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三种源头(读懂道德经来源易)

我中华文化,自伏羲一画开天,神农画地而耕、黄帝道政合一、尧舜贵族推举、禹汤传位有道、文武明堂清庙、孔子集其大成。

老子之《道德经》,以最本源、最玄妙、最高明、最博大的观点来解说易道,将天道、地道、人道的先天本有,合称为“道”。与儒家“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相呼应,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先天地生,所以能生万物。

我们生而为人,其实不必刻意求道。因为道把我们生下来,就终生不离开我们,一直在我们的身上。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道。这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道就是自然,人人各有其分,各有其位,也必须各尽其责,便是“道法自然”的真义。道始终不离开我们,却一直不主宰我们,任我们自化,人人都自作自受。

道德经的三种源头(读懂道德经来源易)(1)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常道为天体,无形无象而永恒不变,名为“玄德”;不可言宣,虚灵充满于宇宙,所以叫“无极”。“道”是虚的,才能容实。自宇宙万物以至于伦常日用,自先天后天以至于阴阳变化,无不一以贯之。看似玄妙,却十分实用。

老子的《道德经》,分开来看为五千言,合起来想则只有一个“道”字,再深一层,再进一步,连这一字都无了。既无言说,又有何争?换言之,就是无争于天下,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是用来力行的,我们应该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明道。人生的价值,即在“行道”。行道有所得,便是道德。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将无形无迹的“道”体,无心地流露出来,才是上“德”。一旦有了居,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礼”,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

老子生于春秋时代,那时候“礼”为争权夺利的手段,盗窃名位的工具,因此老子认为“礼”表示忠信不足,不幸成为祸乱的开端。老子所抨击的,是不合“道”的礼,希望大家恢复自然流露,不受外在制约的“德”。

道德经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最高信仰,也是人类最为高贵的价值。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得好可以成“真人”;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些都是充实自我之后,自然地流露,丝毫不存心,也不强求。可见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才是“道”的本质,每个人都依循自己的“道”,积自己的“德”,也就是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才是上“德”。

“道”的法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论什么事物,当它发展到极点时,必然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应该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既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违反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人愈来愈老,物愈来愈旧,事愈来愈糟。时间向坏的方向流动,我们应该做的,不过是依循“反者道之动”的法则。以“反”老返童的心态,来延缓愈来愈老;以继旧开新的方式,来旧调重谈,反而弹得更响;以不断合理调整,使事情由糟“反”顺,愈来愈受大众欢迎。反邪归正,实在易如反掌。“反”璞归真,当然不是反复无常。

道德经的三种源头(读懂道德经来源易)(2)

“道”的本体不变,可现象却是不断变化。万物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现代人只看到了变易的现象,却忘掉了不易的道体;误以为“新”即“进化”,断定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宇宙在变,时代在流,却不知“变”中有“常”,“流”中有“住”。

老子说:“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因为变中有“常”,若能超越时空,便没有了“新”“旧”的区别。倘若不能把握住变中之“常”,必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治标而不知治本。世界固然瞬息万变,然而,这并不表示一切都在改变,反而应该特别重视某些永恒不变的“常”则。人类的责任,即在于使变化有纪律,并且向善。不可以盲目或任性地“求新求变”以免“妄作”而招致凶祸。

“求新求变”,显示心太急躁。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即复卦所说的天地之心,而“观复”便是观天地之心。万物由一而生,所以一即一切;又从万殊复归于一本,就是各复归其根。归根即复命,而复命便是“常”。既然所有的事物最后都将回归原点,我们最好顺其自然,使一切事务都顺其本性来发展,这就是“无为”。

道德经的三种源头(读懂道德经来源易)(3)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感。”这便是要我们委曲求全,放软身段,做一个正直的人;尽量低下,自然圆满;不浪费,才能心安理得;减低物质欲望,以免自招迷惑。曲、枉、洼、敞,都是弱的一面。弱,才是道之用。无为,真正的意思是不违反自然;无不为,就是不主宰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为万物之灵,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神圣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多负一点责任,少计较权利,义务。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应该有刻意而为的痕迹。

我们从社会中所得太多,必须反馈社会,人人都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这才合乎《易经》所说的“无咎”。

最完美的东西,似乎仍有欠缺,未济卦紧接着既济卦,这就是道体。道体是大成的,如果整全了,便会固定下来。正因为有欠缺,才会持续变化,永不停息。道是虚的,才能容纳所有的事物。人能谦虚,能虚怀若谷,就什么都容得下。谦卦的六爻皆吉,天、地、人、鬼、神,无不欢喜!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中三个“大”字都代表“道”。我们要行道,必须坚持“三大法宝”,即老子所说的“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的作用十分广大,柔中有刚,阴中有阳。有了慈爱才能天下无敌,立于不败之地。慈于人则得人,慈于物则润物。

“俭”指节俭,不浪费。节省精力可以走得更远,节省钱财可以做更多的服务。将资源储存起来,让后世子孙可以广为

运用,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不忘本。本即是道,是天地自然。人不能离道,不能违道,更不应该叛道,所以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人因此才能成为万物之长,万物之灵。

老子所讲的上述三宝,都是天道。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顺之就吉祥,逆之便有凶祸。所以老子说:“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道在天地,称为“道”,在人身上,叫作“德”。我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就是“德”;表现得不合乎“道”要求,就是失“德”。守住做人的基本道理,就等于牢牢地抱住道的根源,即为不忘本。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天爷当然要照顾有德之人,这样才合乎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的三种源头(读懂道德经来源易)(4)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上善若水”四个字,老子明确指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将水的七善合起来看,就只有“不争”两个字。一切事情,能掌握时机,顺应形势,做到大家都没有感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才叫作“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人若是不跟万物争,万物自然没有怨尤。

水的不争是无心的,老子的不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水淳朴而自然,老子根本没有争的念头,是真正的上善若水。

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大家做事常存功利心。倘若依循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使老子不再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慨,那就是有道世界在有情人间的具体实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