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喻透彻(红楼梦中的众口一词和众说纷纭)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小说写人物的言语,既有清楚交代身份角色的,也有虽不交代,但可以由说话内容、语气中看出人来的。这样的言语描写,大多在努力显示人物的个性化特点。但也有一种言语描写,作者会故意模糊言谈者的身份,让言谈者以“众人”或者“有的人”的面貌出现在小说中,形成众口一词或者众说纷纭的舆情状况,从而起到塑造人物、表现情节的特殊效果。《红楼梦》在写这类“众人道”或者“有的说”时,显示出耐人寻味的特殊效果。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第十六集,贾母带了一大群人游大观园。在藕香榭宴席上,贾母让王熙凤搛些茄鲞喂给刘姥姥吃。
所谓“众口一词”,往往写众人趋同性的议论和看法。例如第四十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吃到贾府招待她的美味菜肴茄鲞,不相信这是用茄子作的原料,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这是以众口一词的言语,来强调事实无误。还有第五十七回,湘云发现一张当票却不知是何物,众人都笑道:“真是个呆子,连个当票子也不知道。”这也是在强调,既然众人都知而湘云不知,自然是识见有限,但从侯门小姐角度看,不识此物也属正常。不过更具深意的是,湘云不知的东西,恰恰是邢岫烟已在用的东西,人生的对照意味,就强化了。联系到湘云后来命运的多蹇,众人笑其为呆,更多了一份感叹之意。
正因为众人的趋同性看法往往不是包罗一切的,而是以“众人道”来烘托众人之外的个别人的看法,所以小说的戏剧冲突就发生了,更不用说,有时候戏剧性的效果,恰恰是要靠众人之口把气氛烘托出来的。第二十二回写为宝钗过生日看戏,王熙凤看出其中有个演员长得像黛玉,就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明白,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到了,但不敢说。只有史湘云心直口快,笑说像林妹妹。宝玉急得递眼色给湘云,已经来不及。但小说接下来写:“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这里,众人一致说“果然不错”,是由史湘云的笑说所引发,但史湘云的笑说,是与宝钗、宝玉不说或者如凤姐那样的拐着弯说形成对照的。这样,个别人说话引发整体说的轰动效果,整体说的一致又烘托出个别间的彼此差异,这才是小说写“众人说”的匠心所在。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第十集,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在院中搭了小戏台。王熙凤指着龄官说:“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看像谁?”
同样是第二十二回,大家在贾母处赏灯取乐,贾政因不见贾兰,就问怎么不见“兰哥”。他母亲李纨回说:“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这里的“众人说”,代表的是常情常理,所以判断贾兰为古怪,其实是在说他的性格跟众人不一样,是以众人来显示贾兰的另类。
另一种以“有的说”来描述众说纷纭的状况,如第二十五回写宝玉、凤姐受马道婆陷害,中了魔法,显出病危的症状,小说写道:
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玉皇阁的张道人捉怪的,种种喧腾不一。
这里众人纷纷出主意,其实说明大家对诊治毫无方向可言,也说明这种种主意,其实都落在了常规之内,从而为后面写世外高人一僧一道出手援助作了铺垫。正是从相对于“众人”而言的僧道角度看,“有的说”表面上七嘴八舌,其实却有着本质意义的无能为力的一致性。反过来说,在有的场合,“众人道”的一致性,却也混杂着众说纷纭的可能性。
众人的发声总是在公开场合,这场合与个人间的交谈乃至密谈有根本差异。所以,个人在众人面前的发声或者公开场合的众口一词,就带有一定表演性,未必意味着在隐秘的场合也会有相同的意见,更不意味着众人的内心世界也真这么想。
比如凤姐总希望在众人面前建立自己的威风,并需要在众人中,显示她不一样的聪明、才智乃至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众人面前说笑不断,以给老祖宗消遣解闷的名义,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嬉笑娱乐的中心,让喧腾的众声缭绕着她、烘托着她。而众人对凤姐的实际态度,相当复杂。凤姐常能利用公开的机会,通过半真半假的玩笑,主动出击引导众人构建起的舆情,让周边的人在公开场合来迎合她、夸赞她。至于这样的众口一词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了真实心理,其实是很难说的。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会面后,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仔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第五十一回中有一处描写,就生动展现了凤姐与众人的互动性。
小说本来是说袭人归家缺衣服,凤姐把自己的衣服给了她,又特意显出小气的样子,一面要求袭人来年自己做新衣的时候归还她,一面又抱怨平儿自作主张送衣服给袭人,使得在场的众婆媳们发表一致意见道:
奶奶惯会说这话。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真真的赔的是说不出来,那里又和太太算去。偏这会子又说这小气话取笑儿。
又评价平儿的举动说:
这都是奶奶素日孝敬太太,疼爱下人,若是奶奶素日是小气的,只以东西为事,不顾下人的,姑娘那里还敢这样了。
这种舆情一边倒的称颂,其实是需要打问号的。因为在私下场合或者小范围里,周瑞家的曾经对刘姥姥说凤姐待下人太严,赵姨娘对马道婆说凤姐要把贾府的一份家私全搬回自己娘家去,贾琏指责凤姐贪婪到从油锅里捞银子花。这些,都是与众口一词有矛盾的。凤姐对这样的议论不会不清楚,所以她毋宁顺着别人对她的习惯看法,直接把这种小气在众人面前表演出来。这样做的效果是,既可以让善于迎合的众人形成一种舆情,来纠正私下里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也把自己惯常的小气置于一种玩笑的氛围,使得小气,在凤姐这边似乎成了活跃气氛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她道德上的谴责意义。所谓的“奶奶惯会说这话”,就是把凤姐的玩笑话和过去联系了起来。而凤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吹捧,不但她确实是个说笑的高手,而且,也通过众人似乎很“诚恳”的吹捧,把其中一部分对凤姐不满、曾吐槽过她的人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如此人设,让众人的言语不得不跟着一个主旋律转,甚至在公开场合违心地来吹捧她,充分体现出凤姐的才能——那种操控舆情的才能。(詹丹)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