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集锦大全(语文知识体系解读)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新知识必须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才能牢固掌握。如果学生对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你还能希望他形成学习能力吗?对于小学生来说,为其以后能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最为基础的语文知识体系。
一、学理阐述
(一)语文学科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认识,可以把语文学科的知识分为语文陈述性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语文策略性知识三部分。具体解说如下:
1.语文陈述性知识
语文陈述性知识是指足以让一个小学生参与母语交际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且有利于其终生发展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一般应包括四大板块,即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常识、人文基础知识。
(1)语言知识。包括古今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今文字差别等。现代汉语知识即通常所说的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
(2)文章知识。这里的文章是指广义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即关于文章的语言、结构、中心、体裁、材料、表达等的知识。
(3)文学常识。主要包括与一个小学生知识结构相当的文学领域的常识。文学常识包括中外文学发展的脉络、作家履历及创作风格、文学流派等,对于中国文学史要求形成粗略的“史”的线索,对外国作家知道国别或大致了解即可,对中国重要的作家如司马迁、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关汉卿、鲁迅、老舍、巴金等则要求学生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4)人文知识。是指一个小学生能够正常的解读和写作与其学习水平相当的文字材料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人文综合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对于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现有的思维水平、现已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主要指向古代汉语阅读,它包括在解读古代汉语时常用的我国古代的天文、律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等。这类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求系统,主要是抓住一些常见的在文言阅读中容易遇到的加以讲解,引起学生重视。
2.语文程序性知识
所谓语文程序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过程中所需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关操作程序的知识。
对于语文程序性知识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去建构。一是基本程序层面,即在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所需的最基本的程序性知识,诸如对一个语段的解读一般要经历“语句确认→语义整合→句间关系的把握→语义要点的筛选→语义内涵的拓展”的过程,文章写作一般要经历“写作冲动→材料的收集→对文章的预见→写作成文”等,对其应有较为科学的研究,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常课,常抓不懈,让学生受用终身。
二是具体语境操作层面,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文活动操作程序。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对于各种文体(包括文章和文学)的解读程序是不相同的,如散文解读程序、诗歌解读程序、记叙文解读程序就相去甚远;文章写作活动中各种文体的文章写作程序(如记叙文的写作程序和议论文的写作程序)是大不相同的;在口语交际中自由谈论和辩论、演讲和朗诵,其操作程序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3.语文策略性知识
语文策略性知识是指在语文活动中能够为活动者指引思维方向、提供思维策略的知识。如果说语文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指引工作流程的话,那么语文策略性知识则为这些工作流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和规范。语文程序性知识必须在语文策略性知识的调控下才可正常发挥作用。这就像驾车一样,语文程序性知识只是教给了你驾车方法,究竟你这车要开往何方,则只有靠策略性知识来调控。
应该说许多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一般都应该提醒学生这样一些原则。如:总体把握,不可断章取义;尽量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推己及人;入情入境,涵咏体味等。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从思维空间拓展思维之网;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言为心声,发诸真情等。这些对于学生运用语文程序性知识,进行语文活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语文程序性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语文策略性知识为指引,以不断拓宽学生的人文基础为根基,辅以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梳理,进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终极目的。
(二)语言知识体系
1.汉字
(1)字音。拼音字母(单韵母、声母、复韵母、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声调。拼音的方法(拼读法和直呼法)。同音字和近音字。
汉语拼音表
(2)字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3)字形。汉字形体(笔画、部件和结构)、汉字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
(4)写字。汉字的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常用的汉字笔顺为: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汉字笔画名称表
汉字间架结构表
2.词语
(1)词性。词语根据语法功能(有无实际意义、能否充当句子主干、能否单独回答问题、能否重叠)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介词前后两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
(3)近义词的辨析。词义轻重、适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4)词语的辨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5)关联词。正确使用、正确搭配。
(6)词语的含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7)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指所指定的词语,在该句子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需要学生对该词语、对整个句子作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语言来表达。
(8)词语的感情色彩。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9)成语使用错误。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望文生义。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是指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十分穷困。
②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例如:贬义色彩的成语有:无所不为、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好高骛远、随声附和、满城风雨、趋之若鹜、死灰复燃、肆无忌惮、信口雌黄、炙手可热等等。褒义色彩的成语有:蔚然成风、集腋成裘、从容不迫等等。
③对象用错。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用到乙类事物上去。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感到非常光荣。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例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一挥而就”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
④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导致使用不当。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⑤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浑身”与“遍体”重复了。
3.句子
(1)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2)句子的类型。单句和复句: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3)修改病句。病句类型分五种,病句修改分三步。
一是病句类型,列举如下:
①用词不妥。a.感情色彩不妥。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b.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②搭配不当。a.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b.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c.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d.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③成分残缺。a.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b.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④语序不当。a.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b.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⑤前后矛盾。a.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b.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c.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他图片”。)d.重复啰唆。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e.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二是病句修改,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①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②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分一一加以改正。
③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他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4)标点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共十六种。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位置不同,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①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点号(一)
一、句号
1.用在一般单句的末尾。例:武松把那只老虎打死了。
2.用在无主句的句末尾。①用来叙述生活实际情况和说明自然现象的。例:“下雪了。”“开车了。”等等。②表示一般禁止和要求的。例:请勿乱丢果皮杂物。③表示格言警句的。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用在省略句末尾。例:谁来了?他。
二、问号
1.除一般的疑问句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外,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也用问号。
2.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要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例:请你们说话小声一点好不好?
三、叹号
1.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例: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2.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例:怎么会讲得这么糟呢!
3.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通常应该根据句子的基本句式判断属于哪一种,根据这个句子用在哪个特定的地方及其所着重表示的语气,选用一个合适的点号。例:这件事太难了,我该怎么办呢?又如:快去吧,这又有什么可犹豫的!
②句中点号。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点号(二)
一、逗号
1.单句的一般成分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补语之间,定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用点号。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这些成分之间要用逗号。①主语(复杂的短语作主语)和谓语比较长,主语和谓语中间通常要用逗号。例: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②主语虽然短,但需要强调,主语后面要用逗号。例: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女冠军。③主语后面带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例:你啊,还是这个老脾气。④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后有时要停顿,要用逗号。例:你的申请,厂长已经同意了。
2.变式句中间要用逗号。①谓语前置的句子。例:出来吧,你们!②定语后置的句子。例: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③宾语较长,特别是当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作宾语时,前边往往要用逗号。例: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④某些复指短语后面或组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例:这位是总务主任,我们的管家人。⑤句子中除了一般成分外,还有独立成分。这些独立成分和一般成分之间要用逗号。例:我们,包括领导同志,明天都要去植树。⑥较长的并列词语之间,一般要用逗号。例: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反映出来。⑦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例:水,水,我要喝水。⑧转折连词后可用逗号,以突出转折的意思。例: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好多了。
3.在复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下边两种情况:①分句和分句之间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用逗号。例: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②少数关联词语后面可用。例:祖冲之虽然驳斥了戴法兴的谬论,但是,他所编制的《大明历》还是被搁置了。
4.使用逗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逗号虽然用处广泛,但也要注意用得恰当。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不要碰到句内停顿就加上逗号。用不用逗号既要看是否需要停顿,更要看结构上能否断开。有的长句子读起来中间需要停顿,但结构上不能断开,也就不能加逗号。下面这句话就是这样:例: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②由“把”“被”字组成的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兼语和前面的动词联系都很紧密,因此,介宾短语后面、兼语前后都不能用逗号。例:我们一定要把党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如:主犯已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二、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1.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例: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2.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他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3.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4.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了点心和水果。
5.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6.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7.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例:三四米、十之七八。又如: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8.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三、分号
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常常用在并列分句之间,它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例: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在单句中。复句中除了并列分句以外的其他分句,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分句之间通常就得用分号。分号的作用主要是使各分句间的结构层次清楚。例: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四、冒号
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
1.提示下文。①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②用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③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④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⑤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⑥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
冒号前的动词常用的有:“想”“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布”“指出”等,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2.总括上文。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需要注意的是:①冒号是句内点号。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了上述“想”“说”等动词),就不要用冒号。②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需要延长,要管几句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③“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用冒号。例如,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例如,“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④带有强烈感情和表示大声呼叫的称呼语后边不用冒号,用叹号;属于相互交谈的称呼语后边一般也不用冒号,用逗号。例:同志们!你们辛苦了!又如:小高,这是你的票。⑤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例如,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这句话应改为: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三多: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③标号。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 ))、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标号
一、引号
1.引号用途主要有两种:①表示放在引号里的话是实际那样说的(或者想说的),或者是引用来的。②表示放在引号里的话是有特殊意味的,如意义突出的,不照字面理解而别有含义的,作者不同意或者怀疑这种说法的,以及讽刺、反语等。例:母亲是个“平凡”的人。(表示突出、强调)又如:白日的亮光把犯罪者的“成绩”完全暴露出来了。(反语)③特别需要指出的词语以及专名、术语、成语之类,有时候也用引号。例: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又如: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2.使用引号,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①用引号的话里还有需要引用的话,外边一层用双引号,里边一层用单引号。②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点标点。但是,引用的话末了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③只说出别人话的意思,不照原样引用,叫做转述。转述的话不用引号。例: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
二、破折号
破折号是标号中的重点。它有多种用途:①表示后面是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②表示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③表示说话中断。例:“你——”老张看了看我,亲切地说,“未来属于你们,你们青年人一定要刻苦学习,力争成为本行的专家。”④表示声音的延长。⑤副标题的前后,或只用在前面。⑥表示事项的列举,这种用法多见于文件和科技文献。⑦引文后面注明出处。⑧注释后,说明注释者。
三、括号
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边的词语或句子。这种注释或补充说明面比较宽,可以解释语义、注明时间,也可以交代引用的出处,列举具体内容,还可以用于讽刺、批评、订正错误等。
四、省略号
可以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也可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省略,还可以用来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五、书名号
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5)修辞手法。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达到某种表达效果。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三)文学常识
对小学阶段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其基本内容是:
两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 →个别;②现象← →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 →具体;⑤部分← →整体;⑥主要← →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四)阅读知识
1.现代文阅读
(1)记叙文阅读。包括:①词语解释。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②文章概括。一是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二是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③记叙线索及作用。其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其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明确、层次清晰。④记叙顺序及作用。一是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二是倒叙作用:制造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三是插叙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⑤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从结构上看有: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从内容上看有: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⑦写法。主要写法有: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⑧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细节描写和衬托描写等。⑨表达技巧。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议论文阅读。包括:①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开篇点题、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②论据知识。一是剖析论据。论据能否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的作用等。二是补充论据。必须真实、典型,能证明论点。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强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 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一是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地论证论点。二是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论点。三是比喻论证。用甲物比喻乙物,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让人容易接受,有力地论证论点。四是对比论证。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深刻印象,有力地论证论点。⑥议论文的段落作用。一是开头作用。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或提出论点。二是结尾作用。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3)说明文阅读。①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包括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②说明文的特征。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③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c.分—总)。④说明文作用。一是开头作用:引出说明对象、引出说明的内容、提出说明的问题。二是结尾作用有:总结全文、提出希望、展望、预测等。⑤说明方法。一是分类。将对象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二是引用。引用成语或典故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三是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四是作诠释。对事物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有进一步的认识。五是举例子。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清晰。六是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七是作比较。把两类事物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八是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九是列图表。采用图形或表格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十是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使说明直观、生动。⑥说明语言。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
2.文言文阅读
(1)文言实词。①文言实词的古今词义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化、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②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③文言实词的活用。文言中有些词的性质可以临时改变,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④通假字。古文中用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的使用现象,叫通假。
(2)文言虚词。准确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以”“而”“于”“则”“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准确辨析在不同文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以达到对文句的理解。
(3)文言语句的断读与翻译。①文言语句的断读。一是按词语断读:一个词绝对不能断开读。二是主谓之间断读: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有较大停顿。三是按结构关系断读:语句中有假设、承接关系的,可以根据关系断开读。②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的翻译,灵活使用留、补、删、换、调等翻译方法。
3.古诗词鉴赏
(1)古诗词主题。如: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
(2)创作风格。如: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3)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②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③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④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⑤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⑦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⑧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五)习作知识
1.习作基本要求
能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能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
2.习作命题特点
(1)从题型上看,关注话题作文。(2)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唯一不变的宗旨。(3)从命题内容上看,关注成长历程,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崇尚美德,体现辩证思维、人文特色。(4)从具体要求上看,鼓励创新,文体自选。
3.命题作文的审题
(1)扩缩法。将字数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语言,使其变得具体易写;将字数多的题目压缩,抽出主干或中心词。(2)寻“睛”法。就是寻找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目中的关键字眼。①用独词作题目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了它的本质特点,或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了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出了它的引申意义,这就是题眼。②偏正型结构的题目,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③并列短语的题目,题眼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④一个句子的题目,谓语多为题眼。
4.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具体事物拟题法。以具体的事物入题,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难忘的那道彩虹》)。(2)抽象事物拟题法。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感悟春天》)。(3)特定情景拟题。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给人一个让人思绪飘逸、遐想的空间,容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想再看你一眼》)。(4)特殊符号拟题法。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如《失败 失败=成功》)。(5)条块分割拟题法。将所写内容“裁”成几个小块,择一来写(如《昨天的思念》)。
5.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1)审题。话题作文的题干,一般由背景语、启示语、话题语和强调语四部分组成。(2)拟题。包括引用(改换)式拟题、修辞式拟题、悬念式拟题、符号式拟题、并列式拟题等。(3)立意。或化大为小或化意为象或独辟蹊径。(4)形式。题记式、小标题式、散文诗式、书信体、日记体、剧本式等。(5)语言。第一,善用修辞,展现语言的魅力。第二,巧借幽默,增添文章的情趣美。第三,融入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第四,了解造型艺术,使语言变成形象美。
6.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
(1)材料作文的特点。①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②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①第一种: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结构:材料 要求(看懂材料,确定主旨,必须与材料有关)。
审题: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议论文:材料可从以下角度使用:a.引观点。引述材料→得出论点。b.做论据。可抄录引用,可概括引述。c.做标题。如“从……说开去”“……给我的启示”“……教会了我做人”“论……”等。d.做结论。照应前文(包括标题、开头),首尾呼应。
②第二种: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单幅漫画、连环画:中心一般很集中,通过讽刺某种不良现象或表扬某种社会美德揭示一定的道理。
看图写文的关键:看懂“画意”(画面的中心、人物间的关系、事件的经过、空间方位、逻辑关系等)。
文体选择:记叙文(借助想象完成);说明文(介绍画面的构图、组成、主要内容等);议论文(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7.其他作文
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要注意内容、人称、感情基调等;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六)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策略
语文知识教学总体策略是: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从知识的生成过程来看,语文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有利于学生主体经验结构的联系,并由此出发,去主动地发展构建自己的言语经验系统。要尊重知识的特征,合理而科学地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活动。
二、重点分析
1.语文知识的概念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研究,对语文知识的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语文知识”所涉及范围。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2)从“语文知识”存在的状态。语文知识包括“语感”(隐性知识)和“语识”(显性知识)两种状态。但当与“语感”对举时,语文知识特指“语识”,即“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3)从“语文知识”的现实所指。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当我们说“语文知识”时,它的现实所指就是“学校语文知识”,它们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4)从“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宽式”语文知识和“窄式”语文知识的概念。宽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窄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2.语文知识目标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目标主要指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拼音。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低年级学生在写话时,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2)字、词、句。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掌握句子的基本形式,包括把字句、被字句、遣词造句、扩句、缩句、句式变换、改换句式、修改病句、关联词语、复句与关联词语关系、修辞手法、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对仗、回文等。
(3)标点符号。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句号、问号、逗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和分号。
(4)工具书使用常识。在小学阶段,要教学生学会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逐步加快查字典的速度,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5)文化常识。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了解语文课本中涉及的读写知识,包括阅读古诗、段落、篇章的知识和文章学的知识,及文学、科技、史地等文化常识。
3.语文知识的教学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出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既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是实践的、综合的。语文学科的目标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应该在具体的语言实例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案例中进行,大致有以下两种:
(1)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以课文或课文的某个片段为案例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案例的阅读和感悟,教给他们能够接受的“语文知识”,再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相应的练习活动中,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案例学习的实践状态,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表面上看,也许只是某个说得出来的概念或操作过程,其实,他们内心对这些知识及其活动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却是丰富的和个性化的。实践性理念指导下的语文知识教学,阅读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步骤:教师根据语文知识学习的需要布置任务学生自读感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更悟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师点拨指导,显化语文知识学生迁移练习,内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经历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也经历了朗读品味、积累语料等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显然比没有语文知识参与的读、悟要好得多。
(2)在运用练习中学习语文知识。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形为案例进行教学。这多数体现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表达类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语文知识特别是语用知识,必须经过练习才能内化成语文能力。教学意义上的这些练习,具有“单项性”和“综合性”兼备的特征,就是教师所设置的某一次练习,是以特定语文知识的转化为目标的,而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却要用到其他知识。这些其他知识,有的可能是以前学习过的语文知识,有的可能是在平时的读写活动中无意获得的语文知识,甚至还会涉及诸如生活知识、思想情感等。这时,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就要做到既兼顾“单项”与“综合”又有所偏重,既要突出“单项”又要适当顾及“综合”。一般说来,“综合”的教学应该以不影响“单项”的练习为界限。这种教学大致也有以下步骤:教师根据需要布置练习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完成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突出“单项”、兼顾“综合”的评价与纠正学生做相应的行为改进。
4.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
语法和修辞属于不同领域的知识,应该分开讨论。
(1)先说语法。语言能力或语感能力主要指运用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是个体言语的生成能力。而语法是对个体言语的结果——语言的规范,是让表达出的语言更加合乎社会规范,是对言语的“限制”。语法不但不会生成语言,还会阻碍语言的生成。所以,在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的时候,就去“规范”,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而且有害语文能力的提高。
(2)再说修辞。进行修辞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修辞的技巧和原理,说出合乎规范的修辞语言,这是对语言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语料都没有,就要求他表达时说得“修辞”一些,其结果是他会连“普通”的话语都说不出来。修辞易学难工,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其实已经无意学习了一些修辞,这些句子有的还非常形象生动,所以还是让学生在先“习得”的基础上再“学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