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作为忠臣和叛徒合为一体的他)


施琅(1621 ~ 1696年), 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 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曾德,然而曾德在郑氏军中地位较高,虽隶属于施琅部下,无论犯法与否,施琅都无权擅自将他处斩。于是,郑成功盛怒之下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人牢中。施琅被捕后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陆,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怒之下于七月间把施大宜、施显处斩,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

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作为忠臣和叛徒合为一体的他)(1)

施琅斩曾德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他之所以力主收复台湾,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统一,认识到只有使“四海归一”,才能使“边民无患”。后来,他几经周折,说服清廷不可放弃台湾,最终使清廷下决心在台湾设府建制。施琅为实现收复台湾的理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评价。

第一,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郑氏政权已无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执朝鲜事例”,“称臣纳贡”,“世守台湾”。如果清朝同意郑氏政权的要求,台湾这块自古以来的中国领土,就会在那时从祖国分割出去。而那时的康熙帝正好采纳的是大学土明珠的意见,决定先招抚,招抚不成,再用武力,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但是没隔多久,郑经病死,郑氏内部彼此争权,政局动荡。这时姚启圣认为征台的时机已到,就向康熙帝再次奏请进攻台湾,并推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此奏很快得到康熙帝的同意。

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作为忠臣和叛徒合为一体的他)(2)

政台

第二,清军攻下澎湖以后,有人向施琅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签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壁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他还向郑氏手下的人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施琅的胸怀可见一斑。

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作为忠臣和叛徒合为一体的他)(3)

台湾地图

第三,台湾收回后,清政府内部针对台湾的弃留产生了意见。许多大臣由于对台湾的历史、地理缺乏认识,认为台湾地域狭小,失去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得到了不会增加太多的领土面积,就连康熙帝也这么认为。在台湾弃留之争中,施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并奏请朝廷设官兵镇守。为此,他还专门给康熙帝写了《恭陈台湾弃留疏》反复陈述台湾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台湾是关系到江浙、福建等地的要害所在,如果弃而不守,必将酿成大祸。更可贵的是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如果放弃台湾不守,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叛徒,随时可能乘隙而人,而台湾如果再次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占,那时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康熙帝很快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决定对台湾设官治理。

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作为忠臣和叛徒合为一体的他)(4)

大将军施琅

从以上不难看出, 清朝用施琅征台,已不是民族之间的战争,而是领土的保卫战。清朝做为最后一个了封建帝国,为现代中国奠定了疆域的基础,而施琅正是完成清初统一大业的更是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评价。至于施琅究竟是叛徒还是忠臣正在观看的你是怎么认为的,欢迎留言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