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兴衰史(香港电影简史连载-1)
序 章
我们都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一代人
上小学的时候,正是1990年,1995年小学毕业,升入初中至1998年初中毕业。这段时间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国门大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工业文明开始逐步替代农业文明,祖国的南方,香港岛,不仅向内地输送了先进的工业和经济理念,同样也送来了不一样的文化,而最具代表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就是电影和流行歌曲。
那时的娱乐设施和环境自然是非常贫乏的,最早的记忆是看露天电影,《画皮》记得好像是小学二年级,看了好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大概小学4年级的时候,看过《新龙门客栈》,觉得好看的简直要爆,那时候还不知道徐克是谁。后来上初中,香港的流行歌曲开始在内地广泛流行,四大天王火的要命。就这样,香港,一个传奇的地方,用电影和歌曲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从1977年开始,内地的电影院开始放映香港电影,一代人的恐怖电影记忆是从《画皮》开始的。当时的电影发行速度很慢,看到《画皮》之前,各类传言先到,说到处都吓死了人。那时还是露天电影的时代,天要黑透,人要离家,正是聊斋谈鬼的好语境。大家受的教育都说鬼是子虚乌有,但《画皮》却将鬼俱像给你看,于是叫声一片,瑟瑟发抖,要命的还得走夜路回家。那时我们不知道《画皮》是人家1965年拍的电影,而且电影公司有着内地背景。
1980年代后期,我们的观影记忆已没有几部国产电影,大部分都是录像厅的香港电影录像。因为国产电影产量太低,而录像厅港片的更新速度让我们惊讶其电影产量的巨大,是时,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现在的人热衷怀旧,并不是矫情,而是时代变幻太快,迅速有一些东西不可能再重现了,比如录像厅。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像追忆小人书一样开始追忆录像厅时代了。在那个娱乐形式单一的年代,信息交流闭塞,电视节目匮乏,由于有了录像厅的存在,又一代人可以挤在小屋子里,烟雾缭绕。黑暗中的他们虽然看上去寂静,私底下却上演着不比荧幕逊色的恩仇、青春、成长,这是社会的灰色地带。
那真是黄金的十年。美国学者戴维·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里说:“纽约时报影评人对早期进口的一部功夫片有此恶言:‘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当年的辱骂,竟变成今天的荣誉标志。”无数的经典记忆和录像厅联在一起:《英雄本色》系列、《赌神》系列、《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逃学威龙》系列……还有《新龙门客栈》,这部片子一出,看过者奔走相告,说不出所以然,直喊太好看了。这部片子在录像厅里放了很久,——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市场化票房了,可能是录像厅时代最红的电影。
这个时代的尾端,诞生了王家卫。《旺角卡门》没让人记住他,到了《阿飞正传》,几乎是录像厅的毒药,有张国荣、刘德华的电影竟然如此气闷,放到一半就有人喊换片。但总有几个在角落的人为之动容,那丝挥之不去的颓废和落寞,显然不属于录像厅这个环境以及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