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冬季游河北 福地过大年#

中国众多的沿海省份中,河北省的“蓝色”身份似乎最为模糊。近500公里的海岸线,不仅常为外人所忽略,甚至在河北人自己的心中也缺乏分量。“沿海的身份,内陆的经济和观念”道出了这片北方海岸的尴尬。河北为何“沿海而无海”,蓝色迷思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深远的往事呢?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1)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撰文/汪竞帆

“河北是沿海的,却又不是沿海的。”

出于好奇,我曾问过不少人类似的问题。我发现,类似的模棱两可是如此普遍,即便是身处河北怀抱中的北京人,也常会流露出迷茫的神情。

翻开地图,我发现,这个洋溢着浓郁内陆气息的省,实际上拥有近5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实实在在拥抱着渤海的蔚蓝。自北向南,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无一缺席。离岸沙坝和贝壳堤更是营造出独特美景,还有约50条河流蜿蜒入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海洋的确是一个让河北人感到尴尬的话题。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看不到河北的身影;谈到沿海省份,河北也往往是最容易被遗漏的那一个。提及到沿海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大连、青岛、厦门、珠海,却很少将唐山和沧州与“沿海”联系到一起。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河北的海洋似乎被遗忘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沿海经济区如一个个巨浪次第隆起,拍岸而来。可河北沿海却姗姗来迟,步履蹒跚。因为其沉默、保守和落后,这片海岸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片沿海”。即便是今天,仍有人用“沿海而无海”来评价它。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2)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仿佛有着神奇的“经济磁力”,成为亿万中国人的追梦地,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相比起来,河北沿海知名度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落后,有沿海的身份而没有沿海的感觉,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片沿海”。图为河北景观独特的海滩。摄影/胡学军

狮城沧州镇海千年

带着疑问,我来到了河北沧州这个最为典型的“河北式沿海城市”。

沧州这个名字国人并不陌生,在《水浒传》中,就有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发配沧州的故事。此外,沧州还有着诸多盛誉,如“杂技之乡”、“武术之乡”、“鸭梨之乡”等。沧州亦多名人,乃是神医扁鹊、清代名臣纪晓岚、两广总督张之洞、武术大师霍元甲等人的故乡或祖籍地。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3)

图为沧州的城市标志“铁狮子”,有千年历史,却是古代沧州人为镇海而集资铸造的。摄影/刘飞越

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它有着130公里的海岸线。

有如此误解并不奇怪,走进这座城市,极抢眼的主角乃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它如一条悠长而美丽的丝带穿城而过,南北近200公里。作为河北省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历史上的漕运咽喉,沧州的命运与这条河流动脉紧密相连,两岸人口密集,风景秀美。相比之下,沧州漫长的海岸线地位暧昧,城市中心区距离海岸线足有近百公里,海边人烟稀少。即便是今天,本地人也很少去海边。

沧州人常戏称自己的家乡为“沿海内陆城市”,实乃事出有因——这里沿海多的是漫无边际的盐碱地,淤泥海岸没有碧海黄沙的美好,海水浑浊犹如泥汤。在传统时代,是实实在在的“苦海沿边”,令人望而生畏。沧州对海洋的拒绝还可从其城市标志中窥斑见豹——伫立于城市中心的沧州铁狮身形庞大,有着千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铸铁件。有趣的是,它又被称作“镇海吼”,据说古时沧州经常海水泛滥,民不聊生,当地人为求自保,便捐资铸造此狮,以镇压狂暴的大海。

对海长达千百年的回避和厌恶,产生了强烈的惯性。虽然早在1988年国务院便批准沧州为对外开放城市,希望它“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但多年以来,沧州的开放水平一直在运河岸边低位徘徊,保守思想根深蒂固。而另一个让人惊诧的事实是,直到2002年黄骅港建成,沧州才终于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众所周知,没有海港,大海就不是开放的通道而是森严的壁垒。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4)

沿海城市,内陆气质河北有秦皇岛、唐山和沧州三个沿海城市,可海洋气质都不浓烈,后两者甚至常常被人误认为内陆之城。游牧与农耕的漫长对抗,在河北大地上催生出形形色色的长城,也是举国关注的特殊地带。代表着封闭和抗拒的长城,与代表着开放冒险的海洋格格不入。上图为秦皇岛山海关的“老龙头”长城,巍峨高墙竟探入了渤海,像是一个意味深远的象征符号。摄影/单玉瑛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5)

盐碱地与滩涂,新身份何时到来?河北沿海地带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和滩涂,过去难以利用,是一片不毛之地。今天,盐田和风电设施让其焕发出生机,大片空地也给港口产业区的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描绘海洋经济蓝图,是河北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图为沧州黄骅港附近的盐田和风电区。摄影/王洪峰

伤逝,遥远的东夷文明与海王之国

站在沧州的海边,我不禁怀念起南方那些海风逡巡、热潮涌动的海岸。冬天的渤海,灰暗、低沉,结满了颜色浑浊的海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曾是中国的海洋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之一。

考古研究者已经发现,环绕渤海散布着大量远古时代人类的涉海生活遗迹,留下了大量的网坠、骨鱼卡、海参形罐器、木桨和贝丘遗址。河北海岸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起源于渤海和黄海沿岸的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元,这个有着浓重海味的文明曾经光彩灼灼,孕育了中国人最早的“大航海时代”,留下了“箕子去国”(箕子集团东渡朝鲜)与“殷人东渡”的传说,以及诗经中“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的诗篇。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拥有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大片土地的齐国以“海王之国”之姿雄起于海滨,齐景公曾留下“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的传奇。当时齐国商人和朝鲜商人在斥山(今山东荣成)港湾进行贸易活动。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海外贸易。

然而,遗憾的是,东夷人并未能继续他们的蓝色之路,而海王之国的辉煌也未能长久延续。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6)

海港大PK:渤海湾煤钢世界VS长江口集装箱帝国今天,河北已经拥有了诸多海港,但功能单一却是其重大缺陷,例如秦皇岛是我国最大能源输出港,黄骅港则是我国西煤东运输出的第二大通道。这种模式难以拉动地方产业,蓝色经济缺乏吸引力和辐射力。中国不少超级大港的集装箱运输都十分繁荣,这也是海洋经济发展中含金量的体现。右页上图为由上海港出发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货运船“中海环球”号,于2015年1月7日抵达英国费利克斯托港。这艘货轮面积等同于4个足球场大小,能够装载大约19000个标准集装箱。

对于这一“伤逝”,我试图从历史的浩荡河流中去寻找那失落的地图。一些考古研究提供了些许提示。例如,一篇名为《东夷海洋文化及其走向》论文称,诸多考古发现显示出一种明显而饶有趣味的趋势——在自内陆的华夏集团与来自海滨的东夷集团不断征战融合的过程中,东夷族群开始对中原显示出越来越浓郁的兴趣。自武丁以后,便“渐居中土,分迁淮岱”,而其蓝色文明的最初孕育地,北方海岸则呈现出陶器退化、工具粗糙等文明衰退现象。该文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的朱健君称:“恐怕这就是中国文化主体上背向海洋面向中原大地发展的开始。”

而齐国,在被秦灭之后海洋梦醒,带着浓郁海洋色彩的齐文化渐渐随风而逝。曾与齐国山水相依,却有着浓郁农耕色彩的鲁文化则得到了中华历史金手指的青睐。汉初,以儒学为核心的鲁文化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曲折漫长的故事,似乎已经难以追溯。想来,除了代表农耕的势力集团武力较强大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海洋并不像今天能带来巨额的财富和不可胜数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类驾驭大海的能力也很有限。相比较为精细和稳定的农耕技术,依海而生,靠挖贝捕鱼和航海贸易所支撑的生活,无法与农耕的稳定安全相抗衡。由此,生活在这片北方海岸的人们,放弃蓝色的坚守也自是情理之中。

站在渤海边,我幻想着,如果东夷人没有丢弃他们的故土,如果最后统一中国的是齐国而不是秦国,整个河北乃至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大不相同?寒冷的海风吹过脸颊,吹散了我的天马行空。历史,没有假如。

在农耕与游牧的角斗场上,海洋被渐渐遗忘

告别海岸,我逐渐进入河北大地的纵深,试图去寻找这个谜题背后隐藏的其他因缘。在并不算长的旅程中,平原、山地以及辽阔的草原渐次在我面前铺展开来,而横亘在山河间的古老长城,险峻巍峨,成为一道道绕不过去的注脚。

是的,如果说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是中华历史两本同时演绎发展,高潮迭起的史诗巨著的话,河北就是它们最重要“装订”区域。在这里,南部农耕文化与北部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进退推搡,千百年来,不眠不休。历史上,河北“拉锯”战持续不断,是游牧者南下最重要的走廊地带。

如果说,河北北部及更北方的广阔草原养育了游牧者的骏马和按捺不住的野心,而河北南部则靠近中原农耕文化最重要的腹地,而驻扎在河北中心区位的北京,更以其多朝首都的身份强化了中原王朝掌权者不退让的信念。

这场争斗是如此的漫长,从秦始皇造万里长城,卫青、霍去病横刀跃马,到宋的严阵以待,明之九边重镇,从战国到明,在河北境内留下了大量不同朝代、不同形式的长城,以至于有人将“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誉赠予了河北。

必须要提到的是,无论是战争还是修建长城,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烽火熄了又燃,长城代代整修,凝聚着整个国家的注意力,于是本就不引人瞩目的北方海岸线越发萧索了。唐朝有过一点儿海洋的梦,但满载着财富和胡旋歌舞的丝绸之路更多地吸引了这个超级帝国的热切目光。即便是在这个王朝最富想象力的诗人李白的眼中,大海也是一派“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迷茫景象。

及至南宋,中国出现了一段难得的蓝色繁荣时期,但宋室南迁,河北海岸再一次缺席了。到了元、明、清,对海洋的钳制日益严酷。元代大运河通航,架空了原本就不兴盛的北方海洋贸易和交通,海港凋零,一批运河城市则被驯养长大。明清两代长时间的海禁政策,更是窒息了海洋。在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眼中,海洋有着反叛和邪恶的气息,而他的铁血后代朱棣的手段更为凌厉——把远洋的尖头船都改成只能在近海航行的平底船。

必须提到的是,河北大地长期处于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核心地区。地处天子脚下,稍有“越轨”便会招致严厉的惩罚。就这样,本来就对海洋并不热衷的河北人,逐渐完成了从经济到心理上都从海岸向内陆的“大撤退”。

凹陷的海岸线,中国海洋的“新月反转之地”

谈到海禁,我隐隐感到,要说清楚河北海岸的故事,还必须将目光投向南方。同样是海岸线,两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生命力。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专题中,提出过“中国的‘新月地带’是中国最具海洋文明的地方”的观点。这一地带包括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在严酷的海禁时代,这里的人们曾殊死抗争,今天也正是中国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观察中国的海岸线形状,会发现与新月地带如月牙外侧的海岸形状恰恰相反,河北的海岸线是向大陆凹进的。一凸一凹,对应着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塌陷带的现状,恰好吻合。在这个意义上,似可将河北沿海称为“新月反转之地”。

这两类海岸究竟有何不同呢?

谈及“新月地带”的文章提到,这里河流短而壮,多独流入海,难以形成平原,不宜农业,却有着绵长曲折的海岸线和极好的季风洋流条件,适合建港以及进行远航贸易。以福建为例,山岭绵长耸峙,人稠地狭,促使沿海居民转向大海谋生,催生出遍地侨乡以及慕利重商、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的海洋气质。而河北沿海,背靠着广阔无垠的华北大平原。黄河曾在这里上下迁移,以千万年为“工期”打造着农耕的腹地,成为中国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给予了人们更多从海洋退却的空间和可能,也培育了人们对农耕天然的亲和与依赖。有记载称,在海禁严酷时期,北方不少地方就算靠海,却连鱼也不吃了,因为靠种地就能过活。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7)

从图中可以看出,渤海三面环陆,南北长约560公里,东西宽约240公里。与辽、冀、津、鲁相邻,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钳形扼守海峡。在这个不算广阔的区域里,今天已经是大小港口环伺,竞争十分激烈。

中山大学的司徒尚纪教授则提供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北方冬季河海结冰,而南方河海不封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间更长。而且这一地区粮食产量远不能支撑人口,自古就有‘以鱼当饭’之说,离开海洋就是断绝生计。加上天高皇帝远,对于海洋的追求更为自由奔放,有着泼辣的民间气质。”

此外,即便是农耕,南北方也有重大差异。历史上,温暖多雨的南方早早就出现了多茬轮作制度,这种经济模式需要灵活掌握地力人力和时间,需要精明的筹措和安排,而这种能力也恰是发展工商业所必须的。相比起来,北方寒冷干旱,农民没有更多闪转腾挪的空间,只能按部就班。生产经验推及到人生和社会,更倾向于被动地顺从命运。

千百年来,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风。斗转星移中,背靠着平原,仰望着帝都的河北人,保守的农耕意识在血脉和灵魂深处积淀得越来越厚重。而南方沿海及其腹地的人们则野心勃勃,对机遇有着敏锐的嗅觉,在新的海洋经济格局下,即便不临海的地方也迅速融入蓝色产业的洪流,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可河北,好不容易建成的港口多是“裸港”,带动不了产业,更难以联合和吸引腹地的资源。

说来说去,蓝色的大海似乎就是对河北人缺乏感召力。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8)

曾有河北文化学者用“家文化”、“仕文化”和“石文化”总结河北人的内陆心态,前二者指恋家保守,热衷当官而轻视商业;后者则指思想固执、办事僵化——“在外省不是事的事,在我省就成了事,一堆理由来搪塞,结果往往是错过发展机遇拉倒”。

一系列数据也证明着河北人的保守,据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指数分别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三。纵览河北商界,创新型企业家寥寥无几。“近京津却没有发展起来,想发展商贸也没成功,因为没那个头脑。”缺乏了腹地的支持,沿海想要大发展又谈何容易呢。

从经济战略脉络上,也能看出河北高层对海洋的忽视。上个世纪50年代,河北的经济发展重心在太行山东麓,近年来大搞能源重工业,也跟海洋关系不大。实际上,打开曹妃甸大门的不是河北人而是北京人。首钢早在1973年就开始了对曹妃甸深水大港的调查,并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蓝港。

河北海洋的尴尬,也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一位河北经济学者曾发出尖锐的质问——“河北是东部省份还是中部省份”,并指出“我们在观念上实际上是中部定位,倾向于和中部比,争取一些中西部的政策待遇”。而即便是到了2006年,河北沿海经济塌陷已十分扎眼,中共河北第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仍几易其稿,主题从“更快更好”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后才终于将基调定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9)

渤海污染,发展的隐忧期待着沿海大发展的河北,无法回避渤海污染这一重大问题。近年来,渤海溢油灾害频发,所承载的污染物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质总量近一半。且渤海属于半封闭性内海,水体交换缓慢,形势严峻。图为河北省唐山乐亭县浪窝口海岸,浑浊的海水带着黑色凝结物冲上沙滩。

艰难的归来,港口之花何时才能怒放?

在漫长的等待和徘徊之后, 河北沿海终于打破了沉寂。这个带着鲜明内陆烙印的省份开始转身向海。2011年,河北沿海发展规划“晋级”上升为国家战略。拥有“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区位,以及土地价格低、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作为“中国最后一片沿海”,这片蓝色海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

河北算沿海省份吗(却又不是沿海的)(10)

蓝色河北起航,一场融冰之旅从“沿海经济塌陷地”到“沿海经济隆起带”,拥有“外环渤海、内环京津”区位优势的河北正在规划营造着新的蓝色梦想。从回避忽视海洋到真正转身向海,犹如一场漫长的冰雪消融,需要等待,却也充满希望。图为布满海冰的渤海。

说起来,近年来河北港口的发展也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前,除了秦皇岛有一个交通部直属的煤炭专用港外,没有地方性综合港口。2011 年,河北已经拥有三大港区四大港口,占据了全国沿海十强港口中的两席。

然而,问题却也此起彼伏。例如河北各港口的功能单一,以能源输出和通过型货物运输为主,局限于装卸、堆存,且其中煤炭竟占到货源的七成左右,而集装箱总量极少,仅为广东省的1.5%、上海的2.2%。港城关系疏远,港口缺少城市功能的支撑,也难以拉动地方经济。

而且,河北的港口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再看看整个环渤海地区,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港口。辽宁沿海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竞争对手更是虎视眈眈。

还有一处无法忽视的软肋是,渤海是我国最浅的半封闭性内海,其污染情况是四大海域中最严重的,生态极为脆弱。近年来,渤海屡次爆发规模罕见的赤潮,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渤海“污水池”的痼疾不治愈,河北想要“靠海而兴,依港而裕”,必将面临重重挑战。

从千年背对海洋,到真正转身向海,河北还需要等待多久?努力多久呢?

(本文转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02月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