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子效应(单独吹竽带来的)

从2015年开始,吉林师范大学推行考试及评价改革,改变以往期末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变为全过程考核考试方式的改变、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评价格局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吹哨子效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吹哨子效应(单独吹竽带来的)

吹哨子效应

从2015年开始,吉林师范大学推行考试及评价改革,改变以往期末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变为全过程考核。考试方式的改变、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评价格局。

要每一个学生“单独吹竽”,避免“滥竽充数”。短短一年,考试评价改革就让全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实现了“倒逼”效应。在考试评价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围绕教师、课程、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2015年,全校4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一年,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有350人次,应届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改革考试形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习惯

“经过高考历练,能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都很聪明,而这种聪明有时反会误了学生。”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夏维波说。

夏维波所说的这个“误”就是指以往有些学生平时不用功,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复习几天也能达到及格成绩。

由于传统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对学生不能形成学习压力,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大学生在应该学习的时候却放松了?现有的考核方式是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学得怎么样就看一张卷子?能不能用一种外力,引导他们养成学习习惯,获得技能技巧?为了寻找这种“外力”,学校教务处开始了广泛调研。

2015年,经过反复酝酿的考试改革开始“试水”,而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宗旨的传媒学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很快出台了《传媒学院考查课程评价办法》,《办法》的核心就是要每一个学生“单独吹竽”,避免“滥竽充数”。

传媒学院具体的评价原则是,考核方式必须符合课程的本质形态。知识类课程要采用试卷考核方式,艺术类课程要采用作品考核方式,技术操作类要采用操作测试方式,技术应用类要采用作品考核方式等等。其中,对于功能单一的课程,必须采用个人专项能力过关考核形式,不采用小组考核。

在赋分方法上,学院规定由两位考官或考核小组联合赋分,取平均分。课程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的形式。特别的,学院实行考官制度,实现“教考分离”。学院聘任校内或校外专家担任课程评价考官,任课教师不得担任自己学生的考官,以保证评价的严格性和客观性。

这样的评价机制改革一实行,遭到了部分教师、学生的反对——出题、批卷,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有些教师教学压力更大了;学习、备考,学生的压力陡然增加,学生们难以适应。

面对学生的反对,学院还比较容易做工作,但对教师的反对却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教师才是考试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初衷,改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改革评价手段——综合考核改变“唯成绩论”

对学生和教师中出现的反对考试改革的声音怎么办?学校经过深入研究后,出台新规,明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考核方式,阶段性考试的形式可以是一次试卷,也可以是一次小论文,甚至可以是一些读书的心得体会。不论什么形式,只要能够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理解掌握能力,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可以。

考试方式的改变、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评价格局,从“唯成绩论”变成了综合考核。改革“旗开得胜”,传媒学院的经验也在其他院系慢慢推开了。

“旅游管理”是吉林师范大学的一门特色专业课。改革后,教师对该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在课程评价形式上进行了大幅调整。此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占有重要比例,如今,旅游管理课程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就由教师带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以往的考试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现在可不行了,必须踏踏实实深入思考,才能取得好成绩。”大二学生赵梦笔说。

“二维动画制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对这门课程的考核中,学生们直接上机答题,按照电脑指示,当场制作二维动画。授课教师魏国强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样的改革,好像把学生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熟练掌握技能。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考试改革和由此衍生的评价手段的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明显变化体现在越来越浓的学习气氛上。”学校招生办主任丁志强说,“刚刚开学,学校图书馆和食堂就挤满了读书学习的学生。在以前,这是以往期末才会出现的情况。”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解人才培养“密码”

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只是吉林师范大学教学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教师、课程、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与改革,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2014年6月,在国家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吉林师范大学迅速制定了《关于部分专业群试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和多年人才培养经验,从相近的非教师教育专业中确定了传媒艺术、环境生化、信息物理、经济管理四个专业群27个非教师教育专业为先行先试专业。经过几年的摸索,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声有色,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风生水起。

近年来,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通过开展名师面对面、名师大讲堂、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教学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等各类活动,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让毕业生到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传媒学院借助学校搬迁新校区的机会,新建了演播厅、广播级录音棚、广播直播模拟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运动捕捉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摄影实验室等26个专业实验室。借助这些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水准的设施,使教学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总结制定了适合专业发展的学生实习实践体系,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一共要参与三次实习,前两次实习让学生对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经过实战检验后回到课堂弥补知识的不足。再经过大四一学年在酒店里的顶岗实习,学生基本达到了行业的要求。走出校门就能工作,使学生受益匪浅,全程参与实习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马春宏说:“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任重而道远。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