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恢复了往日热闹景象(不少野外生灵重回市民视野)

慢慢恢复了往日热闹景象(不少野外生灵重回市民视野)(1)

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在六合区的野外被放归自然。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野猪“进城”的频率创近年之最,监控探头捕捉到了獐、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身影……近年来,市民们欣喜地发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一些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野猪“进城”频率创近两年之最

11月1日晚上7点半,建邺区西城路与怡康街附近出现了一只野猪,在大街上一路狂奔。一个多小时后,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赶来,用麻醉枪控制住了野猪,然后将它带回设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内的江苏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做进一步的观察和体检。

这已是救护中心今年救护的第17头野猪了。近两年来,南京野猪“进城”的频率创下了近年来之最,甚至还上了央视和热搜。

去年10月5日,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兽医们从雨花台区某医院救护回一头鼻子受伤的雄性野猪。

去年10月29日,一头通体黑毛的野猪,冲进了建邺区一家奶茶店。

今年11月6日中午,一头野猪窜进玄武湖景区,痛快地游了个泳,然后又上岸来了个“环湖跑”。

11月8日清晨,南京中山植物园工作人员拍下前湖中,两大一小三头野猪正在“冬泳”的画面。

专家们猜测,这和野猪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救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月龙分析说:“南京周边有老山、牛首山,城市里也保留了很多好的自然环境,如红山、紫金山等山体,另外,园林、绿化等环境也在改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常青也认为,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强,加之野猪旺盛的繁殖能力,野猪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如何才能让这些“进城”的野猪与人类和平共处?今年1月19日,救护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为之前在南站附近救助的一头腿骨骨折的成年雄性野猪“1128”,背上量身定制的太阳能GPS,然后把它带到老山放归。今后它的活动路径和行为特征,将被纳入一项名为“城市里的野猪活动监测”研究课题,这也是国内首次开展这样的研究。

市民积极参与,今年已救护656只野生动物

野猪只是我市近年来救护的野生动物中的一类。随着市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位于红山森林动物园内的江苏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也越发忙碌。

这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救护中心,分为诊疗室、化验室、饲养区等区域。在这里,每一只被送来的野生动物都有专门的救护档案、治疗和康复计划。所有人员像急诊科医生一样24小时待命,他们不仅拯救每一只受伤、生病、迷途、被弃养的动物,还要帮助它们恢复健康和自信。2016年—2020年,该中心共收容救护禽鸟、两栖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共计160种9023只(头)。今年以来,该中心共收容救护各类野生动物共计97种656只(头)。

经过治疗康复,符合放归要求的野生动物会被放归,重返大自然。2020年5月24日,一只极危物种玳瑁海龟和一只濒危物种绿海龟被护送上“专车”,前往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到它们大自然的“家”;今年1月6日,一只食物中毒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经过救助康复后在六合区龙袍湿地被成功放飞;今年4月22日,一只因为撞到玻璃幕墙不能飞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雕,被市民救助休养后,戴着GPS重返山林。

放归活动如今已经成为我市一项常态化的特色公益环保活动,吸引了市民积极参与。今年春天,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常态化开展“助它重返自然”救助动物放归仪式。与此同时,红山森林动物园先后与复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为放归的貉、白尾海雕、苍鹰、野猪、獐安装GPS定位器,追踪它们的野外活动,了解其活动轨迹、作息规律、行为习性等。

多部门联手,为野生动物撑起“保护伞”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样化。

2019年,市绿化园林局启动了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监测项目。截至目前,共布设红外相机142台,覆盖全市8个区,共监测到64个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物种有8种,包括獐、貉、鸳鸯、白鹇、日本松雀鹰等;属于江苏省重点保护物种的有14种,包括猪獾、黄鼬、刺猬、喜鹊、画眉等;其他物种均属于“三有物种”,即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今年4月22日,由南京环境资源法庭、西南低山丘陵区域环境资源法庭与红山森林动物园合作建立的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实践基地揭牌。三方联手开展对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的深度合作,以及深度普法工作。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森林环绕,生活着世界各地珍稀动物260种2800余只。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动物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教育项目。今年4月22日,红山森林动物园“多样星球自然学校”揭牌,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学习,树立起保护、敬畏自然之心。

我市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救助,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关注。去年,CCTV13《新闻30分》栏目和央视频先后对“江苏南京野猪为何频繁进城”“如何救助野猪”“关爱动物,我当饲养员的一天”等题材进行专题报道,不仅在国内引起反响,也在欧洲、拉美地区广泛传播。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白亚丽 陈园园

来源: 南京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