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

#让世遗活起来#

璀璨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中,有多得数不完的东西可以去欣赏和研究,而雄伟的古建筑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古建筑里面,要说哪个古建筑最为壮观、最为庞大、历史最为久远,那么就非“万里长城”莫属了!

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以其蜿蜒辽阔,驰名中外,成为现在著名的旅游景点。

对于长城,不太了解的历史的朋友们,可能对其修建时间和功能太了解。而对一些愿意看古代历史方面知识的朋友来说,他们会知晓长城是古代时期军事方面的重要建筑。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1)

但是长城作为军事的重要建筑,在古代时期真的可以抵御外敌吗?

要研究这个问题,要先研究长城的历史,长城究竟是怎么而来的呢?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犬戎部族便频繁的侵扰统御中原的西周政权。为了方便对付犬戎,所以周王朝建起了烽火台和列城,以方便传递军情。另外,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2)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秦始皇为了维护和巩固国家安全,采取了很多的防御政策,其中就有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3)

公元前215年,将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修筑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有一万余里的长城,也在后来普遍被叫做万里长城。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随之终结。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4)

隋朝时期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就把修筑长城、巩固边防,视为重要国防政策。

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

据史书记载,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唐朝时期,虽然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5)

宋朝时期,修建了一段西起山西省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的长城,这段长城叫做“宋长城”。

而到了明朝时,几乎每个皇帝都对长城进行大面积的修筑,明朝前期和中期主要是为了抵挡瓦刺,鞑靼的不断兴兵进犯。到了后期主要为了抵御后来兴起的女真族,明朝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

到了清朝,虽然清朝的长城规模和地域跨度,跟以往历朝历代相比,清朝长城相对较大,但是其作用却大有不同,清朝的长城多数用于对内进行镇压起义,针对内部而对外,作用单一,较少提及。

说完了长城的历史,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长城真的可以抵御外敌吗?

答案是肯定,纵观历朝历代除清朝长城的目的有些特殊外,长城基本上都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存在的。

在修筑关城隘口时,选择在两座山的峡谷间和平原上的必经之地修筑,这样既能控制住险要,又可以节约兵力和建筑材料。

城墙是防御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样建于高山和平原的险要之处,依照其具体的地形和具体的防御功用进行修建,在平原的时候或是在重要的关隘之处就会将城墙修筑得高大且坚固,在高山的险处则将城墙修筑得较为低矮。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6)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置墙,其作用是为了防止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垛口墙上部设有瞭望口,下部设有射洞和镭石孔,是为了观察敌情和敌人来袭后射击并滚放镭石之用。

不光如此还建有层层障墙,为了防御住通过登墙而进攻的敌人,到了明朝将领戚继光这里,长城的防御工事又有了重大改进。

在城墙顶上设置楼台,是为此驻守的士兵储存兵器和衣物和粮食,经此改进后,使长城的防御的作用有极大的加强。

还有在长城中还有大量的烽火台,其目的是为了传递消息和查看,当有敌情发生时,燃烟与所在的驻军进行联系,驻军在看到燃烟时,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有效的进行防御来犯敌人。

可以说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7)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从事实来看,长城的存在的意义确实是十分重大的。但是有欧洲的学者却表示,正因为长城的存在,却把他们给害惨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在先秦时期,长城还未完全的修建起来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域是不适合耕种农作物的,所以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抢掠其他民族的物资在求生存。

所以就盯上了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区,他们时常南下进行掠夺,因为他们的骑兵是非常强劲,经常是来的快,去的也快。这么强大的骑兵在过去一段很长时间成了中原各国的麻烦。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长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而最为神奇的是,这条秦长城,居然与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基本吻合。

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气候上,秦长城都确立了农耕与游牧的分隔线。 从此,匈奴不敢来犯,有了稳固的边疆,内部才能安心搞发展。

到了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战事不绝。 而在北方,冒顿单于领导的匈奴族,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势力。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8)

公元前201年,冒顿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城,韩王信叛变,意气风发的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不料却在白登山被围困整整七日,最后还是用珠宝首饰拉拢了冒顿的老婆阏氏,借枕边风说服了冒顿撤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打不过人家,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抚慰边境,从此一个个汉室公主和大批金银细软被源源不断地送去了匈奴。

公元前166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突破长城,南下侵扰,飞将军李广镇守边塞,抗击匈奴。

西汉初年,战火方熄,社会凋敝,正是依托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以及汉文帝提出的屯垦戍边政策,汉王朝才勉强守住边疆。 没有匈奴侵扰,中国才得以出现繁荣一时的文景之治。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9)

有了四十年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才有了时间和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来思考正儿八经对付匈奴的问题。

确切地说,长城阻止了匈奴骑兵的任意出入,汉朝才有安定的环境发展经济、繁衍人口,有了国力强盛的后盾,汉武帝再也不肯继续忍让匈奴的嚣张。

公元前2世纪,居住在敦煌一带月氏族被匈奴所败,向西迁移,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去联合月氏,夹攻匈奴。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10)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内乱,张骞再度脱逃,这次还带上自己的匈奴妻子一起回到了大汉。

张骞出西域,虽未能达成最初的目的,但却意外打开了“丝绸之路”。不过,丝绸之路来得没这么快。

张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总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几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从长城多个关隘出发,深入草原,进击匈奴,收复河套平原。

接着汉王朝西迁近十万人屯垦戍边,并沿着长城修建多个塞城,长城的防御体系升级,基本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退匈奴,夺取河西走廊。

汉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长城,设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匈奴远遁,汉武帝开始着手修缮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并将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罗布泊境内,汉王朝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11)

有人说长城是闭关锁国的标志,其实修筑长城的本意从来都不包括自我封锁,而只是一种应对侵扰的无奈之举。

西汉的晁错在《论守边备塞疏》中说到: 胡人往来转徙,飘忽不定,总是在我守备力量薄弱的时候,入境劫掠。若不救,边民会因绝望而投敌,若是去救,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却不一定追得上敌人。如果退兵,则敌人又来,如果不退,则耗费巨大,难以支撑。长此以往,国将受累。

所以,面对掠夺成性、来去如风的草原游骑兵,没有比建一堵墙更好的方法了。

长城,一方面作国家领土边界的象征,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无异于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为远离行政中心的军事设施,不但能有效阻拦草原骑兵的战马,还能为远征军提供依托,使其进可攻,退可守。

另外,随着修筑长城而来的屯田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大开发,有效地充实了边境,激活了偏远地区的生产活动。

在战乱平息的年代,长城关隘还为边塞上的民间交易提供了一个可靠且稳定的场所,大大促进了贸易往来。

匈奴败退后,汉武帝所修筑的河西长城则成为保护丝路商旅的核心力量。这条长城的存在不但不是闭关锁国,反而是一种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姿态。

长城真正起到防御作用了吗(长城到底有何作用)(12)

由于万里长城的高大的城墙阻挡住了游牧民族的铁骑,再加上汉朝的军事打击,匈奴政权瓦解,其余的匈奴人为了生存下去,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能转变方向。开始向欧洲进发。所以说在一些西方学者的眼里,秦始皇简直就是一个狡猾的帝王。他把自己的领地牢牢的圈住,却将危险推向了欧洲。

也就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一支来路不明的东北亚游牧匈人不断入侵罗马,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据猜测,这支匈人很可能是被汉王朝打败的匈奴后裔,如果真是这样,那匈奴部族也是相当可以,走哪儿灭哪儿,直接影响了中亚、西亚、欧洲、中东多个地区的格局。 可以说,长城的出现改写了半个世界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