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作业名词解释大全(黄廖版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黄廖版《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详细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现代汉语作业名词解释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汉语作业名词解释大全(黄廖版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作业名词解释大全

黄廖版《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详细版)

第一章 绪论 1. 现代汉语: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3.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4.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5.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就叫作基础方言) 第二章 语音 1. 语音:语音是人类说话时由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2.《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一共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对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 4.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5.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有的语音用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 6.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语言中的重音、轻音就是由于音强不同所致。

7.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决定:振动的次数多,即频率高,发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8. 隔音符号:以 a o 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 9. 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又叫子音。大多数辅音发音时气流不振动声带,少数辅音要振动声带。不振动声带的是清辅音,振动声带的是浊辅音。普通话音节中一共有22个辅音。 10. 声母:传统的分析法把音节里开头的辅音字母叫声母。声母都由辅音充当,发音时多数气流不振动声带,声音不响亮。普通话声母共22个。(21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 11. 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12. 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13. 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先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 14. 鼻音: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 15. 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齿龈接触,但舌头的两边仍留有空隙,同时软腭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气流振动声带 ,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 16.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是清音。(又叫不带音) 17. 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是浊音。(又叫带音) 18. 送气音:塞音、塞擦音发音时,阻碍气流的两个部分要完全闭塞,使口腔中的气流不能流出,当发音器官突然打开时有一股很强的气流呼出,这样的音叫送气音。 19. 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20. 元音:气流震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元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要振动声带,气流在口腔中不受到发音器官的任何阻

碍,只受口腔的调节。元音发音都比较响亮。普通话语音中共有10个单元音(7个舌面元音,2个舌尖元音,1个卷舌元音)和13个复元音。 21. 韵母:传统的分析法把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叫做韵母。可以由一个元音充当,也可以由两到三个元音结合而成;有些韵母由元音加辅音韵尾组成。韵母中不能缺少元音,所以发音响亮;韵母可以独立自成音节。普通话有39个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 22. 单元音韵母:只有一个元音音素独立充当的韵母叫单韵母。普通话语音共有10个单韵母,分为舌面单韵母、舌尖单韵母和卷舌韵母。舌面单韵母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但拼写时要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 23. 复元音韵母:由复元音构成,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即由甲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滑向乙元音,但是这种变化是逐渐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有一串过渡音。按照元音数量,复元音可以分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按照韵腹的位置,复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前响复元音韵母、中响复元音韵母和后响复元音韵母。 24. 带鼻音韵母:由个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叫鼻音尾韵母。普通话语音中共有16个带鼻音韵母。根据鼻韵母韵尾的不同,可以把鼻韵母分为两类,韵尾是舌尖鼻音“n”的,叫做前鼻尾韵母,韵尾是舌面后鼻音“ng”的,叫做后鼻尾韵母。 25. “四呼”:所谓四呼就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的口型分类。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以四呼为标准,普通话韵母分为下面四类:(1)开口呼韵母,韵母开头不是 i 、u 、ü的韵母;(2)齐齿呼韵母,韵母开头是 i 的韵母;(3)合口呼韵母,韵母开头是 u 的韵母;(4)撮口呼韵母,韵母开头是是ü的韵母。 26. 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比起韵头、韵尾来,声音最清晰响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又称介音) 27.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使声音和谐悦耳的情况。韵脚指各句押韵的字。 28. 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 29.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30. 调值: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调值有两个主要的语音特点:第一,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

是指相对音高。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31. 入声:是古声调的一类,发音特点是韵母后面带有塞音韵尾,使它发音时在运维部分气流收到阻碍,因此声音不能延长,听起来特别短促。 32. 音节:音节是有音素构成的语音片段,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汉语中一个汉字读出来往往就是一个音节,但普通话语音中的儿化韵除外。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普通话音节结构最齐全的包括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部分,每个音节至少包括韵腹和声调两个部分。 33. 音变: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声音的变化,也就是说话时音节在一串语流中的读音变化;在共时语流音变中,主要是连读音变,普通话常见的音变有变调、轻声、儿化、“啊”字变读等。 34. 变调: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变化叫做变调。音节变调多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汉语普通话中主要有上声变调、“一、不”变调、“七、八变调”。 35. 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不属于第五种声 调,而是四声的特殊音变。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同词汇、语法都有密切的关系。 36.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原来的非儿化韵韵母可以叫做平舌韵。 37. 儿化韵:是指韵母“er”跟韵母结合(除了ê和er)并使这个韵母发音时带有卷舌色彩的语音现象。韵母er的音节很少,只有“而、二、耳、儿”等几个。但er可以跟韵母结合起来,使这个韵母发音时带有卷舌色彩,这就是儿化韵。它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它跟词汇、语法和修辞都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作用,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38.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语音社会属性的表现。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由其他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如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声调音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音位和音素不同,音素不辨意义。 39. 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

来的。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0. 条件变体:音位有不同的变体,其中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叫作条件变体。 41.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 42. 语调: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 43. 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 44. 意群:从意义上的联系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叫做意群。 45. 重音:指朗读时把表意上需要突出的词语略为加重音量,以吸引听众对它的注意。重音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 46. 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做语法重音,也叫自然重音。 47. 逻辑重音: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而把句子的某些地方读得特别重的现象,叫逻辑重音 也可以叫做强调重音。 48. 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格式,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形式。 第三章 文字 1.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镏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镏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秦朝标准字体。 2.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代时将小篆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就是隶书。但现多指汉隶。其特点是笔画平直、笔势发扬舒展,每一个字都用“挑法”,这种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隶变”。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3. 楷书:就是端端正正可谓楷模的字体,又叫真书、正书,是现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由隶书演变来的,兴于东汉末,盛于魏晋,直到现在仍然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4. 金文:指西周及春秋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青铜称为金,所以得名。 5.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的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是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的文字,是目前所见最早而又成批和成熟的汉字。 6. 表意文字:从记录语义入手,用符号(字形)直接表示语义,造出义符,以义符带音,即间接表音,这种用义符直接表示语义的文字为表意文字。 7. 表音文字:从记录语音入手,用符号直接表示语音(音素或音节),造出音符,凭音符得义,即间接表示语义,这种用音符直接表示语音的文字为表音文字。 8.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10. 草书:草书共有三种: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是就隶书加以变化的,起于汉代;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而来,笔形是楷书的草写,狂草是在唐代产生,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11. 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12. 13. 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根据汉字形体和意义的关系,分析归纳出来的构形规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14. 音素文字:是用一定的字母为书写单位,用字母来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 15. 音节文字:是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书写符号表示一个音节,不同的音节用不同的符号代表 16. 同音字:读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和字义不同的一组字,就是同音字 17. 多音多义字: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并且不同的读音又跟不同的字义相联系 18. 异读词:表示同一个意义的词中的字有不止一种读音 19. 字体:是文字符号的体式,由于书写工具和承载材料不同等原因,一种文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符号体式,既包括历时的不同体式,也包括共时的不同体式。

20. 汉字的内部结构:指一般所说的结构方式或造字法,是构造字形以记录汉语的方式、方法。 21. 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是构成汉字的预置构件,也就是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笔画构成可以独立书写的组成单位,与笔画相比是高一级的构字单位,分为形旁和声旁两种;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字典字书中为了对汉字分类排列以供查验的标目,即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也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 22. 独体字和合体字:是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后归纳出来的两大类别 ⑴ 独体字:指某一汉字只有一个单个形体,由笔画与笔画直接组合而成,不能拆开,分不出偏旁来, 主要来源于由古代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⑵ 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即偏旁和偏旁组合而成的汉字,多来源于形声字和会意字。 不过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字形和结构成分发生变化,有些古代的独体字变成了现代的合体字,有些古代的合体字变成了现代的独体字。 23. 部首:是字书中各部领头的部件或笔画,具有字形归类作用。 24. 笔画和笔顺: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是字形结构的最小单位;书写汉字时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就是笔顺 25. 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一般地说,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 26. 象形:比照事物的形体,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字义的一种造字法。 27. 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符号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一种造字法。 28.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合字表意的造字法叫会意。 29. 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即组成新字的造字法叫形声。形声造字法优于其他造字法,所以现代汉字也以形声造字为主。现代汉字里形声字已达90%以上。 30. 形旁和声旁:形声字总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称为形旁,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但在表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表音部

分称为声旁,声旁的作用是表示读音,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声旁的读音的准确率不高。 31. 异体字:指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其产生原因主要有造字方法不同、方言差异、书写讹变。异体字的存在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只会增加人们的负担,应予以整理。 32. 汉字标准化“四定”:就是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整理,确定明确的标准,提高汉字的规范化水平。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就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定形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标准字形,主要做好整理异体字、整理异形词、规范书写笔顺三项工作;定音就是规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做好规范异读字的工作;定序是规定限行汉字的排列顺序。 33. 义序法:就是按照字义把字分类,较早的《尔雅》、《释名》、《方言》等用过此法。 34. 音序法:是按照字音排列汉字的一种方法。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35. 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顺序。主要可分为笔画法、部首法、和号码法三种。 36. 常用字和通用字:都是对现代汉语的字量进行分类后得出的类别 ⑴ 常用字:指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字,《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常用字2500个, 次常用字1000个 ⑵ 通用字:指除专用字(如仅用于姓氏、人名、地名、译名、科技术语等方面的字)以外的汉字。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 37. 汉字编码:是指把汉字变换成可以输入计算机的代码,即汉字输入码的设计和编制,汉字编码是汉字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可以分为形码、声码、形音结合码三类。 38. 错字和别字:指写的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已字。错别字也可简称错字。 第四章 词汇

1.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部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众多词的汇集,即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2. 3. 4. 5. 2. 词根:表示词的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包括成词语素和不定位不成词语素。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同词缀相对,属于词汇学的构词法范畴,指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 6. 3. 词缀:表示词的附加意义和起语法作用的语素叫词缀,包括定位不成词语素。按照其在词根前后的不同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 4. 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叫不成词语素,必须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可分为两类:定位不成词语素和不定位不成词语素。 5. 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6.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组合成词,有的可以单读成词。 7. 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不过,合的时候是常式,离的时候是变式,变式是一种为了某种语用需要的特殊的表达形式,使用分离的形式可以使表达更加具体明确。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有四百多个,大部分是动宾式。 8. 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可以分为专名和熟语两类,其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 9.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由语素构成。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词。 10. 临时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 11. 缩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可分为两类,简称和数词略语。简称和全称相对,是较复杂名称的简化形式;数词略语是为了使话语简短,使用数字对并列词语的语素或义素概括出来的略语。 12.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音节词又分连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 13.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与合成词相对的是单纯词。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分

为三种,分别是:复合、重叠、附加。 14. 联绵词: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联绵词多是古代汉语沿用流传下来的,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其他三个小类。 15. 双声词: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参差、仿佛) 16. 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连绵词。(彷徨、窈窕) 17. 叠音词: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而成,重叠后仍只是一个双音语速,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猩猩、姥姥) 18.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可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 19. 词义的概括性: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 20. 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群确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 21. 词义的民族性:同类事物,在不同民族的语言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也可以不同,由此而产生了词义的民族性。 22. 概念义: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概念义,又叫理性意义或主要意义。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主要是概念义。 23. 色彩义:色彩义附属于概念义,也可称作附属义。它附在词的概念意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色彩义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24. 褒义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情的赞许、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褒义词。 25. 贬义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做贬义词 26. 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有的具有书面色彩,有的具有口语色彩。 27. 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词的形象色彩往往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28.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两大类,其中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种。 29. 基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其他意义由其转化发展出来。

30. 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的发展转化来的意义叫转义 31. 引申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叫引申义。 32. 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33. 单义词:这是从义项的多少划分的,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34. 多义词:这是从义项的多少划分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彼此间有意义相联的词叫做多义词。 35. 同音词:指语音完全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现象。 36.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同组中 的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 37. 义素分析:义素分析法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和基本方法,它深入到词义的内部微观结构,系统地反映词义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能够较好地说明词义的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对于词义分析的形式化、精确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其步骤是:(1)明确分析对象(2)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应的义素 (3)义素确定后,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 38. 语义场:是语义的类聚,既有共同义素又有区别义素的一组词的相关语义聚合为一个语义场。同一语义场的各词都具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于一个语义场;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义素,表明彼此之间的区别。语义场内部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的特殊义素。 39. 顺序义场:顺序义场的各个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比如:小学、中学、大学。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做循环义场,如:春—夏—秋—冬…… 40. 关系义场:关系义场中的两个词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它们互相对立、互相依靠,各方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如:胖—瘦,整齐—凌乱 41. 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相关语义组成的语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同义词。 42. 反义义场: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的相关语义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主要有互补反义义场和极性反义义场两类。

43. 互补反义义场: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同样,否定A,就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两者之间不容许有非A非B的第三者存在。例如:“生与死”。 44. 极性反义义场: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45. 语境:指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上下文语境一般指该词所处的同一个句子的其他词或短语;情景语境是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46. 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它使用平率高,生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具有稳固性、能产性和全民常用性的特点。 47. 一般词汇: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就是一般词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与基本词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现代汉语一般词汇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48. 古语词:是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可以使语言简洁匀称,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或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49. 方言词: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文学作品中描写风土人物时,方言词用的比较多。 50.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从外族语言语言里借来的词,根据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和构造,可分为:音译、半音译半意译或音意兼译、音译前后加注外来词素和借形(借形包括字母式借形词和汉字借形词) 51. 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是各种职业和某些特殊生活的专门用语。它受社会专业范围的限制,但不受地域限制,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 52. 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它一般是用赋予现有普通词语以特殊的含义的办法构成,具有秘密性。 53.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由于熟语具有凝固定型的性质,人们常常把它当作一个语言单位来用。因而,熟语也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属于一般词汇,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54.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同惯用语的性质相近,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而比惯用语更为稳固。它的基本特征是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其来源包括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和口头俗语。成语的构造类型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等格式。 55.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56. 惯用语: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短语。是一般人所熟悉的现成的固定词组,口语色彩浓,含义单纯。 57.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常使用比喻和谐音两种修辞手法,据此可分两类:喻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 58. 词义扩大:指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59. 词义缩小:指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60. 词义转移:指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第五章 语法 1.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客观存在的;另一个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2.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主要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时间名次、处所名次、方位名词。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仅有语法意义、不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3. 实词:指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和代词等。 4.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5. 句子:指由词或短语构成的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基本语言运用单位,句子前后有隔离性停顿。 6. 语法单位:主要有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它们都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7.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组合规则。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一个指语法学,即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

9.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主要有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在、变化、消失动词、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按带宾语的功能又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10. 及物动词:能带受事宾语或关系宾语的动词。 11.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和能带施事宾语的动词。 12. 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分两类: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13. 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或区别性特征,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 14. 数词: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15.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16. 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17. 代词:能起代替和指示作用的词。与所代替、所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当。可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数词、代副词。 18. 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 19. 叹词: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常用作感叹语。 20. 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常常充当语义成分(格)的标记,标明跟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21.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22. 助词:指附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必须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后头或前头,凡是后附的都读轻声。前附的不读轻声。主要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等。 23. 动态助词:是附在谓词后面表示某一过程中动作变化的状态的词,如“着”、“了”、“过” 24. 语气词:在于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念轻声。 25. 短语:是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言单位。

26. 主谓短语:又有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前面被陈述的部分是主语,表示要说的是谁或什么;后面陈述的部分是谓语,说明主语怎么样是什么。陈述关系用语序而不用虚词的短语。 27. 动宾短语:由有支配、涉及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前面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动语,表示动作行为;后面被动作支配的部分是宾语,表示做什么、是什么。支配关系用语序而不用虚词的短语。 28. 偏正短语:由有修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修饰部分在前面,叫修饰语,被修饰的部分在后面,叫中心语。可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29. 中补短语:由有补充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前面被补充部分是中心语,由谓词充当;后面补充部分是补语,也由谓词充当,起述说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有的补语前头有助词“得”作标志。 30. 联合短语: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项或几项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有时用“和、并、或”等连词表示。 31. 连谓短语:由多项谓词性词语联用,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基本短语调结构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的短语。 32. 兼语短语:由前一动语的宾语兼作后一谓语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得主语套叠,合二为一,形成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的一个“兼语”。有兼语的的短语。 33. 同位短语:多由两项组成,前项和后项的词语不同,所指是同一事物。前项后项共作一个成分,因前后语法地位相同,故名同位短语。 34. 方位短语: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主要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具有名词性的短语。 35. 量词短语: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可分为两组:数量短语、指量短语。 36. 介词短语:由介词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前面组成。介词短语常修饰谓词,用来标明动作的工具、方式、因果、施事、受事、对象等多种语义成分或语义格。 37. 助词短语:由助词附着在词语上组成,包括“的”字短语、比况短语和“所”字短语等。 38. 句法成分:指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即句法结构成分的简称 39. 主语:在句子中是被陈述的对象。按构成材料可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按语义类型可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中性主语。

40. 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 41. 受事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42. 中性主语: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又叫非施受主语。 43. 谓语:在句子中是陈述主语的。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44. 宾语:是位居动语后面,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涉及的对象。按构成材料可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按语义类型可分为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中性宾语。 45. 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对象。 46. 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比较少见,多用于少数特定句型中。 47. 中性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 48.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作定语。从表义作用看,可以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两大类。 49. 状语:是谓语(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按语义类别可粗分为描写性和限制性两类。 50.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的程度和人、物的状态。按语义类别可分为结果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七类。 51. 中心语:是偏正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根据同它配对的成分性质的不同可分三种: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 52. 独立语:独立于是句子的特殊成分。它身在句内又与句内的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无配对成分。它是由于语用或表达的需要才出现在句内的,在意义上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大致分为: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四种。 53. 插入语:独立语的一种。使句子表意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54. 单句:是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55. 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56. 句式:是指依据句子结构上某些特殊结构或特殊标志划分出的句子类型。 57. 主谓句:指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从谓核心看,可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 58. 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叙述人或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因而又叫叙述句。 59. 形容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描写人或物的形状、性质、特征等,所以又叫描写句。 60. 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判断或说明事物的种类数量、时间性质、特点、用途、等等。 61. 非主谓句: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可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和拟声词句。 62. 主谓谓语句:指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63. “把”字句:是指在谓中心词前头用介词“把”或“将”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一种主谓句。意义上多表示对事物加以处置,所以又叫处置式。 64. “被”字句:是指在核心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位“被”的表示被动的主谓句。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65. 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66. 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处于句子核心位置的句子。兼语短语中有前后两个动词,根据兼语前一个动词的语义,常见的兼语句有:使令式、爱恨式、选定式、“有”字式。 67. 双宾句: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 68. 存现句:是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处所段 人或物段;语用上用来描写景物或处所的一种特定句式。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 69. 变式句:在交际中出于修辞或语用上的需要,故意减省了句发成分或调换成分的位置,这些变化了的句型叫变式句。变化前的句子叫原句,变式句可分为省略句和倒装句。

70. 省略句:在一定的语境里,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说话时往往会省去句中某个句法成分,这就叫省略句,可分为对话省略和上下文省略两种情况。 71. 倒装句:汉语句法结构中成分的位置比较固定,可是在一定条件下,句中有的句法成分的位置可以倒过来,如变成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宾语在动词前等,而且原来的主谓关系、述宾关系不变,这就是倒装现象,有这种现象的句子就是倒装句。 72. 句类:是句子的语气类,即根据全句语气语调分出来的类。汉语句子可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大类。 73. 陈述句:陈述事实而带有陈述语气、语调的句子。它是思维最一般的形式,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句子。 74. 疑问句: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句尾用问号。根据提问的手段和语义情况,可以分为四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75. 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禁止,一类是请求、劝阻。 76. 感叹句:带有浓厚的感情和感叹语气的句子。表示快乐、惊讶、悲哀、愤怒、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一般用激昂语调,句末都用叹号。 77.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78. 联合复句: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从之分的叫联合复句,又叫等立复句。可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类。 79. 偏正复句: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和偏句之分的叫偏正复句。可分为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五类。 80. 关联词语: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 81. 多重复句:根据复句结构层次多少划分。有不止一个结构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 82. 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83. 句群:也叫句组,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84.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或标示词语的,标点符号和文字是构成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可分为7种点号和9种标号。 第六章 修辞 1. 修辞:有三种含义,用作名次的“修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二是指修辞知识或修辞学。用作动词的“修辞”则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活动。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2. 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拈”。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名”。 比拟:根据想像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3.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基本要素为本体、喻体和喻词,基本类型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大类。 散句:是指由长短不齐、结构相异的若干句子组成的语言单位。 整句:是指由长度和结构相近的若干句子组成的语言单位。 4. 句式:指具有某种修辞效果的句子格式。相同的句义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任何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修辞效果,在语言交际中,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句式 可分为全式拈连和略式拈连两大类。 9. 10. 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就构成条件看,双关可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大类。 11. 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可分为音仿和义仿两类。 12.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可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 13. 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可分为婉言和曲语两类。 14. 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做对偶。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

15. 设疑:说话时特意把关键性部分暂时隐下不说,以造成疑义,随后在适当的时候补说出来,消除疑义,使语意明了,这种辞格叫设疑,也叫“歧疑”。 16.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法排比两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