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

太原西山共有九大峪,号称“西山九峪”,分别为:自南而北依次是南峪、黄芦峪、柳子峪,马坊峪、明仙峪、风峪、开化峪、冶峪、西峪。所为峪,即为山谷,而今从卫星地图上看去,莽莽西山上好像张开的九张大嘴,对着繁华的城市中心诉说着久远的沧桑,隐藏着未知的历史。它们是西山文化的核心所在,藏着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太山胜境、蒙山大佛……一系列太原历史文化精髓。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1)

叔叔家住开化村,也就在“西山九峪”之开化峪之谷口。那是背靠西山、面临汾河,处于繁华与偏远、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界处的一个宁静的小村。每逢假期或周末,我常去到那里,吃一顿饭,拂拭一下心灵,再带点儿山果回到市里。叔叔告诉我,开化峪里藏着一尊高61米,凿于北齐年间的一尊大佛。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2)

这两年,随着开发的进度加快,蒙山景区与前些年完全不同。开化峪的峪口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四柱三门牌楼式山门和富丽堂皇的游客接待中心,58路公交车也从长风停车场出发,直通景区,为这里输送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进入景区后,频繁来往的电瓶车会载着旅客直接进峪,直到蒙山山脚。周边村落的居民们,也自发地在山门、景区里卖点儿山货、凉皮、玩具及纪念品,一派热闹的景象,似乎有绝地反击与乐山大佛一较高下的雄心。还有一大好消息,就是景区尚未开始收取门票。于是借着父亲来太原办事,顺便看看亲人的机会,我和父亲、叔叔三人一起决定也瞻仰一下此等佛光。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3)

进山门,沿着从开化峪里流出的小河而上,未走几步便现出一座汉白玉雕栏拱桥,据传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骑马拜佛而过,因而得名御驾桥。李唐王朝兴于太原而尊佛礼道,在太原留下了许多足迹,此便为其一。一侧山体上,浮雕着当年凿刻蒙山大佛的恢弘场面。虽然古迹修建一新,但作为初入山门后的前奏,却也让我相当满意——至少证明,这几年的开发,政府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父亲和叔叔却对此并不太热心,一个劲地回忆着当年在这条沟里开山劈石,倒腾石灰的往事!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4)

再往里走,便来到了开化峪中的寺底村。所为“寺底”,大概是取其位于开化寺底下的意思吧!几排石砌的窑洞,原先是村民们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则改为游客集散中心。我们穿窑孔而过,拾级而上,两边漫山遍野的银杏树、槐树为我们撑起一片凉荫,一派黄土高原乡村宁静的风光。石阶的尽头,有两颗雄伟茂密的大槐树,树上挂满了一条条的红绳,随风摇曳,把慕名而来的游客的美好祝愿都飘散在这片幽深而充满灵气的山谷里。越走到尽头,整座山散发出来的浑厚而飘渺的力量越把我的俗世思绪排除得越远。这就是登山的乐趣——就像盘古开天辟地时清而轻者上浮、重而浊者下沉一样,越往上走越有一种漂浮而清轻的体悟。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5)

走到石阶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 两座寺院矗立山腰,寺前为一片宽广的平地,供香客和游人参拜游玩。寺南并立两座饱含历史风霜的舍利古塔,被称为连理塔,走近一看导视牌,说是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算来至今已经一千余年了,这让我这等“好古”之人瞬间兴奋起来。但事后才发现,这竟然是整座山上建筑年代最年轻的建筑。

二塔并立,两座塔基座相连,上层并立,一座刻“化身佛舍利塔”,一座刻“定光佛舍利塔”,后人称之为连理塔。对这个名字,我颇有微词,连理象征着夫妻恩爱,用来描述两座以看破红尘为得道的佛教舍利塔,这命名的人到底是咋想的?我还是应该追本溯源一下的。可是不追不知道,一追吓一跳。淳化乃宋太宗赵匡义(也叫赵炅)的年号,此人堪称“北宋崇佛第一人”,可以说是他奠定了北宋皇族崇佛的“祖宗之制”。如此,在他在位的时候,在各地佛家胜地修庙建塔,也合情合理了。但太原不一样,太原人和赵匡义有仇,赵匡义也和太原人有仇!而且是深仇大恨。太原人的彪悍顽强,让这个充满统一全国野心的帝王屡屡受挫,而这个冲动暴躁的皇帝也一怒之下火烧水灌晋阳城,让太原百姓尸横遍野。如此深仇大恨,太原人怎么就同意让他在此地随便完成他的崇佛大业?而他一边毁,一边建又居心何在?唯一的解释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家是皇上,想怎么“害”(山西方言,折腾的意思)就怎么“害”喽!

此塔颇有古韵,基座完好但塔尖已经坍圮,零落裸露的砖痕,代表着沧桑。代表着一千余年的风雨摧残和战火洗礼后的从容。上有残存部分壁画,漫漶不清,似带异域风情。在此地留恋片刻,便转到旁边的铁佛寺。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6)

铁佛寺单檐歇山顶,粗壮的梁柱和雄伟的兽脊,炫耀着大唐王朝的恢弘气度。原构早已毁于兵火,但寺内巨大的铁佛仍然得以保留,其大殿为近年新修。对于好古之人而言,自然是直接进殿,瞻仰佛容。铁佛浑身锈迹斑斑,呈棕褐色,但其面容及饰物均清晰可见。这个文物至少能代表一个时代,代表唐代繁荣的冶铁业。但凡世上之佛容,石佛、木佛、瓷佛、铁佛,不同的材质代表着不同的时代。

据考证,唐王朝在山西设冶署令,允许私人开矿冶铸,官收其税,所以矿冶业比较发达,临汾铁佛寺的铁佛头、太原蒙山铁佛、交城玄中寺的铁弥勒佛、盂县高神山的大铁钟,均为唐代文物。历代盐铁官营,好比今天的石油、电力、铁路全部国营一样,允许私人开矿铸铁,这就代表了一个王朝的气度和对山西故土的信任。

铁佛寺一旁是开化寺前院,开化寺的历史就要更早了,和蒙山大佛几乎同时创立。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1年)。站在开化寺前院,两进重楼,背山而居,修缮一新,其体式雄伟壮丽,色彩浓重华美,令人心向往之。叔叔早年学过木匠,查看一番过后,却很鄙夷地说:“他们新修的这规矩和过去传下来的相差太远了,细节的地方处理太草率了。”好吧,再过些年,后人一定能从这些粗糙的建筑背后看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浮躁来的。说不定,世易时移,浮躁也能成为一种美学特征。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7)

站在开化寺前院,便可遥望北面巍峨雄伟的蒙山大佛隐藏在周遭高树碧草的山崖之上,煞是壮观。据古籍记载,当年修造大佛之后,又在大佛上修“佛阁”,为防大佛遭风吹雨淋之苦。凿佛建寺,是为开化寺后院。我们现在所在的前院,是因大佛过高,近观难睹全身而特地开辟的远瞻之处。一寺而有两院,海内难得一见了。

开化寺建成后,瞬时成为晋阳一大景观。唐高祖李渊亲来礼佛,当夜回家后就梦到自己化身为佛,满室祥光万丈;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也来开化寺礼佛。开化寺以其恢弘的规模吸引着来自皇朝的顶礼膜拜,一时盛况空前,为晋阳城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至唐武宗李炎大行灭佛,蒙山大佛顿遭冷落,无人再敢问津,宏大的佛阁逐渐倾塌。至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任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曾因在战争中中箭伤而被五台山僧人诚惠所救,故而对诚惠及佛教十分尊崇。不止赐诚惠为国师,更在其死后葬于五台山麓。所以,当他看到曾经盛极一时,恢弘壮阔的开化寺人烟稀少,香火难续,残垣断壁之时,立即决定重修。李克用用工30万,耗时五年重修了佛阁,改名“庄严阁”。蒙山大佛在衰败过后终于得以重振往日雄风。

但五代十国的战乱,让百姓流离失所,官家疲于应付,无力维持,佛阁很快又遭倾圮。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北平王刘知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开化寺达到了最大规模。其后,北汉英武帝刘继元在蒙山南峰修建避暑宫,宋朝又在大佛之后的北峰修建杭州天目山祖师峰彻禅师塔,其塔距大佛仅200余米,高大巍峨,称“雁塔峰台”。

蒙山的毁灭性遭遇在元朝。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兵火燃至蒙山,佛阁寺院一时尽毁,塔倒佛头坏,仿佛天将异灾,雄伟矗立数百年的佛家胜地就这样被野蛮和暴力破坏殆尽。失去佛头的蒙山大佛,也逐渐在无人理会的寂寞中,藏身于日益繁茂的草莽之中,难觅其踪了。二十年后,天下归明。朱元璋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进驻太原,但他已找不到当年的大佛了,所以,只修了开化寺前院,而后院则从此隐入时间中。让一代代来到这里的人感慨着“到了开化寺,见寺不见佛”。感慨完了,摇头叹息,失望而归。而今,我站在前院,遥瞻大佛身姿和满山葱茏,一沟凉风,怕总也对过去游人的失落体会不深!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8)

沿着石砌山径继续向北,准备近瞻大佛尊荣的半路,又被一坡林立的舍利石塔吸引。登坡而上,满目大大小小的石塔不下百座,号称“塔林”,基座和塔尖为新修,塔心为古存,上刻文字密密麻麻,皆已漫漶不清。这是开化寺历代主持圆寂后存放舍利子之处,随着战乱兵火和时间揉搓,塔毁而塔心皆入土深藏,后世发掘而重修。漫步其间,开化寺千年历史就这样被定格此处。一代代的主持们在这里梵呗声声,努力维持,死后仍以千载忠魂守护着这片净土,令人顿生无限感慨。这些不知姓名的先贤们,就这样归于尘土,而尘土却终难留住他们,只因它们的灵魂毕竟属于天际。

走下塔林,便听到流水潺潺,松风阵阵,凉意铺面而至。泉水在山谷里成溪成潭,成空谷回音,成四季精灵。我们紧走几步,钻入其间,休憩、拍照、纳凉、吸氧,一时竟忘记了对面山上久等我们的大佛。

蒙山游玩日记(我在蒙山的一日游)(9)

倒嚼甘蔗渐入佳境我们在前面那么多的铺垫之下,终于来到大佛脚下。佛高六十余米,人至其下,顿觉天大地大而个人渺不可见。据说当年北齐高纬耗时二十年凿山而成,“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穷困,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记。  ”一代昏主,却对崇佛礼佛之事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偏执,为修大佛而荼毒百姓如此,令人不禁唏嘘。也许人类的任何一项伟大的物质或精神遗产,其背后都有着白骨累累的惨痛代价,不论是大佛,还是金字塔、长城、兵马俑。站在此地,崇佛之情益淡而殇民之心尤切,新砌的石台阶,分明也是难靠机械,只能靠人力运输的,又不知耗掉多少的财力人力。今日与昔日营造的唯一区别是,今天的修造皆为有偿性劳动,劳动者可借此辛劳而赚取生活费用,而当年却只能义务出力,甚至累死当场。所谓的佛度万民,在如此的破费之下,更像是帝王一个人的奢侈,万民何曾被佑?  瞻罢大佛,沿谷下山,林木茂密,流水淙淙,两岸有乡民在此经营小本生意,沿坡有野营着扎着帐篷,热闹非凡。然而此等热闹又似乎与我无关了!再往前走出谷口,便是平地成湖,湖心立一假山,山上书“蒙山晓月”,亦为太原古十景之一。古时此地沿谷而望,天朗气清,晓月出云,高悬中天,两面夹山,背倚巨佛,天地人交汇一处,别是一番震慑灵魂的体验。可惜我们来的时候正值中午,无以体会此等际遇,只能遐想一番,以待以后有机会再来。

出谷,来到游客集散中心,傍有一观音殿,左右钟鼓楼,不大,进去溜达一圈,匆匆出来,便急急赶回去慰劳我们的辘辘饥肠去了!

蒙山游罢,几天后,晚上下班我因为一时迷糊坐错了公交车,只好下来骑了辆公共自行车回家。夜色笼罩之下,便哼小调骑行,倒也自在。路过太原南中环桥时,两弯晓月般的桥翼上黄澄澄的灯光全亮了起来,远看仿佛中天悬月,近揽好似成仙飞升,一个人的夜晚,在内心的宁静中欣赏着这两弯“月亮”,身心又一次回到蒙山了。据说,“中环晓月”的设计灵感,就来自“蒙山晓月”,没想到歪打正着,竟然在此地重逢了。

月色如洗的碧空下,独自茫茫然骑着单车回家的感觉,想来也就是蒙山能够给人的最精髓的点化。不论是大佛、或是茂林、或是晓月、或是清溪,或是塔林、或是石阶,给人的最大启发不过都是:在宁静中,迷失了的人在努力寻找回家的路!回到温暖的家,回到灵魂的休憩之处,回到自我生命的最深最远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