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

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1)

“芜湖米市”是芜湖历史上一张响亮的名片。近代,芜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米粮集散地,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驰名中外。

芜湖米市的繁荣一个重要因素是米捐局的设立,米捐局巷也因巷内设米捐局而得名。

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2)

芜湖“米捐局巷”

米捐局巷为南北走向,南起中二街,北至镜湖路,全长100米,宽2米。1898年芜湖设立米捐局位于此巷子内,这条原本不起眼的小巷也因此而得名,被人们习惯称之为“米捐局巷”。

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3)

图为位于芜湖中二街和镜湖路之间的米捐局巷

此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要在江苏境内设置米厘卡,立即遭到芜湖米商的强烈反对。因米船过江苏境内还需要重复缴税,必将导致米商设法逃避芜湖而直接运销江苏,分散芜湖粮源。后经两省协议,决定在芜湖另附设江苏米捐局,预征米船过大胜关等应缴之捐银。

当时规定,从芜湖出口一石米,需要缴纳捐银一钱一分七厘二毫,江苏捐银七分。通过这种强制手段,从而保证了芜湖米市充裕、稳定的粮食来源。

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4)

图为芜湖市档案馆馆藏1945年《商业概况》中记载:芜湖“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米捐局巷”内的历史印记

米捐巷内虽小,却卧虎藏龙,这里曾是安徽省革命党人的组织的大本营——安徽公学的旧址。

安徽公学,是清朝末期由著名教育家李光炯和卢仲农共同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米捐巷内右侧大半条巷子的房屋都是安徽公学用房,一色徽式平房,共有房屋三、四十间,门牌编号为4号。

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5)

安徽公学是当时安徽省反清运动的大本营,公学聘请的教师大多是当时安徽省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或一些有名的领袖人物也曾先后来到公学任教。

芜湖光复后的1912年7月,李光炯和卢仲农鉴于安徽职业教育落后的情况,将公学改为私立甲种实业学堂,并将校址由米捐巷迁到芜湖东门外校场街,分设农、商两科,卢仲农任校长。后来学校规模逐渐扩大,1914年改为公办的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

芜湖宝藏小馆(见证芜湖米市兴盛的)(6)

【注:本文根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芜湖市地名录》编写】来源:微信公众号“芜湖档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