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

“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跳跃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大鱼海棠》是一部2016年的国产奇幻动漫电影。在影片上映的12年前,梁旋因为一个奇幻的梦,而决心将梦境打造成一部国产动漫。随后,他和张春作为影片的两位导演,历经十二年的心血才将这个梦精心打磨出来。这部影片一上映,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支持。2017年,《大鱼海棠》斩获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1)

这部电影在叙述手法上,是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电影的情节也并不复杂。居住在“神之围楼”里的女孩“椿”,如同其他族人一样,掌管着人类世界万物运行规律。十六岁生日那天,她化身一条鱼到人间巡礼七天。在返家的途中,她被海中的大网困住,一个人类男孩因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为了报恩,她需要复活男孩的灵魂“鲲”。于是,在本是天神的湫的帮助下与彼此纠缠的命运开始了纠缠斗争。

很多人在看过这部影片后,都潸然泪下,被椿、湫和鲲之间绚烂纠葛的爱情感动。在看第一次的时候,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在几刷过后,我发现这部电影绝不是在讲述爱情这么简单。而当我从剧情中真正地跳脱出来,才看到了这部影片真正的魅力之所在。

我将从这部影片的背景依托、影片呈现和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剖析这部影片的匠心所在。

影片的创作背景:依托于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

《大鱼海棠》取材于《庄子·逍遥游》。电影一开篇,年老的椿就用旁边的形式讲述着: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在道家的哲学里,规律,就是“道”。“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虽然椿没有道破规律背后的玄机,也没有评价规律存在的意义,可是规律却始终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

这部影片所恪守的“道”,正是自然规律的界定,所有对自然规律的违背,都是在逆“道”而为。人类男孩“鲲”在水中尽情嬉戏,与鱼儿亲近游戏,便是在顺“道”而行,而残酷捕杀鱼的人类文明,就是在逆道而驰。

在人类男孩“鲲”为了救湫而死之后,湫去找灵婆,希望要回他的灵魂,让他复生。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灵婆居住上方的书匾,就写着:“天行有常”。而所谓的常,就是道。所以,当湫对灵婆承诺以命易命的一刻,她就开始了逆“道”而为。

湫违背了规律,在“神之围楼”饲养了“鲲”,随后而来的“雨水变咸”、“海水倒灌”、“六月飞霜”,以及最后的大灾难,就是没有遵道而行的滥觞。

湫生活在天空与人类世界的大海相连的海洋深处,和族人们一样,掌管着人类世界万物运行规律,他们就是道家所言的“物物者”,物物者主宰者万物,但不产生万物。在庄子看来,使万物自己成为万物,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就是真正的“道”。

对于湫和她的族人来说,想要去到人间,必须要通过一个漩涡,它是两个世界的唯一通道。这样的一个通道就是门,换句话说,门就是道的“门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庄子·庚桑楚第二十三》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在庄子看来,无有才能无为,无为才能逍遥,逍遥才能正心。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2)

我认为,成为自己,是庄子不同于老子的最大特色。湫正是借助庄子的天门,通过游历而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自成自为”,是庄子哲学的初始动机。要去游历的湫必须要通过这个“无有”的漩涡之门,出入到人间世界。湫的父母不断告诫她要远离人类,就是在强调在人类世界的“无为”,从而才能通过“逍遥”正心,完成自己的成年礼。

在人类男孩“鲲”死去后,椿在爷爷丿那里知道了,所有的人类在死后都会化为一条小鱼去到如升楼。这很符合道家的将生死视为两种存在:神寄寓身躯谓之生,神离开身躯谓之死。在庄子看来,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神性的存在,生和死都是生命的转换性存在。

每个人都曾追问过生死,就像椿对爷爷的发问:“我们也会死吗”。爷爷丿回答说:“那当然了,万事万物都有他自己的规律,对于我们而言,死是永生之门。”爷爷丿的回答虽然平淡简练,但却彰显着道家的生死观。

在《庄子·至乐第十八》里,庄子说“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死。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在庄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死,是顺遂自然的规律。人类的生死本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自然而然,所以不必为生而喜为死而悲。只有顺随大道,坦然面对,才能以精神不朽超越生死。

在我看来,爷爷丿的生命临在早已超越生死,所以他才会豁达且从容地和椿讲述死亡。后来,当湫为了救椿而被双头毒蛇养伤后,爷爷丿临死前对椿说:“万物都有他的规律。”正如《庄子·大宗师》里所言:“福大块在我以形,劳我以生,伕我以老,息我以死。”这就是人生的规律,天地造化,赋予我们一个形体,而我们凭借这幅形体完成人生的使命,到了晚年,悠闲安养,最后,死亡给了让我们得以休息。在爷爷丿的心中,早已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了生的延续。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在渗透着道家的思想观,影片的导演梁旋也将生死看得很淡然。当灵婆打开生死簿,帮湫查阅人类男孩“鲲”的信息时,如果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当天死亡人的名单里,记载着“梁旋卒因醉生梦死寿终八十六岁”。导演梁旋用这样诙谐的方式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在这个玩笑的背后,也体现着道家“乐生”的思想,那就是在活着的时候乐观豁达,不惧怕死亡,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超越生死。

可以说,影片依托于《庄子·逍遥游》,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让人在人间世的樊笼和彀中,免于恐惧和困苦,真正的“乘物以游心”。 这部剧本身,也像是一部哲学作品,对生命进行了剖析和诠释,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3)

影片的视觉呈现:一场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

《大鱼海棠》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影片既既回归了传统文化,也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民族归属的情感诉求。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制约着着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是影片情绪分为营造的核心。

1.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物设定中的运用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影片人物的形象设定大多取于中国民国时期的服装。这部影片既然是取材于《庄子·逍遥游》和《山海经》,无疑是一部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影片。那么,为什么影片人物没有选择更能代表中国服饰的汉服呢?原因就是,民国时期的服装是最简洁的,相对来说,汉服的制作成本则太高。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4)

椿的人物形象设定爽快简洁,短发很符合她的人设,意志坚定,冷静寡言。但是,齐斜刘海却为她增添了一些活力感。同时,单独一只的翠玉耳坠,则彰显出了人物性格中对传统的一丝叛逆和挑战,在无意间提升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契合度,椿正如她的形象所呈现的一般,始终凭借自己的初心和坚守,将复活“鲲”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不惜打破族人千百年来遵守的制度和规则。

事实上,对于片中鬼怪的形象设计,反而是比其他角色更加复杂一些,比如一只眼的灵婆,像带着面具一样的鼠婆子。有人批评说,片中很多的鬼怪形象,是在模仿《千与千寻》。其实,这点并没有拼盘的必要,因为只要对《山海经》稍有了解就会发现,和《千与千寻》一样,这些形象原本就是《山海经》中的原型。而《大鱼海棠》的制作无疑是像尽量的忠于原型,因此在一些任务形象的呈现上,自然会与灵感出处相同的《千与千寻》重合。

2.中国传统文化在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大鱼海棠》的影片场景基本是以中国福建的客家围屋为主。这种土楼建筑看上去像一个大的圆圈,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同时,圆形作为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的特殊形状,也符合影片在价值观上的表达,万事万物都在“道”的循环之中,无谓开始,也无谓结束。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5)

影片多次从视觉出发,当高空俯视的时候,围屋呈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当于地仰视时,又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可见在影片的建筑场景构建中,体现着影片团队的用心和智慧。

除了土家围楼这一大型建筑场景,影片也在各个细微之处,彰显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尤其是灯笼这个元素,几乎贯穿于影片的每个镜头,不管是在土家围屋,还是在如升楼的门口,各处都有灯笼元素。从铁丝骨架灯笼,到竹篾骨架灯笼,从纱灯,到福州式灯笼……

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作为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灯笼俨然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且丰富的文化底蕴。影片通过灯笼元素的高频率出现,深深唤起了观众的民族情感。

除灯笼外,还有一个重要民族元素很容易就会被忽略,它就是鲲的乐器“呜嘟”,也就是今天的“陶笛”。陶笛是一种陶土乐器,源于中国,在丝绸之路时传到欧洲,经过被意大利人的改造,发扬于欧洲。意大利后来一直宣称,陶笛是意大利人所发明,但是这个说法始终没有得到中国演奏家门的承认。

鲲所吹奏的呜嘟,属于陶笛中最简单的一种,音域比较较窄,类似于今天的6孔陶笛。在这部尽是中国元素的影片中,导演无疑是在宣扬一种民族文化,希望陶笛能够重回中国民族乐器之林。

不管是围楼建筑、灯笼、陶笛,还是脸谱、对联、河灯、轿子……影片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彰明较著的呈现。所以,观众对《大鱼海棠》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剧情本身,而是被影片团队煞费苦心地将传统文化精髓融于作品之中的精神所感动。

3.中国传统文化在色彩语言上的运用

色彩语言是动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是动画影片中的信息和情感的传达,甚至可以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色彩大师让·菲利普·朗科罗曾经说过:“色彩参与了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6)

《大鱼海棠》传承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通过五行色彩符号,引发公众的丰富联想和情感共鸣。“五色观”是以儒道两家的色彩观为基础,并逐渐在汉代衍生出来。以“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传达思想和情感。后来,通过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衍生出了五色的象征意义。

有不少人会拿这部影片与宫崎骏的动漫作品相比,但事实上,日本从汉代起就开始吸收中国文化。不同是,在色彩文化方面,日本人是以“青、赤、白、黑”四种颜色作为基础色,而没有黄色。同时,日本文化强调“和”的理念,倾向自然之色。这就使两部影片在色彩呈现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影片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红色。主人公椿和湫的衣服是红色,围楼的廊柱、蜡烛、灯笼、春联、大鱼、凤凰……几乎每个镜头中都有红色。可以说,红色的象征在影片中对情绪的表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带给人们一股强烈的“中国风”,也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地域的色彩文化。

除了强烈的色彩感染力和色彩张力,影片也穿插了多处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色。椿在独自吹笛时的画面,山峦就是水墨色;椿呼叫灵婆时的画面,是水墨色;雪后的皑皑山峦,也是水墨色。

道家始祖老子也曾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色盲”,指出五颜六色会让人眼花缭乱。庄子更是提倡“正色观”,取消了人们眼睛所见的颜色,用黑白来还其本色:“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于是,很长一段时期,水墨画主宰了中国的艺术,留白的手法至今仍是中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的手法。

可见,影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制作团队对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的体验积累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了动画色彩的民族性与文化内涵。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7)

影片的隐藏主题:看似简单的剧情背后,是对青春和人性的探寻与思考

《大鱼海棠》将鲲、椿和湫之间的三角爱情作为影片主线,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单从影片的人物语言上看,也是十分简洁,几乎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很精炼直白。整个故事情节始终在顺着清晰的逻辑主线和干净利落的对白铺展开来。

如果仅仅是拘泥于影片的故事情节,就会觉得这部影片有些单薄,在角色代入上,也容易引发争议。但是,我认为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在看似简洁明朗的剧情中,却倾心注入了很多能够引发人们深度思考的价值点和主题。

1.椿和湫:青春,是一场自我燃烧的挽歌

在影片的开头,正是椿16岁的成人礼。湫和她的年龄相仿,两个人都处于一个单纯美好而又破裂反叛的年纪。

椿在人间游历的途中,看到了人类男孩“鲲”。在椿回眸望向他的一刻,便注定自己的命运将被改写。正如《牡丹亭》里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鲲因为救椿而牺牲了自己的姓名,于是,椿找到灵婆,用自己一半的寿命换取了鲲的灵魂。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写到:“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对于椿而言,她的本我想要救活鲲,这是她灵魂深处的希翼,而她的自我也顺应了本我,没有因为道德上的愧疚而引起内心的冲突,这是一种来自青春的孤勇和义无反顾。

开始的时候,椿把鲲养在自己的房间,她的母亲有天去到她的房间发现了鲲,就把它扔掉了。想起张爱玲说过:一大清早,不把门打开,就是在做坏事。即使关了门,纸糊的窗户,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窥探的破洞。很多时候,对于很多正值青春的少年来说,没有所谓的隐私,这是一种悲哀。

椿的父母无法走进她的世界,就像成人礼上面对母亲的各种唠叨,椿的回答始终简短甚至有些厌烦。这与爱无关,而是来自青春那无以言说的寂寞和渴望燃烧的呐喊。幸运的是,椿的爷爷丿理解她所有的渴望:“我知道你在做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所有人都反对你。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或许只有在一个人即将逝去的时候,才能真正明白青春的弥足珍贵。

在守护鲲的过程中,椿遇到很多阻碍和困难,而每一次都被湫所救。湫对椿的爱,单纯执著。就像当年维摩诘被问到为什么生病的时候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在那些心中已然无爱的人眼中,才会将湫为椿所做的所有,甚至为她付出生命看作是“病”。椿不会问一切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谁也不为,他在为自己的青春而燃烧,他想活出他自己。

湫去找灵婆,想要用自己的命去救椿,灵婆说:“你们这些小家伙,对待生命就像一块路边的石头,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才费尽私信怎么样多活一天。”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梦想,都是相信青春的背后没有东西,一旦逝去,就不会再有任何让自己动心的事情了,所以才会有一种挥霍的心情和对现实不在意的孤勇。

最终,在将椿送去人间的时候,湫的青春伴随着生命一起燃烧了起来,炽热且灿烂,湫实现了他自己。他所有的自由与梦想,初心与执着,都在最后的燃烧中得以完成。对湫来说,他因青春燃烧所得到的欢悦和圆满,都将伴随着他永不退色,至于结局说什么,他真的不在意。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主人公椿和湫对各自爱情的追溯让人感动,甚至是让人羡慕,因为有太多人的青春还没有燃烧,便已经熄灭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动于一部影片,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8)

2.灵婆和鼠婆子:孤独和善恶,是人性中永恒的存在

在这部影片中,色彩饱和度最高的人物形象就是灵婆和鼠婆子了。相信观众第一眼看到这两个人物,容易会觉得是故事里的负面人物,因为他们的样子太奇怪,声线太鬼魅了。

椿去求助灵婆拯救鲲,于是灵婆要了她一半的寿命作为交换。椿的生命也和鲲绑在了一起,鲲或死或离开,椿的寿命也就终结了。后来,湫找到灵婆,想要救椿,灵婆又和他做了交易,让湫做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我们能因此就说灵婆是个坏人吗?好像并不是,毕竟他帮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没有纯粹的以命易命。而对于湫,灵婆更是没有索要湫的姓名,只是让他接班。后来,椿感谢灵婆救活自己,灵婆坦言:“不用谢我,我只是个生意人,要谢就谢谢会回你寿命的那个人吧。”灵婆其实比一些虚伪的“好人”更加诚实坦荡。对于灵婆而言,他的规则和信条,不过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已。他恪守自己的信条,也尊重别人的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算是一个坏人吗?

而鼠婆子呢,她的确做了很多坏事,密告大家鲲的存在,以至于使鲲和椿陷入了危险。她夺走了椿身上的陶笛,作为自己去可以去到人间的信物,还不忘在椿和鲲的面前炫耀一番。可是,鼠婆子真的是坏人吗?她帮椿救出了污水中的鲲,还跑去告诉湫,长老们开始怀疑椿了,椿很危险。其实,她是不需要做这些的,但是她做了。而她所做的“坏事”,不过是为了打破封印,自由地去往人间。

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分裂”,是指当我们面对很复杂的人或事的时候,为了避免不确定性的痛苦,我们就会把复杂的人或事一分为二,变成两个简单有对立的部分,认同一边,排斥另一边。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分裂”之下,去区分生命中的是非对错。

然而,好与坏,善与恶,本就是人性中的一体两面。纵观历史,荀子的性恶论没有得到发展,而孟子的性善论则又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善与恶,单独存在的时候,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两者互动起来,才能在思辨和思维下,对人性有最深层的探寻。

在整合的思维下看待灵婆和鼠婆子,他们不过是孤独的代表。灵婆终日与猫为伴,连打麻将都只能和猫一起;鼠婆子则和一群老鼠生活在一起,和它们聊天游戏。湫去找灵婆帮忙,先被要求陪打一把麻将;鼠婆子承诺椿可以帮忙救鲲,条件是和湫一起跳舞。他们的语言是孤独的,情欲是孤独的,但是这些孤独无法言说,也无人可说,所以他们才渴望着他人的陪伴和肢体接触。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证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尽管不同的文化和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孤独却是我们一生中无可回避的命题。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或多或少地追问过孤独,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总会一直探寻下去。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像灵婆和鼠婆子一样看清孤独,或卸任或出走,追随自己的内心,活出不一样的自我。

老子说“有无相生”,《大鱼海棠》在看似是“无”的剧情中,提醒着我们“有”的存在。从青春到善恶再到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逃离不了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是对人生的探寻,更是来自灵魂的追问。

大鱼海棠电影讲了啥(大鱼海棠从创作背景)(9)

《大鱼海棠》是一部优秀的国产动漫,影片的价值早已跳脱出剧情本身。影片不仅高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开始真正思考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很感谢这部影片的团队,因为影片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他们的匠心所在,让我们对中国动漫的未来充满信心。

此刻,想起片中引自《逍遥游》的那句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鲲,徜徉在自己的灵魂世界。愿我们都能看破内心的重重藩篱障碍,决起而飞,找到静观天地辽阔中的人生定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