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溜须拍马心机重的人(经常说小人溜须拍马)

如何对付溜须拍马心机重的人(经常说小人溜须拍马)(1)

“溜须拍马”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逢迎,对他人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词原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所构成——“溜须”与“拍马”。

“溜须”与“拍马”二词,一个出现于中国中原地区,一个出现于中国北方游牧地区,由于“志同道合”,所以“和亲”,组成了“一个家庭”。

“溜须”之“须”,可不是普通人的胡子,而是指北宋宰相寇准之“须”。寇准,北宋著名大臣,以正直敢言著称,宋太宗时被封参知政事(副宰相)。有一回,寇准向宋太宗奏事,“语不合”,宋太宗气得起身就要走,寇准却敢于逆鳞犯上,上去拉皇帝的龙袍,“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对此,宋太宗深晓寇准乃社稷重臣,心无他私,故“嘉之”,并说:“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把寇准比作魏征式的忠良直臣。后在宋真宗时,寇准得拜同平章事(宰相)。此外,还有一人不得不提,他便是寇丞相的副手,时在真宗朝任参知政事的丁谓。

这便是“溜须”一词的历史由来。

寇准与丁谓的交往,可简单概括为“善始恶终”,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丁谓的小人本性所造成的。

起初,寇准没有认清丁谓的丑恶嘴脸与落井下石的奸臣作风,还曾极力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李沆是什么人啊?他素以“先识之远”而被人颂扬为“真圣人”、“圣相”,看人别说一般,从来都不会错。对于寇准的举荐,李沆不以为然。寇准纳闷,请李丞相指点,李沆说:“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准反问道:“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两人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李沆认为丁某人为人有问题,对于这种小人,不能予以提拔重用;寇准则认为像丁谓这样有才能的人,怎能一直压抑其才,金子终会发光的!显然正直的寇准对丁谓做了错误的判断与估计。最后李沆笑着对寇准说:“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后来丁谓小人得势,入朝为高官,寇准遭到排挤,最终受到了流放,直到这时,寇大人才“始伏沆言”,然为时已晚。《宋史》上说丁谓“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真可谓准确到位,只可惜寇丞相只看到了丁谓的“机敏有智谋”,而忘记了后面的“险狡过人”,致使最终栽在奸佞手中,可悲可叹!

如何对付溜须拍马心机重的人(经常说小人溜须拍马)(2)

回头再说“拍马”。“拍马”的全称叫“拍马屁”,该词源于我国北方养马的游牧地区。由于水草充裕肥美,北方草原盛产名马宝马。熟人见面之后,难免寒暄几句,与中原人见面问“最近怎么样”“吃了吗”等不同,草原人相见往往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并对其马赞扬一番。这是拉近彼此距离、博得马主欢心的极好方式,。

一开始人们的评马话语还算真实客观,但后来不论马之优劣,都会被人拍着屁股誉之为良驹宝马。时间一长,“拍马屁”便逐渐成了阿谀逢迎、巴结谄媚的代名词。后来随着中原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溜须”与“拍马屁”便自然地合成为了一个新的词汇——“溜须拍马”。

溜须拍马,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今社会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官场,几乎时时都可听到下对上、甚至同僚臣工彼此间的吹嘘、奉承。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得势专权,不但普通官员捧他以求高升,就连当朝宰相内阁大学士都对其争相吹捧以求长保高位。大学士冯铨说他“伟略高伊吕,雄才压管商”,首席阁臣顾秉谦更是要自己的儿子认魏公公为爷爷,拐着弯地要给魏氏当干儿子。人都喜欢被赞扬,这是人之本性,但作为领导、上司,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孰是孰非,要了然于心;而对于下属,出于某种诚意,向上司唱几句颂歌也无所谓,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退一万步说,即使需要“溜须拍马”,也要注意一些策略,不妨将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先生的两句话送给大家,或许不无益处:“拍马屁拍到所有人都知道你在拍的时候,你就是失败的”,“不要拍领导的马屁,但要制造浓厚的马屁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