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各个部位名称大全 佛像各部位名称图鉴
看佛像,在欣赏优美的造型艺术的同时,对于佛像各部位的名字,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下面这些,就是一般佛像或菩萨像常有的装饰部位,名字和图案对应如下:
背光
▲铜鎏金佛像的背光
▲有火焰纹背光的北魏佛造像
▲敦煌壁画中的佛像背光和头光
▲火焰纹背光的佛造像
头光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背光和头光
▲敦煌壁画中菩萨像中的头光
▲唐卡艺术中的圆型头光
肉髻
▲典型的犍佗罗佛像的肉髻
▲石彩绘佛像头,唐,故宫博物院藏
▲云岗石窟大佛有的肉髻
▲有着肉髻的大佛头
螺发
▲木雕金漆佛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佛坐像,高23.8cm,故宫博物院藏
▲乐山大佛的肉髻和螺发
白毫
▲眉间白毫
化佛
▲大足石刻造像佛头顶的化佛
宝冠
项圈
臂钏
手印
▲说法印
▲与愿印
▲禅定印
佛教的手势被称为“印相”或“印契”,又称“手印”。在象征佛说的思想意念时,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手印”在开始出现佛像时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汇在一起的。我们平时看到佛菩萨本尊等的图像、塑像,多是以他们身上的持物或手印来判定其尊名。了解了这个因缘,我们就能更正确的认识手印。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历来以释迦牟尼五印为典型。
- 说法印 -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双手结此印,右手上举于胸前,掌心向外,左手大拇指、食指(或中指、无名指)扣成环形,其余三指微伸,表示佛在说法。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文殊菩萨都结此手印、藏传佛教中的阿底峡、宗客巴等上师也结此手印。
- 无畏印 -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无畏印。
- 与愿印 -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白度母、大白伞盖佛母和千手观音等也结这种手印,但掌心有一只眼睛。
- 降魔印 -
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因此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 禅定印 -
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如此之外,还有智拳印、期克印、金刚吽迦罗印、合十印、拔济众生印、阿弥陀佛的九品印相。
在佛教手势中代表其不同含义。
- 智拳印 -
又称菩提印或毗卢大智印,以两手分别作金刚拳(以四指握拇指于掌中,称为金刚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是金刚界大日如来专用的手印,以智慧为力,以智为拳,代表大日如来的无上智慧。据说此印相表示消灭无明烦恼,能得佛智慧。
- 期克印 -
以中指与拇指相抵,竖食指,此印是密宗的降魔印。
- 金刚吽迦罗印 -
两手各结期克印相交于胸前,明王、护法最常用的手印,手中往往还握有金刚铃、金刚杵。
- 合十印 -
又称合掌印,十指并拢,双手相和,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
密宗造像双手做合掌印时,多持金刚撅等法器。
在供养人像中也常使用此手印。
拔济众生印
不空成就佛常用的手印,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位于胸前,掌心向外,大拇指、食指相捻,其余手指竖立。
阿弥陀佛的九品印相
又称阿弥陀佛九品往生印、往生九品印、三三品印、三三品往生印。阿弥陀佛常用的手印。常见的造像是做接引姿势,右手结予愿印,左手持金莲台置于胸前,也有双手相叠,掌心托金莲台的。密教之手印极多,通常以十二合掌及四种拳为基本印,其十二合掌、四种拳如下。
十二合掌
第一坚实合掌,梵文宁尾拏(nivida):合掌,掌中坚相著,十指微离。
第二虚心合掌,梵文三补咤(samputa):十指齐等,头相合,掌心微开。
第三未敷莲合掌,梵文屈满罗(kudmala):如前,空掌内,使稍穹。
第四初割莲合掌,梵文仆拏(bhagna):二地二空并相著,余六指散开,即八叶印也。
第五显露合掌,梵文嗢多那惹(uttanaja):仰两掌相并,而向上。
第六持水合掌,梵文阿陀罗(adhara):并两掌而仰,指头相著,稍屈合之,如掬水状,似饮食印也。
第七归命合掌,梵文钵罗拏摩(pranama):合掌,十指头相叉,以右加左,如金刚合掌也。
第八反叉合掌,梵文微钵哩哆(viparita):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头相绞,亦以右手指加于左手指上。
第九反背互相著合掌,梵文毗钵囉曳萨哆(Viparyasta):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略似定印。
第十横拄指合掌,梵文啼哩曳(tiryak):仰二手掌,令二中指头相接。
第十一覆手向下合掌,梵文阿驮囉(adhara):覆两掌,亦以二中指相接。
第十二覆手合掌,梵文同于第十一:并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
四种拳
① 莲华拳
莲华拳又称为胎拳。常被用为胎藏部的印母。
其印相是握头反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压头指中节侧方。
如《大日经疏》卷十三所说:“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
关于此莲华拳的代表意义,多指未敷之莲华。
② 金刚拳
金刚拳,主要是被用于金刚顶部。
《金刚顶经》中所说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刚拳为其基本。
《大日经疏》说其印相为:“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
《金轮时处轨》说为:“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大指,以头指拄大指之背。”
虽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刚拳的结法因而有异,但大多以《金轮时处轨》所说为准。
《金刚顶经》说此金刚拳是“一切如为身语心金刚缚智印。”
不空的《般若理趣释》则说:“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
两者都认为此金刚拳是表示一切如来身、语、意之三密活动的总持。
③ 外缚拳
在《大日经疏》卷十三中,称此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称为外缚。
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现。
《金刚顶经》称它为金刚缚,并说此金刚缚是“二手如月形”,这是以外缚的掌中圆形表月轮。
《金刚顶经》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缚拳为其印母。
依《金刚顶经略出念诵经》所记载,为观脱出缠缚之月轮而修菩提心观时,须结此外缚印。
④ 内缚拳
《大日经疏》称之为第二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十指均屈向掌中。
上述的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等四类,若再加上忿怒拳、如来拳则成六拳。
所谓的忿怒拳,是以无名指、中指握大拇指,竖头指与小指并稍屈如牙。
所谓如来拳,是左手作莲华拳,右手作金刚拳,并以右手金刚拳握左手的大拇指。
璎珞
莲座
▲陶善业佛,唐,高17cm 故宫博物院藏
▲周府造铜鎏金佛坐像,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高6cm 故宫博物院藏
佛龛
▲金嵌松石佛龛,清,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