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十七种功夫(三个环节三层功夫的练功方法)

练太极拳的十七种功夫(三个环节三层功夫的练功方法)(1)

正雷太极书院学员拳照

我以为,修炼这套拳的科学方法是,要狠抓三个环节,修炼三层功夫。

三个环节是:

1、遵循拳谱守规矩

传统拳的拳谱,是几百年来历代先辈积累经验的总结,我们要一板一眼,规规矩矩地细扣拳谱,精研力践,要切实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学规矩,每个拳式及动作都要符合拳谱的要求:①手形手法;②眼神眼法;③身形身法;④步形步法;⑤方位角度。

2、钻研拳理摸规律

“学拳先明理,理明则功进”。其拳理完全是遵循中国传统哲学——太极阴阳和谐辩证法。因此,要仔细钻研和切实抓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律性拳理,让每个拳式和每个动作都体现出此拳的真谛。“拳论”总的要求叫作“阴阳相济”,具体则必须体悟以下五个要领:①阴阳一体(整体观);②阴阳互包(相寓);③阴阳对称;④阴阳折叠;⑤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关于三层功夫,主要是道德功夫、武术功夫与养生功夫。

此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练武与习文的关系。

周文王讲:“文武一道。”孔子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我常讲这套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为此,要钻研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必须有一定文化基础。正如陈鑫所云:“学太极拳,必先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所以,练习此拳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传人,既要有扎实的武术功夫,还必须加强文化修养。今天受到全世界好评的《孙子兵法》,如果当年孙子没有文化写下来,今天我们到哪里去找《孙子兵法》?

2、专与博的关系。

学拳要专一、认真并持恒。但专一又要与博学相结合。因为深入钻研此拳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不仅涉及武学与兵学,而且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力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美学等等,所以,钻研此拳必须不断地从多方面钻研,不断地学习和体悟,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其精髓。

3、学拳与改拳的关系。

有些人学会拳架后就教学,忽略改拳,甚至不懂什么叫“改拳”。正如陈照奎老师讲的:“如同自己脸上有污点,往往自己觉察不到,要照镜子。改拳如同照镜子,就是不断请老师或同道帮助自己,纠正错误和缺点,才是不断提高拳艺的必经之路。”我习拳九年中请老师改拳八次。

4、练拳与参赛的关系。

以自我刻苦修炼为主,参赛为辅。把自我修炼和强身健体看重一些,把参赛的名次与奖牌看淡一些。参加表演比赛,只不过是为了宣传这套拳。还是老子讲的那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练太极拳的十七种功夫(三个环节三层功夫的练功方法)(2)

正雷太极书院张晋僖老师授课中

5、练拳与传拳的关系。

也是以自我修炼为主,若有人或部门、团体请你教拳,则本着以“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传播,为全民健身,为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本着“以拳会友”的精神而无私奉献。当然,若有条件办学校,积极传播也是好事。同时,还要本着教学相长的精神,边当教师,边做学生,而且要体悟当老师是暂时的,而在博大精深的太极拳面前,当小学生则是永久的。学习终生,钻研终生,修炼终生,奉献终生。 .

6、练拳与参加搏击比武的关系。

我们练拳的目的是为了健身防身。拳友之间、师生之间、同道之间,可以切磋拳技,也可以利用道具练功夫。但是那一种无规矩的相互厮杀拼搏的竞技,我们不必参加。周总理在世时,就反对自由搏击一类的散打竞赛。他说,体育运动、武术运动,都是为了健身强体,尽量不要伤身。对付敌人或见义勇为,则是另外一种义举。

7、练拳与养生的关系。

我们提倡“养练结合”,练拳传拳都要注意不可过于劳累,要汲取武术界一些前辈的教训,诸如只教不练,或只练不养。我们要注意养生的多方面要素(如心态稳定、饮食平衡、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等)。

8、德与艺的关系。

“习武先修德,德成艺乃立”。“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德高益寿长”。“仁者寿”。唐代孙思邈日:“德行不克,纵服金丹玉液,也不能延寿。”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提倡尊师敬业,谦敬品质,仁义精神,淡泊名利,重在责任,力争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优秀传人,团结同门同道,关爱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并且加强与太极拳各门派之间的团结合作,本着“太极一家,取长补短”的精神,齐心协力把此项运动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太极拳,在全世界大放异彩,让我们为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