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2细节讲解(侏罗纪世界3幕后视效大咖的这些操作你肯定想不到)
今年夏天的大银幕属于恐龙!
自6月10日公映以来,《侏罗纪世界3》唤醒了全球电影市场,更掀起了一场“恐龙热潮”!
30年前,《侏罗纪公园》以惊人的电影科技斩获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
△ 《侏罗纪公园》团队斩获奥斯卡“最佳视效奖”
作为这一经典系列故事的终章,《侏罗纪世界3》再次在影院施展“光影魔法”,让我们享受到了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
30年来始终站在视效技术的前沿、引领电影技术的革命,全因“侏罗纪”背后有一群真正的“电影极客”。
近日,《侏罗纪世界3》的艺术指导Kevin Jenkins和视觉特效总监David Vickery,与国内高校影视专业师生展开了一场面对面视频对话,回答了众多影片视效与制作方面的问题,首度为我们完整揭开“打造侏罗纪世界”的秘籍。
如何让一个延续30年的传奇IP焕发新生命力,从视觉上带给观众全新体验?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黄石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侏罗纪世界3》项目所有主创面对的“灵魂拷问”。
这次故事的最大亮点莫过于——“人类与恐龙共存的新世界”。
为了让这个设定成真,《侏罗纪世界3》在场景数量上打破了全系列的纪录——112个场景!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实景”。
从太平洋西北部到德克萨斯,从犹他到旧金山,欧洲的马耳他、意大利的白云石山脉……拍摄团队全球取景,再在大量实景里融入数字特效。
连线视频中,Kevin和David对片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实现做了详细拆解。
欧文与恐龙开场的追逐戏拍摄于加拿大温哥华北部一片美丽的山区。漫山遍野的大雪竟是剧组到达前一晚才降下来的。
Kevin在设计这个场景时参考了六七十年代西部电影,特别是1969年以牛仔和恐龙为主角的西部科幻片《恐龙谷》。
充满异域风情的马耳他场景,其实大部分情节都在伦敦拍摄:
“地下恐龙黑市”是松林制片厂007号摄影棚里一座大水池改建而来的,但搭建用到的花纹石料都来自马耳他。
拍完“黑市”,这个场地经过“暴力改造”后又拍摄了野蛮盗龙“越狱伤人”的桥段。
让人心跳加速的“街头跑酷”和“摩托追逐”是由两个摄制组、分别在伦敦和马耳他完成的。
明星们在伦敦棚内拍摄动作和特写,克里斯·帕拉特的“摩托逃生”是在一个6x7米大小、时速30-40公里的巨大特制传动轨道上拍的。
之后他的表演会通过骨骼绑定技术“贴合”到第二摄制组的动作演员身上,最后合成进预先扫描好的马耳他街景中。
令人过目不忘的庞大Biosyn总部基地由几部分组成:
圆环形状的数字特效外观,科幻感中透出现代气息;
其中所有实验室都是根据世界各地的真实实验室设计建造;
如果仔细留意,你会发现走廊天花板是琥珀黄色的——这是为了呼应“侏罗纪”系列最具标志性的物品琥珀。
基地内部的建筑、和马尔科姆博士发表演讲的阶梯教室,分别是在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治学院和沃弗森学院取的景。
基地外的原始森林全部是人工搭出来的景。
为配合镰刀龙出场的近景,剧组特地在200多棵树中挑出7棵,把它们“打扮”得像有千年历史的样子,还在周围“布置”了池塘、泥潭……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的翁冬冬老师对片中恐龙的还原赞赏有加:
从整个观影过程来说,最终展现的特效是令人满意、有新突破的。
对比前几部,恐龙种类更多、场景更丰富,细腻度也有提升。
无论是恐龙细部特写,还是与恐龙追逐打斗的画面,都展现了生动真实的特效。
这要归功于《侏罗纪公园3》恐龙物理特效与计算机数字特效出神入化的结合。
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曾经给93版《侏罗纪公园》打造实体机械恐龙,为这一影史传奇打下坚实的基础。
△ 《侏罗纪公园》(1993)
这次导演科林·特雷沃若决定回归初代的“电子动画”(Animatronnics)技术,并要求实体恐龙与现实环境无缝融合。
与演员互动颇多的“陆地史上最强食肉动物”——南方巨兽龙,需要15个人同时操作它的机械实体才能进行拍摄。
新亮相的小迅猛龙贝塔也是实体,它凶残中透着点蠢萌的独特动态,一出场就征服了观众。
劳拉·邓恩饰演的植物学家艾丽与三角龙宝宝有一场感染力十足的对手戏,灵活的机械实体让演员的表演更加真实可信。
片中更多恐龙是通过物理实体与数字特效结合来实现的。
在古生物学顾问的指导下,雕塑师准确制作出恐龙头部和颈部的粘土模型,勾勒出皮肤质感、插上毛发;之后以数字方式延伸恐龙身体的结合处,再用数字特效制作出整个身体。
数字效果必须完美模拟出实体恐龙身上乳胶皮肤的褶皱质感、和各种细腻的变化状态;物理与数字效果的接缝处需要小心调试,直到二者无缝匹配贴合。
影片中让翁冬冬老师和同学们印象深刻的两个“明星”——火盗龙和迅猛龙布鲁,都是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来的。
这次,侏罗纪系列中首次出现的羽毛恐龙相当有视觉冲击力。
艺术家们把火盗龙实体头雕和身体的数据扫描进ZBrush,在数字环境下将骨骼信息“装回”到恐龙体内,让它真正成为有血有肉的“数字角色”;
这些数据会同步给生物特效(Creature Effects)团队,据此打造出可操作的机械实体,最后与数字恐龙结合完成最终的“表演”。
为了更好地呈现恐龙身上的羽毛效果,David团队在Houdini软件中开发了一整套被称为“翎羽”的羽毛系统!
它能模拟出羽毛在雨、雪、冰等状态下的表现,给了艺术家们巨大的创作空间和灵活性。
创造迅猛龙布鲁的过程同样艰巨。
布鲁的皮肤会在不同光线照射下,呈现出蓝色、绿色、棕色、灰色等的微妙变化;
所以剧组在片场都会带着一个全尺寸的迅猛龙头部物理照明参考模型,记录不同光照环境下的数据,然后在数字环境中复现皮肤质感和色彩状态。
David还特别强调了“眼睛”对于“恐龙微表情”的打造、和传递恐龙情绪的重要性。
眼睛表面反射的光线呈现出深度与情感。
如果你不相信它的眼睛,恐龙就不可信。
一切尽在眼神里了。
30年前的《侏罗纪公园》为整个系列奠定了“审美体系”,规范了“侏罗纪美学语言体系”。
科林导演是这一审美体系的忠实粉丝和头号拥趸。
在拍摄设备上,导演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手中借来了当年拍摄93版《侏罗纪公园》时那台“老”Panavision摄影机,完成了新影片部分片段的拍摄。
△ 93版《侏罗纪公园》拍摄现场
△ 《侏罗纪世界3》拍摄现场
不仅如此,这次他还选择以65毫米和35毫米胶片还原复古的质感。
为捕捉到夜景的细节,本片夜间部分采用的是Panavision DXL拍摄。
影片画面中带着点颗粒感、还有一层木头纹里质地的复古风格,让观众仿佛瞬间重回“恐龙梦开始的地方”。
这种“走心”程度,大概就是艺术家们对初版“侏罗纪”的最大敬意了吧!
身为侏罗纪背后的“光影魔术师”,Kevin和David对电影前沿技术也有不少探索和经验积累。
在视频连线中,两人就分享了对当下行业最火话题——“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的主观感受。
Kevin在《侏罗纪世界3》堪景过程中用到VR头显做360°场景记录和还原,极大地提升了堪景效率;
David则更看重“数字置景”的灵活性,以及LED带来的光照优势。
但两人同时认为,“虚拟制片”不止限于LED影棚和引擎,而是一整套数字化拍摄制作方法,以及它们带来的工作方法、制片管理方式、甚至是制片思路的变化,它让电影创作的决策过程进入一种新的平衡。
而且,虚拟制片未来是否能融入好莱坞的成熟制片体系?如何融入?这些都还未可知。
无论如何,虚拟制片和其他一切电影所用到的先进工具一样,是为讲故事服务的,需要用对的工具来讲对的故事,才能从中获取价值。
除了影视行业趋势,两位视效大咖还分享了自己的入行经历、职业规划、以及加入《侏罗纪世纪3》项目的过程。
最重要的,他们在视频连线中面对面传授了多年来自己在影视行业沉淀下的从业经验,甚至是一些电影人的人生感悟。
“科技与人的关系”是贯穿侏罗纪系列影片的主题,也是电影行业百年的主线。
30年,我们通过“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见证了影视技术的每一步发展、和电影行业的每一次革命。
从第一次让我们震惊的恐龙画面;
到今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构建的“人龙共存世界”;
“侏罗纪世界”已经不止是属于大银幕的故事,它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平行宇宙”和“另一个次元”。
正是得益于幕后众多艺术家才华与心血的投入,我们才能在电影院中,见证技术与想象力飞跃的“影像奇迹”。
如今,伴随着上海等地电影院的陆续复工,久等的影迷们,此刻不妨呼朋引伴,加入N刷《侏罗纪世界3》的行列,一起去目睹史前巨兽的风采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