相关的犯罪证据,觉得有十分把握了,便借着上厕所悄悄离开古庙,召集藏在不远处的捕役们,简单部署下,没有费太大的劲,就将这伙盗匪全部拿获。

盗匪们被绑上堂来,他们还以为自己的同伙“杨二胡子”侥幸逃脱了呢,抬头一看,堂上的“青天于二府”原来就是“杨二胡子”,当时全傻了眼。于成龙先历数他们的罪状,说明案情重大,无法宽恕。然后又感念他们的招待和治病之情,痛哭流涕,设下酒席,让好汉们好吃好喝,从容上路。砍头之后,又每人赏口棺材,好好安葬了。据说于成龙当时又哭又笑,情绪十分激动,国法和人情在他内心剧烈交战,久久不能平静。

这时候,“天理良心”四个字,就显得十分沉重了。

于成龙的故事在清朝流传较广,记载也出现了差异。上文这个“杨二胡子”的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这里也介绍下:

说匪首姓张,住在深宅大院,伪装成良民、平时戒备森严,不容易接近。他又和官府捕役们有勾结,用行贿分赃的形式,寻求安全保护。于成龙担心直接抓捕会走漏消息,让张某逃走,也不容一网打尽,他就穿上旧衣,化名“杨二”,混进张家做佣人。由于他勤恳小心,很快就取得了张某的信任,让他参与自己的“盗务”, 于成龙很快就摸清了张某这个盗匪团伙的详细情况。

他抽空脱身,回到衙门,召集捕役,只说去捕盗,并不说明去哪里。

到了张某的宅院,呼张某出来相见,然后立即拿下。张某还要抵赖,于成龙说:“你抬头看看本府,我就是杨二。”张某只好磕头服罪。

于成龙拿出几份案卷扔到地上,说:“只要你帮本府把这些案子办了,就可以赎你的罪过。”张某喜出望外,赶紧答应。

于成龙留了几名捕役配合他,没有几天,那伙子盗匪就全部被捉拿归案了。

为“鬼"申冤

黄安县邹彬然夫妇夜里被杀,家财被抢掠一空。天亮后,邹家仆人三长带着伤到县衙报案,黄安知县把邹家左邻右舍十几个人抓起来,反复拷打审问,邻居们连连喊冤,就是不肯招认。邹彬然的哥哥晚上做梦,梦见弟弟敲着他的门说:“我这个案子,只有‘于青天' 才能审清楚。现在抓的十几个人,都是冤枉的。”天亮以后,邹彬然的哥哥到县衙申诉。知县没办法,只好把案件上报给于成龙。

于成龙接案后,先令邹彬然的哥哥画了一幅邹家住宅草图,标明左邻右舍的位置。然后详细调查询问左邻右舍的情况,取得了大量的证据。经过研究,心里大概有了谱。他对黄安县的陈典史说:“你稍等一下,这案子马上就破。”陈典史将信将疑,茫然无措。

于成龙悄悄安排了一下,命令差役将邹家仆人三长单独关押在一个大空房子里,捆绑结实,然后让差役们都离开。当夜,天黑如锅底,乌云密布,阴风怒号。半夜时分,仆人三长忽然看见邹氏夫妇游身血污,披头散发,站在牢门口,两双手伸进了栅栏,口里还大叫:“还我命来!” 三长十分恐惧,以为是鬼魂出现了,忍不住大声求饶说:“不是我干的! 是我哥哥二长和邻居某某把你们杀了,我只是在门口望风而已。”

话音刚落,于成龙和陈典史就举着灯走了进来,这宗血案就算告破了。《从好录》记载:案发之后,黄安县县衙前每天刮旋风,阴云滚浪,天色昏晴。这天早堂,案件审结,立即就“日明风静”。后来,黄安县就传出一句谚语:“鬼有冤枉也来申。”

这个故事的记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文字中也透露出,当时的情形是于成龙设的“秘计”,是利用鬼魂出现的神秘恐怖气氛,逼迫仆人三长说出实话。这个经典故事,后来高度艺术化,在很多戏曲小说中出现,比如《杨家将》中的寇准审潘洪,也是利用了“鬼魂出现”。

以诚求之

于成龙的真正名声,其实就是在黄州府同知的任期内创造的,当时,朝廷对盗案处分很重。如果当地发生盗案,官员首先要被问责。官员们为了保护自己,碰见盗案,往往是既不受理,也不上报。这样虽然能逃过处分,却等于纵容了盗匪。于成龙分管捕查,积极出击,以盗治盗,化盗为民,通过多种手段,不但治理盗案,也为自己创下了名声和政绩。

他捕盗如神,断案如神,微服私访,神出鬼没,忽而严厉,忽而宽容。黄州毕竟是个比较繁华的地方,有舞台也有观众,还有评论员,于成龙的故事也就慢慢传到全国各地。他晚年任两江总督时,其实早就用不着微服私访了,但广大百姓,还是会把所有“白须伟貌"的陌生人当成是微服私访的于成龙。

于成龙手下有一批精明强干的助手。这些人大都有盗匪背景,熟知盗匪内幕,同样也是办案如神。后来于成龙离开湖广时,后任官员请求于成龙把这批差役留下来。但是,后任官员很快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同事,这批差役并不好用,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于是,大家怀疑真正“神”的只有于成龙自己。有人传说,于成龙梦寐之中经常和神灵交往,很多案子都是在神灵的帮助下破获的。

不过,于成龙自己则向人表示,自己办案子并不“神”,只是个“诚”字而已。只要以诚求之,什么复杂案子都可以准确地破获。

(图文整理自:王振川著《于成龙传》,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