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女儿又回杭(重回杭州儿福院)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崇远 见习记者 柳依然 陈馨懿 通讯员 杨健

(本文图片由福利院提供)

余依娜扎着马尾,穿一条宽松的卡通连衣裙,她怀孕6个多月,腹部已经明显隆起。白天的光线给她带来了些许不适,雪白的睫毛随着眼皮的闭合微微颤动,睁开时,能看到其中浅棕色的瞳孔。

余依娜是一名先天白化病患者,7岁被父母抛弃,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呆了10年,而后因为获得特奥会轮滑冠军、上央视寻亲,她一次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今年31岁的她,生活已经安定,在找到妈妈之后,她选择带着妈妈重新回到给她新生的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照顾那些和小时候的她一样的孩子,做一名按摩师。

孝顺女儿又回杭(重回杭州儿福院)(1)

“我在这里得到了爱,也想在这里付出爱。”这个马上要升级当妈妈的女生说。

1】曾那么用力抓住父亲的衣角

被抛弃的那一年她7

24年前的那个冬日,是余依娜第一次来杭州。

1996年,父亲带着7岁的她来到杭州,最后留下的是小依娜一个人。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被父亲带“出去玩”,也是最后一次。在这个陌生城市的学校、火车站里,父亲几次想要离开,都被当时的小依娜察觉。少年人是敏感的,即使懵懵懂懂,小依娜都一直紧紧抓住父亲的衣角,似乎这样就能挽留住自己的血脉亲人。

然而一切都显得徒劳。

“你要不要吃泡泡糖?”到了汽车东站,父亲这么问她。

“要!”就这一个字,改变了余依娜今后的人生。父亲让她在原地不要走动,依娜听话地从下午等到了晚上。而那个陌生又亲近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汽车东站的场景在她七岁的记忆里烙印了很久,直到今天,余依娜也能回忆出车站对面院子里有两条大狗。她同样记得有一位骑自行车路过、把她带到派出所的叔叔。

当时天已经黑透了。

“跟我走”,叔叔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把害怕大狗的她带到了派出所。她在派出所度过了一个夜晚。第二天,她又跟着民警,来到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

“那时候也没有想着找爸爸。”年幼的余依娜,很快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在福利院她不悲伤也不心焦,与她而言,不过是多了一群和家乡不太一样的小伙伴,而且这些小伙伴不会因为她全身雪白而欺负她、疏远她。

在这里,有许多患上了不同疾病的孩子,也有人像她一样,白皮肤、白头发。大家似乎心照不宣,都很少说起原本家里的事,也不会想着要找谁。最常聊的话题,就是明天要上什么课,未来想要做什么。

孝顺女儿又回杭(重回杭州儿福院)(2)

小时候的余依娜

2】寻亲18年终于找到家人

母亲哭着抱她入怀时,她说“不恨你”

和福利院其他孩子比起来,余依娜心智正常、身体也没明显缺陷,因此接受的是集体融合教育。像一个正常的小孩儿一样,从小开始,余依娜就是开朗又好动的。她喜欢运动,喜欢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并且闲着无事,还会和小伙伴一起骑上自行车出门溜达。

一个暑假,学校开设了轮滑这门课程,余依娜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同期一起学习的小伙伴挺多,但余依娜表现突出,被选拔进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一年,她赶往黑龙江,拿了一块特奥会轮滑金牌。

孝顺女儿又回杭(重回杭州儿福院)(3)

孝顺女儿又回杭(重回杭州儿福院)(4)

她现在回想起来,这么跟小时新闻记者形容福利院的生活,“是我一辈子都值得珍视的礼物和财产。在福利院里,我交到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生活,就像家人一样。”

这段生活,让她比原来更勇敢,也更坦然:“我不会因为自己的肤色发色而自卑,即使被人指指点点,也不会遮盖或者染发。”

她在杭州儿童福利院的第一段生活从1996年延续到了2006年。17岁,她进了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并且做起了第一份工作——保洁。

余依娜第一个月的工资有八百多,其中五百多投资在了一台“大屁股”的电视机上。两个人的宿舍,只有她一个人住。闲着无聊时,她便打开电视,看她最喜欢的节目。

“说出来有点幼稚,我喜欢看动画片。”她有些害羞地笑了笑。

这个笨重机器,在她初入社会的夜里,播放着《名侦探柯南》,用软糯的台湾口音和紧张的悬疑配乐,代替了母亲的嘘寒问暖,一遍遍抚慰她。

2014年,因为朋友在百度贴吧上发布的一条寻亲贴,中央电视台《等着你》栏目找到了她。这是余依娜第一次被大众所熟知。节目中,余依娜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想为自己离家18年的人生寻找一个答案。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当年10月,通过观众线索以及DNA鉴定,余依娜得知父亲已病逝,并且找到了母亲。

“栏目组给我打电话让我再去一次北京,我有点激动,觉得肯定找到了。”

但真见到母亲时,预想到的话却什么也说不出来。音乐声中,她和母亲相顾无言。

“脑子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爱或恨,在这一秒钟都变成了空白。也许“空白”,才是这将近20年分离的关键词。

母亲哭了,抱着她入怀。

余依娜拍了拍母亲的肩膀,说:“我不恨你了。”

3】为什么又回到福利院?

“我在这里得到爱,也想在这里付出爱”

找到了亲人,余依娜并没有和家人待在一起,而是继续留在了杭州。她曾回过一次老家,但感觉像一个异乡人。“家里变化太多了,父亲早年就已经过世,姐姐也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

离开福利院,余依娜在外辗转多年,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

重回儿福院之前,她在一家美容机构成为了一名按摩师。

2016年春天,余依娜回到安徽亳州的老家。“当时儿福院的一位老师问我,他们在招护理员和按摩师,问我愿不愿意来,能回到成长的地方我非常开心,也马上问妈妈,想不想和我一起去杭州。”

妈妈内心对杭州的感激不知道怎么表达 ,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犹豫一口答应。

于是,余依娜带着妈妈一起回到了她在杭州的“家”。

她在儿童福利院做按摩师,母亲则在福利院做护理员。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余依娜是从儿福院走出去的孩子,“当时听说她正在求职,又了解到她掌握了按摩技能,同时儿福院也正好需要一位给孩子们缓解病痛的按摩师,就将她请回家了。”

每天早上七点不到,余依娜就早早来到儿福院,给孩子们按摩四肢,放松精神。看到这里的孩子,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想用自己的能力,给这些孩子带来爱,因为她也是在这里收获到了爱。

孝顺女儿又回杭(重回杭州儿福院)(5)

“不少孩子都喜欢上了这个满头白发的大姐姐。”工作人员说。

在西溪路850号这个大院里,余依娜出生的家庭,和陪伴她长大的“家庭”奇妙地重合了。

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母女两人平时却相聚不多。“妈妈要和孩子们同吃同住,照顾他们的起居生活,尤其是疫情期间更为忙碌,而我每天也要给七八个孩子做按摩康复。”

但余依娜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她也是有妈妈的孩子了。

去年,经朋友介绍,余依娜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他是我们老乡,在一家幼儿园做电工,性格好又顾家,有时我一撒娇,他就会很认真地来宠我。”

有爱的人,也成为了别人的牵挂,而现在,她的肚子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宝宝。

余依娜觉得,这一切美好得有些不可思议。

她注册了抖音,给自己取名叫“魔女娜娜”,签名是“自信、乐观,认真对待生活”。

在一条晒着结婚证的抖音里,她这么写道:都说婚姻是一场赌注,希望我们都是赢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