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

不久,李白就正式向父母提出了自己要离开西蜀走出家门远游的要求,实践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的远大理想。

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1)

太白行吟图

提出远游,父母担忧

李客常常经商外出,对儿子的举动并不感到意外。母亲白氏本来就是个家庭妇女,儿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身边。儿子就是去匡山读书五年,离家也不太远,十天半月还能回家一次,倒也感觉不出怎么难过。可如今儿子像屋梁上的燕儿似的,一旦翅膀硬了,就要离巢别母飞向远方,自己就很少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了,想到这些,不觉心中难过地说:“儿呀,俗话说,儿身连娘心。你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啊,从小就对你巴心贴肠的。你长大了,做妈的也老了。我和你爹只有你这么一棵独苗,你远走高飞后,丢下老爹老妈,多么孤苦伶仃啊?你应该好好想一想。”

李白看到妈妈流泪了,心中一软也觉伤感地劝慰道:“妈妈,不要难过。好男儿志在四方嘛。你是想让儿子像家雀一样老死家中好呢?还是让儿子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飞翔,干出一番大事业好呢?”

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2)

《李太白像》局部

母亲白氏抹着眼泪说:“妈妈不是糊涂人,我不会拖你的后腿。儿要学大鹏鸟,做妈的也很高兴,只是从心里有点舍不得你远走罢了。”“好妈妈,你就放宽心,放心地让儿子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两位老人经过多次的商议,难舍又难留地允许了儿子辞亲出门远游。

书童丹朱,结伴远游

人海茫茫,世事多艰,让儿子一人独自远游,毕竟放心不下。他们经过多方寻觅和观察,给他物色到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名叫红红的书童。红红读过一些书,粗通文墨。当他听说要去为县里鼎鼎有名的才子李白做书童并且还要伴其远游时,就喜之不禁,认为这是跟随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好主人,自己不但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而且从此就可以自食其力了,再也用不着看那个总把自己当成负担的嫂嫂的眼色行事了。

李白刚看到红红便喜欢上他了,他虽然个子矮小,面容有些消瘦,但语言行动都很灵敏,一双大眼睛亮闪闪的,透露出一股灵气。李白当场说道:“小兄弟,你跟着我出门远游,如同水上的浮萍一样飘忽不定,时常横遭日晒雨淋,还要饱尝跋涉之苦,饥一顿饱一顿的,你受得了这个苦吗?”

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3)

李白少年出游图

红红回答:“我自小没了父母。哥哥尽管待我不错,可是嫂嫂却认为我是个多余的人,挨打挨骂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名誉上为兄弟,实际上是奴仆。家里和地里的活就是累死我,我永远都干不完,什么苦我都吃过。所以,再苦的事,我也能受得了!”

“好,你就留下来吧!我一定不会像你那个刻薄的嫂嫂那样待你!”

红红开心地笑了。

李白又对他说:“不过你得有个大名才好。”

红红说:“那请公子为我取一个吧!”

李白想了想说:“我看你就叫丹朱吧!丹和朱都是红,合起来也和你的小名红红相同嘛!”

“太好了,我从今天起就有个大名叫丹朱,用一片丹心来跟随公子的鞍前马后,我祝愿公子早日功成名就!”

“好,丹朱!”李白亲切地拍拍红红的肩头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好伙伴、好兄弟了!”

母亲传镇家之宝

为了自己的独生儿子远行,李客准备了丰厚的川资。母亲白氏在丈夫亲自为儿子选定的黄道吉日的前天晚上,从箱子中拿出一支风头金钗送给李白道:“白儿,这是你外婆送我的嫁妆,价值千金,我把它当成了咱家的镇家之宝。你拿去放在身边,一来是见物思人,不要忘了家中还有养育过你的年迈的双亲。二来,你认识了贤德的媳妇,还可送她作为定情之物。”

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4)

李白行吟图

李白跪拜在地,用双手接过说:“孩儿愧领了。此金凤钗我要谨慎地保存好,将来转赠给你未来的儿媳。乌鸦尚有反哺义,羊羔还有跪乳恩。孩儿这次远游,少则三年五载,多则十年八年,定要功成身退,然后衣锦荣归,向双亲大人恪尽人子的孝道,给二老养老送终。”

“好孩子!”母亲白氏擦干眼泪道,“为娘和你爹爹就等着你功成身退、叶落归根的那一天了!”

跪别父母,洒泪而别

次日清晨,轻风徐徐,艳阳高照,百花吐艳。李白和丹朱饱食了一顿辞别家宴,拜别了祖先牌位以及二老双亲后,便在陇西院门前跨上了一匹白色的骏马。李白头戴白色方巾,身着一身白色儒服,腰里系着祖传的龙泉宝剑,脚蹬粉底薄靴。一身素白于人一种高洁儒雅之感。

跟在他身后的,是一身短衣长裤,脑后披发,肩负书籍衣物的丹朱。书籍上放着一个较大些的盛酒葫芦,因为此时李白已经养成了好酒贪杯的习惯,每逢吟诗作文就要喝酒,酒喝得愈多,诗文就作得愈快愈好,似乎是酒给了他文气和灵气一般。只是,当时的酒不同于当代蒸馏过滤的高度的白酒,而是像当代发酵的低廉的黄酒、甜酒之类,不太容易令人醉倒。

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5)

太白行吟图

二老把儿子送了一程又一程,总是舍不得分手。李白此时此刻感受很多。他抬头望了望西边云雾笼罩着的匡山,想起了那里的广慧禅师。三天以前,他还特意到大明寺话别。广慧禅师非常支持李白的远游志向,又向他介绍了几位名山古刹的佛友,其中包括峨眉山的师弟广浚禅师,告诉他必要时可前去拜访:“阿弥陀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是与老辆交往之人,皆是佛门商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青莲如去寻访,定会受益匪;”

李白牢记在心,随后又去长春观静别长春其人和好友吴药、元丹丘。长春真人已驾鹤仙游,李白十分悲伤,随后来到他的墓前悼念跪别。吴筠、元丹丘也都已远走出蜀,李白心想,他们已先行了一步,山不转水转,说不定会在将来再次相逢哩。

何时飞渡关山再叙故乡情(少年含泪跪别双亲远游)(6)

李白行吟图

四人一行,走出了青莲乡界,又走出了昌明县界。二老还欲相送,李白执意不从了:“爹爹妈妈,送儿千里,终有一别,如若再送,你们回程就会更远了,儿子就更担当不起了,请速回吧!”

二老无可奈何,只好在儿子的跪拜下依依不舍地洒泪而别。李白骑在白马上,信马由缰地朝着南面的官道走去。自己则回首北望依旧在伫立招手的双亲大人,一直到马儿转过了一个大弯,被树木遮着再也看不到为止。此时此刻,他才真正地体会到了骨肉分离的滋味。不过,他此时想象的是功成名就之后,马上就激流勇退,叶落归根,重返家园。但他哪里知道,人海茫茫,时世维艰,此一去就成了永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