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贯中怎么评价黄家驹(黄家驹的份量有多重)

知音难觅,可遇不可求,你越是煞费苦心地去寻找,往往越不可得,可也许就在某个普通的日子,某个很寻常的场合,那个最懂你的人便出现了。他能听透你琴声中的一切感情,他无条件欣赏你的才华,最重要的是,他愿意陪你一起闯。从互相认定对方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做一辈子搭档,并且悄悄在心里告诉自己,与他共行,此生无憾。

1983年,Beyond成立。1985年,黄贯中入队。1993年,黄家驹离世,两人携手度过了8年光阴。2005年,Beyond解散,自此黄贯中与BEYOND这块招牌再无实质性联系。

黄贯中怎么评价黄家驹(黄家驹的份量有多重)(1)

黄贯中第一次见到家驹,是1984年底,在旺角的运通泰酒楼。当时Beyond的自资音乐会即将开唱,叶世荣请来了学设计的黄贯中,帮助乐队设计海报。家驹说,能不能将Beyond的O字做成发光效果?黄贯中说这可不容易,然而家驹却自信地说,我们肯定可以做得到。这可能是理想主义者黄家驹给黄贯中的第一次深刻印象,排除万难,努力去做想做的事。

我们无法得知永远等待演唱会开唱前,黄贯中刚刚加盟Beyond乐队时的感受,本来设计一张海报就完事了,没想到恰逢陈时安出国,到底该不该顶替陈时安加入呢?在短暂磨合后黄贯中决定留下,这一留,几乎就是一辈子。直到今天,一提起黄贯中,他最响亮的头衔依然是前Beyond主音吉他手。是福还是祸?

按时间和作品来分析,按已知的资料来看,家驹在时,黄贯中从没有动过一丝想要离队的念头,而且很享受这个Team。他之前在高速啤机是玩重金属的,到Beyond之后风格和演奏手法都变了,必然是有点措手不及的,不过他很快就找到了最佳状态,并出色的完成了永远等待演唱会的考验。

一支乐队,配合的默契度至关重要,入队之后的8年间,家驹的主旋律黄贯中的和弦,家驹和黄贯中的双吉他对话,又或是黄贯中的主音吉他配家驹的声线,都堪称天作之合。这一对搭档的作品令多少人爱上了摇滚乐?他们的配合让多少人决定要去组乐队?成蹊相信,这个数字大到难以统计。

最初不如意的几年里,Beyond似乎永无出头之日,然而黄贯中照样咬牙挺了过来。就算全世界都孤立你,我也会始终站在你身后,我之所以如此坚定,只是为了让你感受不到孤独。其实我同你一样,生来孤独。

黄贯中说过,“黄家驹是香港的一个经典人物,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没有他,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是才华挡不住的那种人,灵魂人物,我们只能默默追随。我和他常有共鸣,很佩服他的独立见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一一道出。”

不仅音乐才华卓绝,家驹还像个强大的修复剂,有他在,团队里的一切矛盾都可自然消散。分裂,从他离开后开始。分裂,从Beyond歌迷开始。

Beyond歌迷群体中有大量的“倒中派”,他们提及最多的莫过于1996年的精彩LIVE & BASIC演唱会,你肯定猜到了,导火索就是那首与家驹命运相连的名曲海阔天空。黄家强泪洒前衫,叶世荣悲怆哭泣,唯有黄贯中,他昂起了倔强的头,一滴眼泪也没有掉。

从那之后,黄贯中与铁血、冷酷、无情无义等词汇再也没有掰开过。一个音乐人用音乐的形式向知音表达哀思,结果却得到了如潮的恶评,这不滑稽么?你可知道,那段吉他solo里载有千吨的泪水和无尽的哀思。

对看客的描写鲁迅堪称圣手,看客们在祥林嫂的絮絮叨叨里得到了满足,看客们在目睹别人被杀头时得到了满足,看客们在孔乙己的破落不堪中得到了满足。看客的冷酷和麻木令人胆寒。看客心理,就像强力胶一样粘在某些人的性格暗处,抠都抠不下来。

看客心理是麻木的,而眼下人们的围观心理是可耻的。因为这些人不仅充当了看客,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还要刻意挑错和离间,他们根本不明白也不想明白Beyond和家驹的价值,更不可能关心音乐,只想沿着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一路跑下去。

当你和这些人说,为什么黄贯中一定要掉眼泪呢?这是悲伤的标配么?你没听到那凄厉的琴声么?他们一定会说,我不懂音乐,我听不懂。

1994年《二楼后座》,遥远的Paradise里的不甘怒吼,We Don't Wanna Make It Without You里的如水思念和痛失挚友,爱得太错里黄贯中想念家驹到失控入魔……这些,他们还是会说,我不懂音乐,我听不懂。

当然,在这些人看来,故事、不见不散等写给家驹的作品,其重量叠加起来也统统抵不过一滩眼泪。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两人在灵魂和艺术层面的交融。

黄贯中怎么评价黄家驹(黄家驹的份量有多重)(2)

除了96海阔天空不哭事件,想必你也知道朱茵黄家强事件以及黄贯中剁父事件吧?看客们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猛料,一如既往地追着叮咬,然后四处发酵。

正是这些“歌迷”长期搅动三子这潭水,才使得三人渐行渐远,甚至几次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嗯,这正是围观者希望看到的,因为他们狭隘的认知得到了实现,顺便观看一场兄弟反目的大戏。看,我说得没错吧,他们没啥真本事,没有家驹肯定是一盘散沙……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并不希望三子做出好音乐并获得各界认可,因为他们更希望鸡飞狗跳和无法收场。

相比之下,成蹊实在有点羡慕列侬和麦克特尼,偶尔也会有人闲出屁去研究二人到底谁才是披头士的灵魂,但总体来看,他们的关系并未因为乐队解散和列侬离世受到影响。

就作品而言,列侬是随性不羁的叛逆分子,而麦克特尼却理性沉稳得多,迥异的性格并没有妨碍他们一起创作,一起磨合,一起看着自己写出的歌霸榜。他们欣赏彼此的卓越才华,更明白对方的可贵。麦克特尼这样评价列侬,他是一个狂野、迷糊的天才,是我有幸能一起工作,一起散步,一起交谈,一起安睡的人。

黄家驹和黄贯中的性格也很不同,一个话多,一个沉默,一个喜欢背负,一个喜欢放手,一个理想主义,一个忠于自我,但别忘了,他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热爱着摇滚乐,都向往自由自我,都希望做不违背内心的好歌,面对乱象都敢怒敢言,都是响当当的真汉子。

家驹走后,黄贯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痛,请通过音乐去印证这一点,谢谢。三子遭受质疑时,他扛起家驹的大旗,成了乐队的主心骨,用一首首不带丝毫妥协的作品回馈歌迷,同时也唱给远走天边的知音。他接受采访时很少痛哭流涕,却给人一种感觉,家驹并没有真的离开。

按照惯例,或者遵循大家的阅读习惯,我应该尽量全面地列举黄贯中的微博内容、纹身照片或访谈视频来加以佐证,但我认为没必要,因为列举这些东西总觉稍有不妥,似乎是对他们纯洁情谊的不尊重。家驹在阿Paul的心里重有千钧,是唯一的,是不可超越的,是溶于血液的,打不散也拆不开。

毋庸置疑,在黄贯中看来,曾有幸与家驹并肩进行音乐创作是他此生最大的意义!

黄贯中怎么评价黄家驹(黄家驹的份量有多重)(3)

幸好还有音乐,它不会欺骗我们。家驹霸气的声线,黄贯中走心的solo,无不在告诉听者,曾经有两位桀骜的音乐人在这些作品里相遇过。一辈子的知己兄弟,情谊两心知。

黄家驹和黄贯中,是那个特殊年代里无可复制的绝代双骄,他们默契地合力将音乐塞进你我的心底,然后我们再也没有走出来。

(一些视频和音频在这边无法顺畅发布 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