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评价吴敬梓(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引言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自称是秦淮寓客,为安徽全椒人。《儒林外史》被称之为是我国清代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用辛辣讽刺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现状,揭露出封建社会下的知识分子那可笑又可悲的人生之路。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中鲁迅就曾经说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秉持着公道之心,指出当时的时代弊端,笔触所指的现象仍然存在于学士阶层,用辛辣讽刺的语言描述那个世道的悲惨故事,用曲折委婉的方式来揭露封建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在明清小说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绝对是人们必读之精品。本文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并且按照人物的特征进行作品形象分析,由此希望使人物形象更加清晰的展现给现代知识分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传承作者所传递的精神要领,由此希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士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画像,出场的三百多个人物当中,儒生大约有百来人。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极力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儒生形象,由此可见,儒生形象在小说故事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吴敬梓通过不同的视角窥视着人物的走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境遇和红尘起伏。在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越来越僵化,不仅固化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腐蚀着人们的心灵,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极具生动又辛辣的语言描绘了读书人对于名利的取舍和生活的深刻写照。
这部小说全篇都离不开“功名富贵”这四个字,它也是整个小说的故事核心,全书上下百来号人物无论你是爱慕它还是怨恨它,都必将围绕着它、牵绊着它而欲罢不能。由此作者也从“功名富贵”为出发点描绘着儒林内外的种种世态。
我们常说的儒生,其实是指的是尊崇儒道之说的知识分子,信奉内外兼修,圣道与王道都是他们所推崇的,更是把《孟子》一书中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然而明清时代下的科举制度里,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随着中榜而衍生出来的功名利禄,更是让更多的读书人趋之若鹜,所以说掺杂了些功名利禄思想的儒生们的行为举止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少已经被世道扭曲的儒生形象便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来,那么本文就把众多儒生形象分成两大类进行分析。
第一大类:我们称之为假儒。
假儒又可以分成腐儒和陋儒两类。腐儒和陋儒虽然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腐儒和陋儒之中都不能免的了“虚伪”二字,他们将儒生所信奉的儒家思想都弃之不顾,什么“仁、义、礼、智、信”,“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都被他们抛之脑后。所以他们已经与真正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左不过是趋利忘义的时代丑儿,所以腐儒和陋儒都纳入到假儒的行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腐儒的典型,我们以周进、范进为代表。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对书中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描述肯定印象深刻,作者极力塑造的两个年老而醉心于科考的可怜虫。
出身贫寒的周进知道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为自己争脸,其实这也是他“爱面子”,为了维护这可笑的面子,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是他的家常便饭,但是造化弄人,花甲之年也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童生,这对于周进来说是无比羞耻,让自己久久不能释怀的事。也正是因为世道如此,梅玖和王惠总是找着机会便去狠狠羞辱这个连最低科名都无法取到的可怜虫。屋漏偏逢连夜雨,私塾也决定将他辞退。然而峰回路转,当他得知有几个商人想替他捐监生的时候,他说到:“这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了,就算是我周进以后当牛做马也要好好报答他们对我的恩情。”一朝成名最终中榜摇身一变成了国子监司业,以前挖苦他的梅玖就像鲁迅笔下的小市民形象,见到周进中榜后有极为妥贴的收藏了以前周进作的对联。这种种丑恶的嘴脸也正是印证了科举制度毒害儒生之深,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混乱不堪,更是折射出世态种种炎凉。
另一位典型的腐儒形象便是范进了,长着一副薄命相又荒诞滑稽的他在集市上闹了一出,丑态毕现,若不是老岳父的那记耳光,恐怕是永远要活在自己的美梦当中了。这两个滑稽可笑得像跳梁小丑一样的儒生形象,毫无读书人的脸面,如果说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笔仅仅是对他们的嘲讽,这是不太全面和准确的。作者想通过对于这两个典型的儒生形象折射出众多的读书人在科考之路上的辛酸与无奈,将读书人的脑袋完全钝化,可叹可悲,这不免让人想起鲁迅笔下那可怜可笑的孔乙己,实际上他们是同一类人,只不过孔乙己的结局更加凄凉和悲惨。
再看陋儒,前面我们说腐儒和陋儒都逃不过一个“假”字,而陋儒的“假”体现在虚情假意,自私自利,我们可以说陋儒甚至是时代的取巧者也不为过。他们进行科举考试仅仅是为了向上延伸,为获得功名利禄而奔波。我们以匡超人、牛浦郎为代表。
匡超人家里条件艰苦,但是不忘寒窗苦读,看似是位人物,但是考取功名之后,有了功名利禄傍身便卸下丑恶嘴脸,学会了趋炎附势那一套,原本以大孝子示人的他,抛妻弃子,迎娶美娇娘,听闻发妻发丧也只会惺惺作态。另一位便是牛浦郎,家境贫寒的他为了更够读书而选择去偷钱,发现他人诗集便动了歪心思改名换作牛布衣,转身一变成了个著名的诗人,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被发现识破之后,那是强词夺理,百般抵赖,好歹恶有恶报,遭了报应。
第二大类,真儒。
当然,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不仅有趋炎附势,丑恶庸俗之人,也有德才兼备,有自己的人生信则,看淡功名,寻求一个“真”字的人。既有对于儒林丑类无情的批判和嘲讽,也有对儒林真士的赞扬和肯定。
作者对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王冕进行了改编。不过虽有改动但是王冕的真性情却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更加的洒脱和纯净。“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正是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刻画。虽然出身于田家,但敏而好学的他可以说得上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过却名利却避之不及,追求自己内心的洁净。王冕用自己的作派狠狠给那些丑恶无耻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虞博士也是位真儒,推崇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大道无为”博学多识,光明磊落,古道热肠,中举前担任乡村塾师,过着清苦的逍遥日子,后来家境窘迫时,也是表现出安贫乐道的样子,一句“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他”足可以看出他的洒脱乐观,这倒和苏轼的泰然不谋而合。
再有杜少卿,他可以说得上是吴敬梓本人的化身,豪爽大度,反对歧视妇女和纳妾,仗义疏财,在他身上对于科举制度的厌恶可见一斑,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是众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尽管《儒林外史》中所刻画的真儒形象虽然并非学士们的真实写照,但是正是通过这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假儒们的丑恶嘴脸以及歌颂了真儒们的真性情。
《儒林外史》之所以成为讽刺文学的典范,主要是它用细腻的写实手法来揣度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活动,由表及里地批判和传递着时代讯息,美丑相互映衬,让众人深思。由于《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极具典型意义,我们选择再一次探索它的深层意义,希望对于当代知识分子而言,它能在思想深度上给予无限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