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

公司大会上,同事得到褒奖,带了高帽,而你只是个陪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碰到下面这些令人困窘的情况:


明明是一个团队一起加班一起头脑风暴想出的点子,最后公司大会上老板只表扬了其中某几个人,自己成了边缘人?


明明和姐妹一起去外婆家,一样懂礼貌地说“外婆好”,外婆却一个劲儿地夸姐妹懂礼貌,而把你当成了隐形人?


明明和闺蜜一起去店里买鞋,服务员一路只跟着闺蜜后面介绍这介绍那,却把你晾在了一边?


......


这些情况不仅我们普通人遇到,公众人物也同样有类似的困惑。


比如最近热播的达人秀节目《奇葩说》,同为哈佛才女的许吉如和詹青云常被网友拿来说事,有些网友感慨道:这么一看,阿詹才是我们的女神啊。

还有网友直接留言:请不要再把两人拿来比较了好吗?都不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人。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2)

詹青云&许吉如


很遗憾,才貌双全的许吉如仅仅走了5期就被两次淘汰掉了,最终留给大家的只有扯不完的非议和更加看重詹青云的网评等。

也就是说,不管她承不承认,在《奇葩说》里败北的许吉如做了詹青云的陪衬。


可能有人要说了,做做陪衬也无妨,想想被陪衬的人肯定比自己优秀,承认现实、坦然接受就可以了。

可事实是,陪衬是一个陷阱,它不只是让你坦然接受这么容易,它像一条毒虫,在你的身体里不断啃噬你的灵魂。


做别人的陪衬,实际上是给自己挖陷阱。


在此,我们给“陪衬”进行了新的解读,那到底“陪衬”是怎么一回事呢?


01“陪衬”的真正含义


陪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本意为衬托,使对方更加突出。

陪衬之所以存在、并长久流传,其原因就是:陪衬是我们大脑中生成的隐形对比,能给人非常明显的主观感受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3)

通过比较,我们更能主观感受到哪个大、哪个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从心理学层次就揭示出:

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物理学上的“参照物”有点类似。

当以某物做为参照时,其他事物才有状态之分。在人的思维结构里,当锁定某物作为参考后,大脑才可以对其他事物做出轻松地判断。


但是,这两种参照有个很明显的区别,物理学上的参照纯粹是设立标准来认知其他事物,属于中性词,但我们思维空间里的对比具有“功利性”,它的特点是:追求主观美好性,更大程度上追求空间和时间上的相邻性


1. 追求主观美好性。


通过陪衬机制的筛选,我们的头脑会形成“哪一个好点,哪一个要差点”这种意识,并自动追逐更好的那个。

这符合我们人类发展的客观需求,比如我们一直遵循的“优胜劣汰”法则;而人类的思维也有追求美好的需求。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4)

面试官面试时肯定会选择自己认为好的那一个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在众多面试中,面试官会选择自认为表现最优的那个,刷掉其他人;买东西时,我们一定会选择自认为物美价廉的那一个,自动放弃价贵质次的那个......


正因为陪衬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并不能依此判断事物的客观正确性,比如面试官最终选定的人并不代表就是最优秀的人一样。


2.更大程度上追求空间和时间上的相邻性。


由于我们的头脑天生就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因此,陪衬现象更容易在相邻空间和时间上的两事物之间产生。


比如我们更容易把参加同一节目的许吉如和詹青云拿来对比,而不是拿许吉如和另一档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李浩源做对比。


由于陪衬逻辑喜欢把相邻时间和空间上的两事物进行主观对比后投向更优的一方,这就导致陪衬会产生很多弊端,特别是对被人当成陪衬的一方,很容易掉进陪衬陷阱里,无法自拔。


接下来,让我们从更深一层认知上看看陪衬具体有哪些弊端。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5)

陷阱危害


02陪衬陷阱里,被人设限,也自我设限


如我们开篇所说,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被当作陪衬,被无情地忽视掉;实际上,陪衬一旦长期存在,弊端远不止这点。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过一个非常逼真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他把随机抽选的实验者分成两半:一半充当看守,一半充当囚徒。


实验一段时间后,充当囚徒的测试者变得极易暴动、仇视,而充当看守的人正义感强,更容易遵守社会公德行事。


而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测试者在测试之前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社会普通人。


这就是津巴多所称的“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也能堕落变成魔鬼撒旦


而这一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环境的诱导因素。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人,会更容易被所处环境诱导而做出相应的行动。


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陪衬”就是制造了这样的一个无形的不利环境,让经常被当作陪衬的人自认为差人一截,即使努力,也冲破不了环境的囚笼。久而久之,便安于“陪衬”这个角色。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6)

陪衬制造的环境,拢住心,走不出它的边界

那么,具体来说,安于“陪衬”这个角色,会带来哪些不利呢?


1. 损坏自己固有的价值模型。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

这说明了人生价值的重要性。有自己价值模型的人,才能在纷繁的人类金字塔里,夯实地基。


但一旦掉入陪衬陷阱里,个人固有的价值模型会受环境影响而遭受破坏,被忽略后容易自我怀疑,随着别人的评论起起伏伏,甘愿人云亦云。


比如明明一起努的力但只有同事受到老板褒奖后,我们除了感觉被边缘化外,更多的是怀疑自己能力弱、与老板价值不同频等......


2. 降低社会认可度,变成“隐形人”。


有句老话说的:

总在别人的眼里找肯定,证明你很自卑。


如果长期被当作他人的陪衬,个体很容易失去自信,总设法在别人的眼中寻找认同感,这不仅降低了社会认可度,更易陷入“自卑”情结中。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7)

隐形人

这在陪衬很明显的多子家庭,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如在桐华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老大罗琦琦经常自卑,执拗地认为父母不爱她,在家里自己就是个隐形人。


3. 丧失个人竞争能力。


长期处在陪衬状态的人,很容易放弃努力,掉进“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也纠正不了大众固有观念”的自暴自弃状态中。


陪衬陷阱里,别人给你设限,自己也在设限。


这势必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在多元的社会里慢慢丧失个人优势。


在小说《陪衬人》中,左拉用很短的篇幅就生动地描写了陪衬人的境遇:


我不知道人们是否能理解陪衬人的境遇。她们有在大庭广众间强装愉快的欢笑,她们也有在暗地里悲伤涕泣的泪水。......她们(贵妇人)任性地糟蹋她,就像摔碎书架上的瓷人儿一样。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8)

左拉《陪衬人》插图:当成陪衬的丑女低到尘埃里

“陪衬人”虽然可以依靠别人为自己争取一点社会价值,但是这种以取欢别人、降低自己的方式最终会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被人当成陪衬了,它都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防止掉进陪衬陷阱里。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034种方法帮你走出陪衬陷阱


为了防止被人当成陪衬或意识到自己被当成陪衬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4种方法,避免掉入陪衬陷阱里。


1. 扬长避短,学会用精神胜利法来转移情境。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拉罗什富科就曾说过一句非常在理的话:

社交场上的信心比机智更加重要


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个场合里被当成陪衬时,首先你要确定“我能做一些动作改变它”,也就是说,学会一点阿Q精神胜利法,没有坏处。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9)

鲁迅笔下的阿Q

例如我们以朋友聚会中的陪衬为例,来具体分析如何利用精神胜利法制胜:


① 认知面对:正视陪衬,如果朋友们聊得正酣,没人搭理你的话,首先承认自己弱势地位,目的是让自己放平心态。


② 情绪移置: 把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你可以暂时离开打个电话或者看看手机里令人愉快的照片和视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找到情绪变高的触发点。


③ 制造“楔子”:将你蓄积的力人为地插入别人谈话的缝隙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缝插针”。你可以寻找某两个朋友谈话的空隙,稍作话题引申而插入进去,降低别人谈话的黏度。

比如你听到某两个朋友在谈论关于买车的话题,你可以在他们谈话中断的空隙,直接插话说:我刚听你们在聊车,巧了,我有个亲戚想买车,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吗?......


④ 深耕话题:把问题复杂化,也就是要多设置相关问题。你暂且不管问题是否够显档次,只要你问了问题了,恰好又是他们在行的,他们肯定乐意抢着或轮流在大家面前回答你的问题。


而只要他们能回答你的问题,那就对了,你顺利把自己拉近了朋友圈中,而不只是像个充数的陪衬人,干坐在一旁。

当然,这种方法适合其他任何让你觉得被当作陪衬的场合,只是在正式场合时,比如公司大会等,需要巧妙制造楔子,比如事后在同事圈里或者向老板汇报时。


2. 建立强大的自信体系。


也许你也同意,人越是落魄的时候,越要相信自己,就像大师罗曼·罗兰说的:

先自己要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0)

同时,也许你也知道建立自信有多重要,但是关键不知道自己如何来建立自信体系。在此,我们不妨试试自信体系三步走:


第一步:分析自我优势。如同人人都有缺点一样,人人都有优点,关键在于你要抓住自己的优点势能发扬光大。

对于经常被当成陪衬的人来说,他的优势可能更多在沉稳、低调或不媚俗等方面。你要根据自己的生性特征找到自己的优势。


比如《奇葩说》里的詹青云,她知道自己答辩风格不能像别人一样有观众缘,但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就是以强大的知识系统来说服别人。


同样是面对辩题“得知前任有新欢,有个鸡飞狗跳钮可以给他们制造一点麻烦,要不要按?”,詹青云可以想到引用金庸武侠剧中的人物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别人想都没想到这点上,更别说灵活运用了。


第二步:严密的思维方式。寻找优势是认知层面,而寻找严密的思维就是思考层面。只有建立严密的思维方法体系,才能让自己的优势和自信变得客观、不盲目吹嘘。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1)

以我们学开车为例,仅仅知道自己上道不慌张还不够,我们需要掌握如何启动、如何平缓移动、如何变道、如何缓慢刹车等一系列开车步骤,思维只有建立在这上面才能行之有效。


第三步:清晰的行为程序。有认知,有思考,那当然需要行动,但是行动一定要有方向性。可以给自己定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让优势化为行动更具保障。


3. 培养博弈论思维。


博弈论本来是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后来经诺贝尔获得者约翰·纳什深钻后,博弈论被引入到除数学之外的其他领域。因此,博弈论思维指的是:


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陪衬现象中,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他人博弈失衡的情况。别人从你的衬托中获得了高光,而你因此失去被人注意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找到对抗点,在这场博弈中获得主动权。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2)

博弈碰撞

我们可以根据博弈论对陪衬双方做如下分析:


A:双方互不为陪衬,各自成为高光点;


B:双方互为陪衬,各自妥协;


C: 对方成为我的陪衬,我成为高光点;


D: 我成为对方的陪衬,别人成为高光点。


根据一般情况而言,双方考虑都从利己角度出发,所以C,D两种肯定不是我们能获得的策略;而最理想的是双方互不陪衬,各自高光,但是通过博弈论我们知道,这种典型的双方利他角度很难在现实中出现;因此,最终能够获得的策略就是双方互为陪衬


如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成为别人陪衬的时候,我们应及早转换到自己能被别人陪衬的点上去


比如和朋友一起买鞋,发现店员一直跟着朋友介绍时,你可以用问询的方式吸引店员的注意,或者以自己以前买过他们家的鞋子来引起注意等等。


正如博弈论研究者王力哲在其书《博弈论》中指出的:

人生是一场接一场的博弈,每一步进退都事关人生成败。

用博弈论思维解决我们的“陪衬”尴尬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4. 建立双向沟通模式。


双向沟通,顾名思义,双方都参与到沟通里来,达到双向信息的顺利交换。

这种沟通方式经常用在父母与子女相处中和企业管理中,但是在我们防止掉进陪衬陷阱时,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3)

比如上课时多提问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

比如在开头我们所提到的外婆夸姐妹不夸自己时,我们可以主动去和外婆沟通,说说一路上的见闻,表达自己对外婆外公们的想念等等,这都会让对方明白,你在尽力让双方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起来。


英国评论家赫兹里特有句名言直接说明了双向沟通的真实含义:

沟通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


也就是说,双向沟通关键在于抓住“听”“被听”两个方面。


在“听”时,我们要多微笑

在“被听”时,我们要多制造互动,比如声音要大、巧妙多提问题。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4)

听和被听

比如文学大师胡适在演讲或上课时就非常注重与大家的互动,常喜欢用幽默的问句激起大家的询问等等。


而我自己对“听”和“被听”这种双向沟通就有深刻的体会。


当年实习时有个同学和我被分到同一个班教英语。我同学上课时爱设问题引学生回答,还善于看学生脸色来点名提问,比如某个同学面露难色,犹豫要不要举手时,她像读懂人家意思似的,就点他来回答。


而我不知是紧张还是太没经验,讲课时只顾自个儿说,根本不会想着和学生互动。

当然,最终的实习成绩截然不同。我同学获得了大家的喜爱,而我仅仅是个“陪衬”的角色。


生活处处是陪衬,如果不是自虐,我们都不想成为别人的陪衬。

幸运的是,即使陪衬陷阱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学学鲁迅笔下的阿Q,自我欣赏就是自我奋发的开始,还记得那句话吗: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要有自我不要做任何人的陪衬(我再也不想被人当成陪衬了)(15)

陪衬导图



结语:


很多人说“我再也不想当成别人的陪衬了”,但陪衬不会因为你这么说了就不存在了,它会像“路西法效应”中的魔鬼撒旦,一直跟在你身旁。

只有你做了,你才会走出陪衬陷阱。我们可以学学精神胜利法、加强自信、学会博弈论思维和建立双向沟通来完善自身,远离陪衬。

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