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绕口的地名(三环路上一些的地名由来)


非常绕口的地名(三环路上一些的地名由来)(1)

如今的北京,风景依旧,但风景中渗透的文化渐渐被人淡忘。如今的北京日益时尚,但她古朴的历史魅力依然。今天就先说说三环路上的地名。

一、 大北窑

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建窑烧砖,遍地窑坑,故名大北窑。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多年以来,砖窑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如今已成为了北京商业中心区——国贸CBD

二、 双井

过去广渠门外是大片的农田,并以菜园居多。其中以姚姓人家的菜园面积最大,有四十多亩,菜园裏有两口水井,相距只有20多米,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又因菜园的南侧有一条乡间大道,进出广渠门的行人多从此经过,并在井旁的大柳树下歇脚,于是将这里称为双井。后来菜园消失了,井也没了,但双井作为地名却保留下来。

三、 劲松

劲松位于北京城的东南部,在20世纪初出版的北京地图上,今劲松地区标注的地名是“架松坟”。因其墓地上有六棵古代的龙松,弯曲着主干有架木支撑而得名。当年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架松的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清代开国功臣肃武亲王豪格,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之一。约在20世纪40-50年代,架松坟的六棵古松先后枯死或被伐。这个旅游景点便逐渐消失了。

四、 潘家园

潘家园位于朝阳西南部,临近劲松小区,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时被称为潘家窑。早年间在护城河东边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据传这潘窑主是位山东济宁人,年过五旬,原是烧琉璃瓦出身。当初来到这里,他本想开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场,但烧了几次之后,便不再烧了,因为这里的土质疏松,不宜烧制琉璃瓦,于是改烧小方砖。当时这一带有七八家砖窑,彼此竞争很激烈,潘窑主初来乍到,又是改行烧砖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弃,因为他看准了这里临近京城,地理位置好。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回来后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砖的质量,二是在经营上下工夫。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并以“潘家窑”之名而称。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妓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这个“园”字,便是“家园”的意思,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

五、 十里河

位于朝阳区西南部。东起西燕窝,西邻花园,西北与南三环东路相接,南至丰台区枣林。因居左安门十里,且村北有肖太后河,故合而称之。村中明清时原有官道与左安门外官道相通,是从北京南部郊区去北京的通道。

六、 分钟寺

分钟寺位于丰台区东部。东为枣林,西为王爷坟。因寺而得名。此地原有一座寺庙“粉妆寺”。因清代皇帝到南苑狩猎时,帝后及妃等随行在此休息,梳洗打扮,故名“粉妆寺”。后取谐音为分钟寺,村随寺名,寺已无存。南三环东路、周庄路将村址分成三部分。村东有京津塘高速公路。

七、 刘家窑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许多砖窑瓦厂,当时这里是城外郊区,取土、用工相对便宜,周边又有水源,所以是窑主们首选之地,据传一家窑主姓刘,世代烧窑,他家烧出的砖瓦成色好,不易碎,人们慕名而来,以后附近渐形成村落,称为刘家窑村。

八、 赵公口

这赵公口的地名,得名于财神赵公明的庙宇。据《乾隆京城全图》载,全北京城共有财神庙十所,位于天坛正门永定门外赵公口的这一所,因得名于财神赵公明,则常常被民间视为正宗的财神庙,故有“京城财源入口”之称。赵公口乃是财神入口,自古是财神必经之地。到京城来发展的地方官员和来京城买卖货物的,都喜欢先到这里的财神庙,恭恭敬敬地上香之后,在京城办事才踏实。后来附近的山西会馆普遍供奉财神,因此赵公口才有“财聚四海、富汇五湖”的佳誉。

九、 木樨园

说道木樨园,要从600多年前说起。明代燕王朱棣建都北京,为了保证皇宫内人员的吃穿用玩,从山西迁移了大批手艺人在京城四周居住,并设置上林苑对他们进行管理。在大红门北侧,划出三块地种植苜蓿,以供皇宫的马匹食用。这三块地分别被称为南苜蓿地、东苜蓿地和西苜蓿地。并迁来了袁、王、张三家各负责一块地的苜蓿种植、收割和向皇宫里运输。

  苜蓿是一种草,长圆形小叶,开紫色蝶形花,又称紫花苜蓿,是马匹非常爱吃的一种植物。负责南苜蓿地的那家人姓袁,户主叫袁直,家中有他的妻子马妮和女儿盈盈。一家三口对苜蓿精心管理,有一年,地里的苜蓿叶子枯黄,枝茎干瘪,不开花。上林苑的官员到此检查后,非常生气,挥鞭打向袁直,并警告他:“如果下次来苜蓿还这样,直接杀头示众!”

  袁直忍痛回到家里,把情况一说,全家抱头痛哭。袁直的女儿盈盈虽然刚刚十三岁,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整天帮助父母干活,一会儿都闲不住。为了苜蓿的事哭过以后,她擦了一把眼泪对父母说:“咱们光哭有什么用?得想个办法把苜蓿种好才是最要紧的。”父亲说:“关键是不知道这苜蓿到底得了什么病呀?”母亲叹了一口气附和道:“就是!”盈盈说:“要不咱们再到地里去看看,也没准是什么虫害造成的呢!”一家三口来到苜蓿地,蹲在地里翻翻叶子、分开枝茎仔细观察,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害虫或其他异样的线索。

  正在这时,忽然远处传来了一声凄惨的鸟叫声。一只黑色的小鸟从半空跌落下来,盈盈赶紧跑过去,才发现是一只鹩哥,肩膀已经受伤。她细心地为鹩哥治伤,有一天,小鹩哥忽然对盈盈说:“我带你去找东西!”边说边跳到盈盈的肩膀上催她快走。盈盈按照小鹩哥用嘴指着的方向前进,不大工夫就走了七八里路,来到一口井旁。小鹩哥跟盈盈说:“把井里的那块石头拿上来!”盈盈趴到井台上往井下一看,井并不深,而且井壁上都有脚窝,她顾不得危险,从干涸的井底把那块石头拿了上来。

  回家以后袁直发现,石头非常糠,用指甲都能抠出坑来。这石头有什么秘密呢?这时小鹩哥说:“磨碎了——撒地里——救苜蓿!”一家人把那块软石头磨成了粉末,均匀地将石头粉施到苜蓿地里。第二天到地里一看,苜蓿竟然全都挺直了腰杆,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全家人的心里总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这块地自从施用了这种粉末以后,苜蓿长得又粗又壮,叶子肥厚,紫花开得又大又鲜艳,皇宫里的马匹特别爱吃。一来二去,袁直种植的苜蓿就出了名,上林苑的官员就给袁直起了个绰号叫苜蓿袁。后来,东苜蓿地和西苜蓿地都逐渐荒废了,苜蓿袁就把皇宫马匹所用的饲草全包了。

改朝换代,斗转星移。虽然这里早就不种苜蓿了,但随着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小村庄,苜蓿袁作为一个地名流传下来。后来有的文人墨客觉得用草作为地名不雅,就根据谐音将其改为木樨园,并逐渐被人们认可。

十、 洋桥

洋桥,位于北京市南三环西路与马家堡东路交界的地方,原来是方便北京人到马家堡火车站乘车,由英国人于1898年在凉水河上设计修造了一座水泥结构桥,当时当地老百姓称为“洋桥”。后来桥南,靠近马家堡火车站一侧形成一个自然村,称为洋桥村。

洋桥于1990年拆除,在原桥址修建了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依旧称为洋桥。

十一、六里桥

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 如今的六里桥已经由桥名成为一个地名,在原古桥附近,都称为六里桥。

十二、莲花池

1115年女真族创建金国,国都原本在现在哈尔滨的东南,称为“上京会宁府”。1149年,金国丞相完颜亮杀死了堂兄金熙宗,篡夺了皇位。为了摆脱心怀不满的贵族们的牵制,也为了就近统治从宋朝夺来的中原地区,完颜亮决定迁都到燕京。完颜亮为迁都制造舆论说,他在上京栽了200棵莲花,都未成活,是何道理?他的亲信逢迎道:“自古江南为桔,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1153年,新国都在辽代燕京城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完颜亮宣布迁都,并命名为“中都大兴府”。金中都的城址旧建在现在莲花池以东的地区,城墙东北角已经建到了现在和平门附近。莲花池当年有泉水,是金中都的水源。完颜亮迁都后,果然在池中栽种了许多莲花,莲花池也由此而得

十三、太阳宫

太阳宫地处北京日坛正北6公里处,东与十字口村毗连,西连土角楼,南靠西坝河村,北邻芍药居。因其地早年有太阳宫庙而得名。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游路过此地时,正值太阳东升,见阳光下的村落非常好看,兴致大发,便赐名此地为“太阳宫”。村里得知后为感谢“皇恩”,便建起了一座庙宇,得名“太阳宫”。二百多年过去,如今,太阳宫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地名。

十四、三元桥

关于三元桥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因临近三元庵而得名,此地曾有一座叫三元庵的古刹,始建于清代,毁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三元庵的“三元”是根据天官赐福、地官消灾、水官解祸而来。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大帝”。二是因临近水源八厂而得名,该厂位于三元桥南侧不远处,是北京市的大型供水企业,同时该桥位于三环路上,又是三条交通干道的交会处,以“元”代替“源”字,得名三元桥。三是由“三源里”转换而得名,三源里小区位于三元桥南面,始建于1979年,因北有三元庵,南有水源八厂,1982年为小区命名时,各取一字,得名“三源里”。

十五、西坝河

元代时“阜通”是条漕运河。 望京现在有两条路,一条叫阜通东大街,另一条叫阜通西大街,“阜通”两个字比较奇怪,其实“阜通”一词得名于元明时期流经这里的“阜通河”。阜通河又名“坝河”,就是位于现在望京西南四元桥南侧的那条小水渠。不过在元代的时候,这可不是一条小水渠,而是条可以进行漕运的大运河。1279年,元朝开通北线运粮河,河流取名叫阜通河,终点位于现在西坝河的光熙门。阜通河中途修筑了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等7处大坝用来通漕运,由此这条河得名坝河。到了清代后期因水源不足,淤塞失修,坝河才逐渐失去了漕运能力。

朝阳区的地名“西坝河”和“东坝”也是根据阜通河上的大坝得名的。 “西坝河”位于常庆坝以西,所以得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