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之所以成为不朽名篇,就在于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困难时看到希望,在失败中看到胜利,在逆境中闯出一条成功之路的光辉典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

古田会议胜利闭幕后,随即迎来了1930年元旦。

新年伊始,时任红四军前委委员、第一纵队司令的林彪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写了一新年贺信。

信中,林彪在陈述自己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时,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

林彪为什么会有悲观消极的情绪呢?其实,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都遭遇了重大挫折。

南昌起义,原22000多人的部队,两个月后,最后只剩下朱德率领的800人。秋收起义,原有5000多人的部队,不到一个星期,只剩下不足1000人。广州起义,参加的人数约6000人,撤出广州时只剩下1200多人。这一系列挫折,使得党内和军内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情绪。

另外,1929年中央给红四军的“二月来信”, 仍然强调重点抓城市工作,同时对农村红军的前途作了悲观估计,要求朱德、毛泽东将队伍分散,还要求朱德、毛泽东“应毅然脱离部队,速来中央”。

红四军前委对“二月来信”进行讨论后,觉得中央的想法不切实际。于是,毛泽东代表前委回信,希望中央收回成命。尽管中央后来改变了“二月来信”的观点,但是,“二月来信”还是在红四军官兵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收到林彪的信后,毛泽东感到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并不仅仅是林彪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反映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有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却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为了帮助林彪转变错误认识,并以此教育全军,经过深思熟虑后,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的“协成店”驻地,给林彪写了一封长篇回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

古田协成店

在信中,毛泽东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评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主义。

信中写道: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只要看一看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在信的末尾,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激情和火热的语言写道: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封回信,长达7000多字,着眼现实又超越现实,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

这封信不仅批评了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怀疑论调,而且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道路。

显然,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回信,已经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因此,毛泽东把信送给林彪的同时,给这封信加上了一个标题——《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要求红四军政治部把这封信公开印发,供全军学习,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战略思想。由此可见,这封信的意义非常重大。

这封信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回信,也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之一供干部学习。随后几年,中央编录的不少文献也收录了这封信。

然而,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准备收入这封信的时候,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林彪致电中央,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就好些, 以免对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林彪的这份电报呈送给毛主席审阅后,毛主席高度重视,随即作出指示:这封信不要出版。因此,1948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没有收入这封信。

可是,由于这封信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的分量。1950年5月,中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时,这封信又再次入选。

不过,时过境迁,为了不致他人对林彪产生猜疑和误解,毛主席将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信中凡是批评林彪的地方都作了删改。公开发表时,通篇都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

尽管如此,这封信似乎还是成了林彪的一块心病。1969年9月,林彪作为毛主席的法定接班人写进了九大《党章》后,他回到井冈山旧地重游。由于心情不错,他还兴致勃勃地填写了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词中写道:

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据说,林彪还把这首词呈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完后,微微一笑。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下面,用红铅笔画了两条粗线,用不以为然的口气对林彪说:“这是历史公案,就不要再翻了。”

林彪关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提问,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是他的一大罪状受到批判。对这件事,开国将军黄克诚大将在80年代有一番比较中肯的评价。

黄克诚大将认为,林彪向上级领导写信直陈己见,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正是由于林彪提出了这个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毛主席直面问题,写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全党全军都起了极大的教育作用。

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犹如黑夜中的一盏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坚定了共产党人的信心与斗志。

毛主席的科学预见很快变成了现实。中国革命由最初的几支火炬,逐渐燃成熊熊烈火,最终点亮了整个中华大地,实现了“星火燎原”的梦想!

抚今追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所以成为不朽名篇,在于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困难时看到希望,在失败中看到胜利,在逆境中闯出一条成功之路的光辉典范。(黄林波/文)

作者简介 黄林波,福建上杭人,被网友誉为“教育领域的一匹黑马”和“传播古田会议精神的网红”。他主编的《好教育点亮人生》一书,被评价为“成功地将古田会议建党建军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教育领域”,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