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1)

咸丰皇帝其实并没有像外界流传的是那样无可作为的无能之辈,至少是在临终托孤这样的权力接班问题上,至少体现出了一位帝王制衡权力的缜密心思和水平。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2)

喻大华讲道,咸丰皇帝是苦命的。的确,咸丰皇帝接过了一个烂摊子。南有太平天国割据,北有埝匪作乱,外有列强瓜分侵略,这样的历史重担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天就移交到了他的肩上,这样的历史安排着实有些不公。

如果说帝国的内忧外患是他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那么他的短命圣祚则是整个帝国的阿格硫斯之踵。

就像唐高宗之死造就了一个女皇的诞生,咸丰之死同样给慈禧留下了充足的历史活动空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咸丰皇帝临终时指派了他最亲信的八名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来辅佐仅五岁的同治。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3)

按照清廷的传统做法,新皇帝因年幼无法主政时,由一到两名顾命大臣来摄政,直到皇帝成年为止。但清初顺治皇帝以及康熙皇帝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皇帝成年再进行权力交接时往往会遇到权臣尾大不掉、权欲膨胀的阻隔。

因此从数字上来看,八个人的庞大阵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权力最高决策机构,而相当于一个议政内阁,即使在未来进行权力争斗也可以尽最大可能性的进行权力的制衡。

这些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随咸丰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的主战派大臣。他们希望废除与英法列强新签的条约。

值得注意的两点是,这八个人里并没有后人熟知的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而八大臣之首肃顺是正在长江沿岸正和太平军激战的湘军领袖曾国藩的朝廷靠山。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4)

在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阶段,恭亲王的身份是清廷与洋人接触的全权代理人,被安排在北京与洋人商谈和约并负责首都治安。但微妙的是,恭亲王的意见并没有全部传达到身处承德的咸丰耳朵里,咸丰皇帝也不准恭亲王踏入承德行宫半步。

咸丰和恭亲王本是同代的皇位继承竞争人,虽然咸丰最终胜出,但两个人在长久的共事过程中因为施政理念的不同尤其是对于洋人的态度上使得两个的关系和合作并不愉快。

而恭亲王的专长就是与外界打交道,咸丰可以说做到了知人善用。

同时在这一点上,咸丰明白不能让这个声望很高的皇帝叔叔成为未来皇帝的绊脚石,必须把他排除在未来最高权力之外。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5)

对八大臣权力的唯一能够有所牵制的是后宫的两位皇后——慈禧和慈安。咸丰在临死之前给了她们各自一枚代表皇权的印章。以小皇帝之名发出的任何谕旨都必须盖上两宫皇后的印章才有效力。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6)

也就是说,谕旨由八大臣拟制,两宫皇后拥有否决权。咸丰可谓对于后事的安排煞费苦心,如果以八大臣为代表的外朝和以两宫皇后为代表的内朝较为团结的话,这样的权力安排可以说起到了效率集群的效应。

然而咸丰忽略了个人意志的因素,这本来是他可以杜绝的。

在咸丰驾崩的最后时刻,慈禧就提出了类似皇后辅政的计划。咸丰以及八大臣虽然没有同意,但并没有被这个请求引起重视。

女性不可主政但并不代表可以不听政,慈禧和慈安都很年轻,在权力的真空阶段,对权力欲望的向往很快使他们达成了一致。

扳倒八大臣,她们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内援恭亲王,一个是外援英法联军。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7)

之所以说要痛打落水狗,就是因为狗急也会跳墙。落魄的恭亲王和两宫皇后在共同利益面前很快达成一致。而最为关键的是恭亲王拥有卫戍京师军队的指挥权。

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对外亲和派的恭亲王在洋人的眼中也是一位理想的外交代理人。此时英法联军刚刚火烧圆明园,军队全部集结在北京皇城外围,虽然中国的最高权力转移与英法联军无关,但对于两宫皇后来说在这一微妙时刻,他们并不能排除外国势力插手的可能性,因此恭亲王成为了这场政变的核心人物。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8)

恭亲王的行动得到了外国势力的默认,政变也在北京和承德之间悄然而至。

肃顺护送咸丰的遗体,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和其他的辅政大臣先行,以便梓宫抵达北京是能迎接送葬。

两位皇太后比肃顺早一日抵京便迅速行动。她们一到北京,恭亲王就带着守卫京师的部队来接驾,当即便拿下了从承德回京的辅政大臣。

恭亲王召集群臣,宣读两宫太后提前拟好的圣旨,宣布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叛国通敌,导致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悲剧。同时恭亲王的弟弟率领一支八旗卫队迅速驰往还在路上的肃顺行队,在帐中将其抓捕。

政变就这样在快刀斩乱麻中迅速结束,肃顺等三人被判死刑,其他五人发配新疆。

北京的朝廷当即接受现实,洋人则继续与新的清廷展开外交谈判。史称辛酉政变。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9)

辛酉政变充足的体现了主谋者慈禧的魄力和手腕。即使肃顺是曾国藩的老师,慈禧也没有因为曾国藩在南方平判而心软。同时在寻找同盟者的眼光上,恭亲王的筛选可谓慧眼称道,在洋人坐观这场中国宫廷内斗的敏感时刻一箭双雕。

可能咸丰预想到恭亲王的反抗和反弹,但并没有想到皇后和大臣的权力结盟。如果没有恭亲王这个政变的枢纽,仅仅凭借两个女性不可能再在中国历史重演堪比武则天的政治神话。

当年汉景帝在选定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为接班人的时候,为了给太子扫清未来障碍,宁可直接杀掉对立刘彻为太子的事上持反对意见却很无辜的大将周亚夫。

这样的心思相信同为帝王的咸丰具备,但咸丰没有同为帝王的魄力。所以咸丰皇帝也无法再像他的祖辈或者像汉景帝那样,创造一个王朝。

与武则天相比较之下,慈禧虽然魄力与手腕上成,但考虑问题显然没有那么周全。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10)

整场政变都没有脱离开北京与承德的两点一线,如果毫不知情并且深受儒家教义影响认同女权不得干政的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太平军短暂达成一致,带领前线战斗的大军北上清君侧,那历史的走向又将是另外一个结局。

这一点上,慈禧是侥幸的,但是她一直懂得一点,就是时时刻刻把小同治牢牢的带在身边。

即使曾国藩反,也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厚积薄发,用在慈禧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只不过她想清楚之后行动异常迅速。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顺势而为之罢了。

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慈禧与恭亲王是如何通过)(11)

这样的女性就是为政治而生,武则天不就是这样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