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贡献(四头八面的炎黄始祖黄帝是如何从人变为神的)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最近由于怀孕了,干活越来越没有心力啦,后面文章估计大多数就靠好基友们支撑了,这篇文章是我的好基友知北游写的,希望你们像喜欢我一样喜欢他。
黄帝是凡人吗?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还真有点儿纠结,因为这个牵扯到古人的观念的问题。
首先,得弄清楚“黄帝”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才好继续说。
杨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导论》的第五篇里,早就指出来“黄帝”来源于“皇帝”,也就是“上帝”,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在殷墟卜辞中,有“帝”、“上帝”、“下帝”,看不到有“皇帝”的称谓,最早见于出土文献的资料的,是西周中期的《师訇簋》铭文(《殷周金文集成》04342),里面说:“肆皇帝亡旲(斁),临保我氒(厥)周”,可见“皇帝”一词很可能是周人的发明。
师訇簋
“皇”是个形容词,有伟大、光明之类的意思,看看《诗经》里经常用“皇”作为赞美上帝的词汇,比如“有皇上帝”(《小雅·正月》)、“皇矣上帝”(《小雅·皇矣》)、“上帝是皇”(《周颂·执竞》)、“皇皇后帝”(《鲁颂·閟宫》)。在《尚书》里也能看到,如“皇帝清问下民”(《吕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召诰》)。
所以“皇帝”的意思就是“伟大光明的上帝”的意思。
因为“皇”、“黄”古音同可通假,所以“皇帝”也会被写作“黄帝”,这个写法最早大概要数战国中期齐国的《陈侯因齐敦》铭文(《殷周金文集成》04649),上面说“绍緟高且(祖)黄啻(帝)”,这个“黄帝”就是“皇帝”。
可见,“黄帝”一词本来就是对上帝的一种赞美的称谓,或者说它是一个神的尊称或敬称,所以单就“黄帝”这个词来说,他准定不是凡人,而是神,而且是最高的至上神。
但是事情总不能说得这么绝对。
陈侯因齐敦
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曾经详细论述,殷人的“上帝”观念和周人的“上帝”观念是不同的,殷人的上帝是有意志的一种人格神,同时又是宗祖神,其至上神(上帝)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同时指出殷墟卜辞中的“高且(祖)夒”就是帝喾、帝舜、帝俊,他就是殷人的上帝兼高祖。
那么在殷商人的观念中,皇帝绝对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而是确有其人(或神),自己就是他的子孙。
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们的“黄帝”就是高祖夒,也就是帝喾、帝舜,《山海经》里写作帝俊,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编排历史,把黄帝、帝喾、帝舜分化成三个人,而且逐渐都历史化为人间帝王了。
周代则把“上帝”和“天”等同起来,认为上帝是天的化身,开始变得很虚化,而且对天的权威产生了各种的怀疑。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就是根据《史记》,殷人和周人都认为自己是帝喾的子孙,帝喾的妻子有娀氏简狄生了契是殷人的祖先,另一个妻子姜嫄又生了后稷是周人的祖先,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周人最初的观念里,他们的上帝也一定是帝喾,也是他们的高祖。
至于说黄帝名“轩辕”,那是战国时期的人对于天文星占学的附会,根本就不可靠,或者说并非是古传。
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学说大兴起来,其中有一项就是用五帝配五行、五方、五色,好了,炎帝被说成是“赤帝”配在南方,中央呢,正好有个“皇帝”也写作“黄帝”,所以就拿来当了中央黄色的帝,就铁定被写成了“黄帝”。
因为五行学说在战国中后期的广泛影响,“黄帝”这个写法就这么大致确定下来,可是仍不能避免古书里混用,比如《易经·系辞》里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义·声音》则写作“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黄帝”就是“皇帝”的另一种写法,是一个神的尊号,指的就是上帝,他就是卜辞中高祖夒、传世典籍中的帝喾、帝舜、帝俊。商、周时期人们的观念认为上帝也是他们最远的祖先,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称为“高祖”。
那么古人的观念里就是:黄帝本来是神性、人性兼有的神,既是最高神祇也是最高祖先,他是许多方国氏族的始祖,这种情况,大概类似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他是最高神祇,却又能和凡间的女子媾和生出一堆英雄来,这些英雄常常就是一些国、族的祖先。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
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3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